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

中國「末日飛機」發展之研析
瀏覽數
859

中國「末日飛機」發展之研析

關鍵字:中國、核嚇阻、末日飛機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試爆首枚原子彈後,隨即不斷地在國際場合公開宣示:「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此「不首先使用」(No first use, NFU)政策,意味著中國在承受敵方「第一擊」(First Strike)後,必須保有發動有效核反擊的能力。在此場景下,由於陸基「核武指管通信系統」僅能保有部份功能甚至完全癱瘓,為確保中國在遭受核打擊後仍能組織有效的核報復,建立具指管與通信能力的「末日飛機」機隊,就成為確保中國核嚇阻可信度的重要作為。本文將就中國空中核指管機隊的發展進行分析。

一、空中指揮機


作為美國「國家空中作戰中心」(National Airborne Operations Center, NAOC)的E-4B飛機,係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空中指揮機機型。[1]在核戰爆發指揮中心喪失功能時,該型飛機作為「國家指揮當局」(National Command Authority, NCA)的空中行動樞鈕,用以對美軍「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進行指管。對照中國方面,2007年11月,《漢和防務評論》(Kanwa Defense Review)曾報導,中國空軍已將3至4架波音737客機改裝為空中指揮機,惟此說法遭到中國官媒強烈否認。[2]其後,媒體不時傳出中國將以民航機[3]或運-20軍用機為基礎進行改裝,[4]惟官方始終未證實這些傳言。然就邏輯判斷,空中指揮機係確保核嚇阻的重要一環,中國改裝此型飛機勢在必行。換言之,發展此型飛機非「要或不要」的選擇,只是「何時完成」的問題。

二、對潛通信機


對擁核國家言,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 Nuclear-Powered, SSBN)因具有高度匿蹤性與存活能力,被視為核「三位一體」中最終的報復力量。當戰時陸基與空基指管系統悉數癱瘓時,如何與在航潛艦構聯就成為核反擊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美軍E-6B飛機即承擔此任務,其作為戰略司令部的空中指揮所(USSTRATCOM Airborne Command Post, ABNCP),在指管鏈路遭破壞時,成為總統與戰略飛彈潛艦間唯一中介通信節點。[5]中國官方雖未對外揭露研發此型飛機,惟根據網路的公開照片研判,推測中國可能已將一架Tu204客機改裝成對潛通信機。 如空中指揮機般,發展此型飛機亦屬必然,這有助提升中國核嚇阻的可信度與抗毀損回應能力。

結語

近年來,中國在核彈頭數量與投射載具射程已取得相當進展,加上美國國防部對中國核武發展的高度關注,戰略社群咸認中國已對美國既有核武優勢形成實質挑戰。然而,中美間的核武競爭不僅呈現在數量與射程,更重要的係核武指管通信系統的強固與韌性,中國在此領域尚屬起步階段。未來,中國為完善整體核嚇阻態勢,強化空中核指管資產的建置勢所難免,惟須投入相當的時間與資源方能有以致之。


[1] John Hill, “USAF allocates $13bn for new E-4B Nightwatch fleet,” Airforce Technology, April 29, 2024, https://www.airforce-technology.com/news/usaf-allocates-13bn-for-new-e-4b-nightwatch-fleet/?cf-view; “E-4B,”AF.MIL, https://www.af.mil/About-Us/Fact-Sheets/Display/Article/104503/e-4b/.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