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情勢

川普2.0四方外長二次會的合作進展與意涵
瀏覽數
454
2025.07.04
作者
林柏州
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 林柏州 助理研究員

川普2.0四方外長二次會的合作進展與意涵

關鍵字:印太安全、川普、美中競爭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川普上任後,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日本外相岩屋毅、澳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於7月1日在華府舉行第2次「四方安全對話外交部長會議」(Quad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也是該機制建立以來第十次會議。自魯比歐就任立即舉行四方外長會議,於年中再舉行第2次會談,實現每半年聚會商談合作議題的承諾。以下將概述會談成果,並針對關鍵礦產、海上安全兩大領域重點進行探討,藉此瞭解四方在應對主要威脅的最新具體進展,區域戰略不因川普上任而大幅改變。

安全議題視角擴及整個印太安全


從本次聯合聲明來看,內容重申「對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的堅定承諾」原則,並些微調整「強調捍衛法治、主權與領土完整」、「致力於建立一個所有國家免於脅迫的地區及反對任何企圖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單邊行動」等論述,[1]可知四方合作大體獲得延續。此外,首次提到與東協、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及太平洋主導區域集團、環印度洋聯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IORA)等機制合作,足見美方體認區域議題仍須借重區域多邊架構合作,以推動共同目標的實現。

儘管過去四方的安全關切重點各有差異,本次聯合聲明篇幅堪稱歷年之最,除首次將關切的安全議題擴大到東海南海、北韓、緬甸問題,藉譴責恐怖主義及暴力極端主義技巧性爭取到印度的支持,然未言明對台海和平的關切仍是遺珠之憾。此外,四方也同意在海上和跨國安全、經濟繁榮與安全、關鍵和新興技術、人道援助和緊急應變等4個領域推進關鍵措施。

作為印太領導海洋國家以推展海上安全合作


聯合聲明首次以印太的「領導海洋國家」(leading maritime nation)定位四方,強調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維護航行與飛越自由、其他合法使用海洋權力、暢通無阻的商業活動,並指出各國應依國際法和平解決海上紛爭,同時更明確指出日本、菲律賓、台灣等印太區域友盟所關切的南海島礁軍事化、干擾近海資源開發、不安全使用水砲、撞擊與阻礙航行之行動等問題,雖未直接寫明中國具有的威脅,但也不言自明。

再者,四方持續實施「印太海域覺知夥伴關係」(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IPMDA)及加強太空無線電頻率訊號收集與共享、分析培訓和能力建設;規劃舉行「印太海上訓練倡議工作坊」(Maritime Initiative for Training in the Indo-Pacific [MAITRI] workshop),提升各方海上能力;組成首支「四方海上船隻觀察團」(Quad-at-Sea Ship Observer Mission)以觀摩美國海岸巡防隊(U.S. Coast Guard)執法過程,建立作業互通性及知識共享;舉行第2屆「海上法律對話」(maritime legal dialogue),[2]並規劃於今年舉行「四方印太後勤網絡」(Quad Indo-Pacific Logistics Network)演訓,強化空中運輸、集體後勤共享能力,以有效及加速應變天然災害。此外,今年也規劃發起「四方未來港口夥伴關係」(Quad Ports of the Future Partnership),快速協調回應區域災害,並抵制危害四方利益的虛假及干預訊息。[3]

四方也將藉由論壇舉辦,探索數位基礎設施合作的機會,希望繼續推動「海底電纜連接與韌性夥伴關係」(Quad Partnership on Cable Connectivity and Resilience);「增進創新賦權下一代農業倡議」(Advancing Innovations for Empowering NextGen Agriculture, AI-ENGAGE)強化農民在運用人工智慧、機器人、感知技術的能力。[4]相較於美日澳軍事合作的綿密程度,美印軍事合作尚屬初步階段,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年初訪問華府發起「美印21世紀協定」(U.S.-India COMPACT[Catalyzing Opportunities for Military Partnership, Accelerated Commerce & 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雙方共同宣布許多新的軍售及工業合作,[5]若加上四方持續探索新領域合作,將可為美國因應大國競爭帶來新契機。

關鍵礦產與供應鏈多元化與可靠性


在關鍵礦產與供應鏈安全方面,四方強調依賴任何一個國家都將使產業面臨經濟脅迫、價格操控及供應鏈中斷的風險,進而損及經濟與國家安全。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發布的資料,2024年全球稀土產量依次為中國、美國、緬甸、澳洲與奈及利亞與泰國(三國產量相同)、印度,可供開採的潛在儲量依序為中國、巴西、印度、澳洲、俄羅斯、越南。[6]若與2023年資料相比,儘管近年中國將稀土作為貿易脅迫工具,引發多國警覺,但全球對中國稀土的進口依賴仍微幅成長達69.2%。鑒於今年5月中國緊縮稀土出口審批程序、加強全鏈條管控工作,[7]美日等理念相近國亟需尋求可替代來源。

目前印度雖蘊含豐富儲量,印度政府(礦業部主導)2025年成立「國家關鍵礦產使命」(National Critical Mineral Mission, NCMM)計畫,擴大探勘、鼓勵投資、爭取技術合作,希望克服過去缺乏投資、技術、國家壟斷控制等問題,並從鬆綁法規、基礎設施、商業化開採與加工等加緊追趕,[8]但具體進展仍待觀察。

稀土對高科技產業、國防工業、電動車及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具關鍵性,穩定掌握來源及供應鏈對於經濟與科技安全至關重要。美日澳已於2022年加入加拿大民間成立的多邊性質「礦產安全夥伴」(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 MSP),[9]並有諸多跨國性投資合作,但合作腳步緩慢;此間,四方決定建立「四方關鍵礦產倡議」(Quad Critical Minerals Initiative),重新確立關鍵礦產合作意向,並持續與理念相近國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發展,長期來看應有助於印度、澳洲等在供應關鍵稀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美國持續深化印太合作的重要性


魯比歐自2月3日兼任美國國際開發署代理署長、[10]5月1日接替轉任駐聯合國大使瓦爾茲(Mike Waltz),兼任代理國安顧問一職,成為前所未有、集三個重要職位於一身的國安高層,既要管理規模龐大的外交團隊、制定國安戰略及外交政策,同時要在日本、澳洲、印度因貿易談判生隙過程間堅定推動印太框架合作,特別是日本、韓國、澳洲「印太四夥伴」(Indo-Pacific Four, IP4)領袖未依例出席北約於荷蘭舉行的高峰會,僅有紐西蘭總理盧克森(Christopher Luxon)與會,引發外界疑慮。[11]顯見,在川普尚未調整國安人事布局、對等關稅談判、美國戰略重心轉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盧比歐藉由持續加強與四方、日韓等印太國家合作,以展現維護美國對友盟的安全,將成為各界關注美國能否堅定印太承諾的重點。


[1] “Joint Statement by the Quad Foreign Ministe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22, 2025, https://in.usembassy.gov/joint-statement-by-the-quad-foreign-ministers/.
[7] 中國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聯合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自然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國務院國資委、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及內蒙古、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戰略礦產資源集中省份的地方主管部門,召開加強戰略礦產出口全鏈條管控工作部署會,強化從開採、冶煉、加工、運輸、制造、銷售、出口等各環節監管,詳見〈我國加強戰略礦產出口全鏈條管控〉,《人民網》,2025年5月13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5/0513/c1004-40478324.html;Keith Bradsher, “China’s Chokehold on This Obscure Mineral Threatens the West’s Militaries,” New Yorks Times, June 10, 2025, https://www.nytimes.com/2025/06/09/business/china-rare-earth-samarium-fighter-jets.html.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