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強化科普影片言論管控
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 陳穎萱政策分析員
關鍵字:抖音、科普影片、言論管控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6月,社群媒體《抖音》宣布與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合作,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博物館館長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等10位學者,針對物理、生物與航太等領域發表科普(popular science)演講影片,相關影片可在《抖音》平台多個官方帳號收看。該報導提及,自2021年以來,《抖音》已陸續推出「萌知計畫」、「抖來雲逛館」等文化教育內容,且該領域影片已成為《抖音》主要創作內容之一。[1] 6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也發布首部載人航天8K超高畫質影片,展示三名太空人在太空的生活,並利用任務閒暇時間進行「天宮課堂」的科普教育活動。[2]
根據《2021年抖音數據報告》,「泛知識」類的科普影片在中國的播放量,相較於前一年度增長74%,已占該平台總播放量的20%。除了科學內容外,歷史、法律與財經等專業領域,亦逐漸成為科普影片的熱門題材。科普影片利用生動有趣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認知,並形塑大眾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然而,在中國科普影片市場方興未艾的同時,北京官方也加強對相關影片內容的言論管控,近期也傳出多位意見領袖帳號被禁的消息。
疫情影響大眾從娛樂轉向學習
「科普」旨在於用淺顯易懂得方式,向大眾傳達科學知識、相關領域學術研究,以及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除了一般所認知的自然科學外,社會與人文科學、商業財經,甚至是健康與衛生,只要是傳達對個人知識、技能有所提升的內容,都可以列入「泛科普」影片。據中國調查報告顯示,泛科學的科普影片在中國網路已流行2至3年,主要以年輕、高學歷的用戶為主。[3] 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推動中國大眾生活方式的轉型,原先大多數的用戶使用網路瀏覽影片的時間較為零碎,故主要仍以娛樂內容為大宗,而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促使更多的用戶採用網路授課、學習的新型方式,長時間的室內生活,也改變以往更多使用碎片時間的用戶習慣,更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在「干貨」(實用性內容較強,不存在吹噓水分)內容上。
《抖音》、《B站》以用戶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為主,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個人皆可透過網路平台或工具,分享個人的經歷、興趣,並製播內容展示給其他用戶。隨著社群平台對科普內容的需求與文化教育市場擴大,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亦加入社群平台,製播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PGC),如中國人大附中教師李永樂主講數學、科學題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主講刑法等。由於PGC的生產主題為在特定領域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在該領域已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其生產的內容具備專業與深度,有助於平台實現用戶導流,為未來平台實現「知識付費」做準備,因此成為平台謀求內容、流量變現的重要選擇。
主推科普影片實為平台規避中共查核的方式
近年來中共收緊網路管控,中國網信辦大力整治商業網路平台、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及網路直播行業,且從掃黃打非,進一步禁止性別對立、地獄笑話等內容,對社群平台造成很大的打擊。平台除持續推出與主旋律立場一致的內容外,亦積極發布政策與報告表態。2022年5月31日,《B站》發布《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強調堅持以傳播正向文化引導用戶樹立正確價值觀,關注用戶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並表示平台正透過「社區自淨系統」過濾掉負向內容。由《B站》強調科普影片內容、《抖音》開設科普頻道觀察,除商業考量外,平台強調科普影片更係為迎合中共對年輕人的要求。
中共強化對科普影片的言論管控
2021年,羅翔教授就曾因為被認為批評新冠肺炎遭到攻擊,進而宣布退出微博,隨後其微博帳號「@刑法學人羅翔」內容被淨空;近期亦有多位中國財經專家傳出被禁言消息,如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其自媒體「吳曉波頻道」疑因違規而暫停更新,該微博帳號也處於禁言狀態,輿論認為或與吳曉波曾發布〈我們這是怎麼了?〉一文,指出中國在網路科技發展上落後美國,並肯定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有關。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中共對言論的控制逐漸緊縮,即便是從學術角度出發的科普影片內容,只要與北京當局意見不同,就有可能遭到封禁,甚至因言獲罪。
關鍵字:抖音、科普影片、言論管控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6月,社群媒體《抖音》宣布與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合作,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博物館館長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等10位學者,針對物理、生物與航太等領域發表科普(popular science)演講影片,相關影片可在《抖音》平台多個官方帳號收看。該報導提及,自2021年以來,《抖音》已陸續推出「萌知計畫」、「抖來雲逛館」等文化教育內容,且該領域影片已成為《抖音》主要創作內容之一。[1] 6月3日,《中國載人航天》微信公眾號也發布首部載人航天8K超高畫質影片,展示三名太空人在太空的生活,並利用任務閒暇時間進行「天宮課堂」的科普教育活動。[2]
根據《2021年抖音數據報告》,「泛知識」類的科普影片在中國的播放量,相較於前一年度增長74%,已占該平台總播放量的20%。除了科學內容外,歷史、法律與財經等專業領域,亦逐漸成為科普影片的熱門題材。科普影片利用生動有趣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認知,並形塑大眾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然而,在中國科普影片市場方興未艾的同時,北京官方也加強對相關影片內容的言論管控,近期也傳出多位意見領袖帳號被禁的消息。
疫情影響大眾從娛樂轉向學習
「科普」旨在於用淺顯易懂得方式,向大眾傳達科學知識、相關領域學術研究,以及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除了一般所認知的自然科學外,社會與人文科學、商業財經,甚至是健康與衛生,只要是傳達對個人知識、技能有所提升的內容,都可以列入「泛科普」影片。據中國調查報告顯示,泛科學的科普影片在中國網路已流行2至3年,主要以年輕、高學歷的用戶為主。[3] 但2020年的新冠疫情推動中國大眾生活方式的轉型,原先大多數的用戶使用網路瀏覽影片的時間較為零碎,故主要仍以娛樂內容為大宗,而疫情期間的隔離政策,促使更多的用戶採用網路授課、學習的新型方式,長時間的室內生活,也改變以往更多使用碎片時間的用戶習慣,更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在「干貨」(實用性內容較強,不存在吹噓水分)內容上。
《抖音》、《B站》以用戶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為主,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體系。個人皆可透過網路平台或工具,分享個人的經歷、興趣,並製播內容展示給其他用戶。隨著社群平台對科普內容的需求與文化教育市場擴大,有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亦加入社群平台,製播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PGC),如中國人大附中教師李永樂主講數學、科學題材;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主講刑法等。由於PGC的生產主題為在特定領域具備專業知識的專家,在該領域已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其生產的內容具備專業與深度,有助於平台實現用戶導流,為未來平台實現「知識付費」做準備,因此成為平台謀求內容、流量變現的重要選擇。
主推科普影片實為平台規避中共查核的方式
近年來中共收緊網路管控,中國網信辦大力整治商業網路平台、自媒體與社交媒體及網路直播行業,且從掃黃打非,進一步禁止性別對立、地獄笑話等內容,對社群平台造成很大的打擊。平台除持續推出與主旋律立場一致的內容外,亦積極發布政策與報告表態。2022年5月31日,《B站》發布《2021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強調堅持以傳播正向文化引導用戶樹立正確價值觀,關注用戶心理健康和青少年的成長發展。並表示平台正透過「社區自淨系統」過濾掉負向內容。由《B站》強調科普影片內容、《抖音》開設科普頻道觀察,除商業考量外,平台強調科普影片更係為迎合中共對年輕人的要求。
中共強化對科普影片的言論管控
2021年,羅翔教授就曾因為被認為批評新冠肺炎遭到攻擊,進而宣布退出微博,隨後其微博帳號「@刑法學人羅翔」內容被淨空;近期亦有多位中國財經專家傳出被禁言消息,如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其自媒體「吳曉波頻道」疑因違規而暫停更新,該微博帳號也處於禁言狀態,輿論認為或與吳曉波曾發布〈我們這是怎麼了?〉一文,指出中國在網路科技發展上落後美國,並肯定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有關。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中共對言論的控制逐漸緊縮,即便是從學術角度出發的科普影片內容,只要與北京當局意見不同,就有可能遭到封禁,甚至因言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