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情勢

從貿易網絡性初探非紅供應鏈的可行性
瀏覽數
985

從貿易網絡性初探非紅供應鏈的可行性

關鍵字:非紅供應鏈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前言


2025年5月13日賴清德總統指出,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樞紐,必須運用在生產與製造方面的核心優勢,串連理念相近的民主社會,攜手打造「非紅供應鏈」,以半導體為先導,不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合體系。賴總統指出:「這會確保未來世界進一步繁榮與發展,自由貿易能繼續發揮作用,不受傾銷影響。」[1]

正如報導所言,賴總統清楚描繪出未來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國家戰略方向——藉由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合作,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實現對中國的制衡與脫鉤。然而,日本學者也在文中提醒,半導體產業本質上仍運作於市場邏輯與高度依賴的跨國網絡之中,國與國之間早已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體系。在此脈絡下,「完全擺脫中國」是否真具可行性,仍值得進一步審慎探討。

全球貿易網絡的複雜性


無論是賴清德總統所主張的政策方向,或是日本學者對於產業現實的提醒,本文認為兩者皆有其邏輯與理論基礎。然而,若要進一步評估「非紅供應鏈」的可行性,則有必要從資料的角度進行分析。全球供應鏈的運作強調的是生產流程的高度分工,特別是在「超級專業化」(hyperspecialization)原則下,各國通常專責某一環節的生產,然後再由他國進行最終組裝。以 iPhone 為例,其零組件分別來自歐洲、亞洲與北美洲等多個國家與地區,展現出一條跨洲際、高度互賴的生產網絡。[2]

基於此背景,本文結合貿易資料與網絡分析方法,初步探討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是否具備實現「非紅供應鏈」的潛力。本文所使用的貿易資料來源為 Borin 等人所建立的跨國產業貿易資料庫,涵蓋原物料、農業、食品、電動車與半導體等多項產業。[3]本文將聚焦於其中的半導體貿易資料進行分析。接下來將以該資料為基礎進行視覺化處理,並透過網絡分析方法進行初步分析。



圖1、2010年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貿易夥伴

資料來源:Global Value Chains WITS Database, WITS, https://reurl.cc/nmRr48。

圖1呈現的是2010年半導體產業中,與台灣同屬或不同屬於同一貿易網絡的國家分布情形。考量版面限制,圖中各國以英文縮寫表示,以利閱讀與辨識。

圖1的繪製邏輯如下:台灣、南韓與法國之間在半導體產業皆存在貿易往來,不僅台灣與南韓、台灣與法國彼此具有雙邊貿易關係,南韓與法國之間也維持穩定的經貿連結。換言之,三者之間並非單向依賴,而是共同構成一個高度互聯的貿易網絡。以此類推,台灣與圖中多數國家亦透過類似的貿易連結,逐步建構出一套完整的貿易網絡。

圖1右側區塊的國家代表與台灣在半導體貿易上屬於同一個貿易網絡,左側區塊的國家則不屬於相同網絡。若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2010年,中國、美國與日本在半導體貿易上,並未與台灣處於同一個貿易網絡之中;當時,僅有南韓等少數國家與台灣屬於同一網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間的貿易結構會隨時間推移而動態變化,貿易網絡的組成也可能因政策、技術或供應鏈重組等因素而重新調整。

從圖2可以看出,2020年,半導體產業上台灣與美國、日本、南韓、中國甚至俄羅斯在半導體貿易上已經形成一個單一緊密的貿易網絡。因此,從全球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推動非紅供應鏈並不容易達成。畢竟全球供應鏈的超級專業化生產分工流程,國家之間緊密依靠,無法輕易地對特定國家去供應鏈化。



圖2、2020年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貿易夥伴

資料來源:Global Value Chains WITS Database, WITS, https://reurl.cc/nmRr48。

小結


結合視覺化的網絡分析,本文認為在半導體產業中推動非紅供應鏈有一定程度的挑戰。全球供應鏈高度相互依賴的特性,使得各國難以完全擺脫彼此。尤其在2020年前的貿易資料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各國在半導體生產與分工中的緊密連結,顯示短期內實現去中國化並非易事。

然而,本文所使用的資料僅涵蓋至2020年,且主要反映的是貿易關係,無法直接呈現各國在科技創新與技術突破方面的最新進展。如今已進入2025年,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大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力度,推動本土研發與製造能力的升級。

在這樣的趨勢下,台灣若欲實現非紅供應鏈的戰略目標,未來可更聚焦於科技創新、研發密度與產業升級等技術面向,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並成為民主陣營中可信賴的技術供應者。


[1] 楊明珠,〈賴總統籲建「非紅」供應鏈 日學者:明示國家戰略〉,《中央社》,2025年5月13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505130386.aspx。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