簡評G20高峰會中的拜習會
瀏覽數
1538
2022.11.21
作者
陳亮智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陳亮智 副研究員

關鍵字:大國競爭、台灣海峽、一個中國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2年11月14日舉行高峰會,此次會晤是雙方領導人五年來的首度會面,背景則是在印尼峇里島舉行G20高峰會的前夕。由於此刻正為美中兩強進行高張力的戰略競爭期間,加以受到俄烏戰爭的衝擊,拜登與習近平之間的溝通對話,特別是面對面的意見交換,顯得格外地重要。根據白宮事後發布的新聞稿指出,拜登表示美國將繼續與中國進行激烈的競爭,但不應該將此競爭轉為衝突。習近平則強調中美雙方領導人必須負責地將兩國關係帶領到正確方向;美方應該以具體行動來履行承諾,而非「說一套做一套」。同時,習近平並反駁拜登有關「民主與極權競爭」之相關說法。[1]

拜習會的和諧令人感到意外


針對此次拜習會,若干國際媒體認為是「氣氛融洽,雙方都能接受,也都有得分」。[2]其實,這樣的過程與結果頗令人感到意外。一方面,美中之間的大國競爭是源自於國際體系根深蒂固的結構性(structural)與長期性(chronic)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來,衝突的比重與強度遠遠超過合作,這對雙方領袖的和諧對話、相互諒解與減少分歧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二方面,從2021年3月的阿拉斯加會談開始,歷經同年10月的瑞士蘇黎世會談,11月的拜習第一次視訊通話,再到2022年3月的羅馬會談,以及同年3月的拜習第二次視訊通話,美中雙方的領袖與國家安全團隊確實觸及了許多爭論性的議題,但他們幾乎在這些問題上因沒有共識而有所突破與進展。因此,對話與會晤只是流於各自表達立場,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本次會面一如先前許多的媒體預測,拜登與習近平在諸多議題上(例如台灣問題)仍然沒有共識,但是坦誠溝通與相對融洽的氣氛或許有助於增進彼此諒解的機會。

和諧融洽只是表面與短暫


然而,拜習會的和諧融洽卻可能只是表面上的現象,真實狀況是雙方並未向對方做出讓步,尤其是台灣問題。拜登強調美國並沒有改變它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是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地改變台灣海峽現狀,也反對中國對台灣的脅迫與進逼行動,因為那只會破壞台海與印太的和平穩定,而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是符合世界的利益。相對地,習近平也呼應拜登所言的美國奉行一中政策,以及希望看到台海的和平穩定,但是認為美國不應利用台灣來牽制中國,且也不應該支持「台灣獨立」、「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3] 他們的這些說法都是維持過去一貫的主張,問題是如果這些主張在過去沒有交集或解決,現在與未來便能有共識、同意和解決?答案顯然並非如此。

此外,拜習會的和諧融洽也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它的真實與成功與否則有待時間與雙方具體行動的驗證。例如,若是在未來的三至六個月期間,北京著手減少對台灣的軍事威脅或灰色地帶行動操作,則其可視為是此次拜習溝通對話的實踐。當然,華盛頓也必須做出相對應的舉動,比方推動降低資深或重量級美國政治人物訪問台灣的次數、頻率與規模,以及減少對台灣的軍售與合作。然而,不論是對中國或美國來說,這些行動的發生機率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習近平個人的權力與影響力已完全涵蓋並貫徹整個中共黨、政、軍體系,以習近平為領導中心的決策未來可能變得更加專斷與更具侵略性,並且更有自信地與美國抗衡,如此更加減少北京採取退讓的可能性。一樣的道理,民主黨於期中選舉後仍繼續掌握參議院多數,拜登政府亦無理由對中國退讓,更何況對抗中國威脅已成為美國跨黨派的議題,而台灣安全亦是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戰略的重大議題。

峰會是儀式與過程,但對話仍有必要性


其實美中雙方都清楚地明白,不會希望依靠此次接觸便能馬上改善雙方關係,也不會想要憑藉此次對話而達成自己的戰略目標,真正的基礎還是硬實力,而外交峰會有時畢竟只是儀式與過程。但不論如何,有接觸對話總比沒有接觸對話好,因為能反應想法給對方知道,有助於協助瞭解彼此的意圖與底線,從而避免誤解或誤判。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