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區域

德國軍艦22年來首度通過台灣海峽
瀏覽數
1860
2024.09.18
作者
許智翔
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 許智翔 助理研究員

德國軍艦22年來首度通過台灣海峽

關鍵字:德國、印太、台海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德國海軍「2024年印太部署」(Indo-Pacific Deployment 2024, IPD24)任務特遣隊的2艘艦艇、分別是「巴登—符騰堡號」巡防艦(FGS Baden-Württemberg, F222)及「美茵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FGS Frankfurt am Main, A1412),在2024年9月13日通過台灣海峽,是德國海軍艦艇睽違22年首度通過台海。[1]這次航行,不僅象徵德國在「基於規範的國際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原則上,對中國採取的堅定態度,也對德國海軍的遠洋作戰、及與區域各國強化協同作戰的能力極有幫助。不過,就遏止中國對外擴張的政策、以及對周邊國家的「三戰」作為而言,將需要德國在內的西方盟國能同時協調、擴大印太軍事存在的持續參與及規模,如擴大協助中東歐中小型國家參與等,並且將需在敘事戰與法律戰等層面上、與印太區域國家更進一步協調配合。

德國持續強化印太軍事存在

一、德國以新銳巡防艦傳達對台海國際水域之立場


IPD24特遣隊由「巴登—符騰堡號」巡防艦及「美茵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組成;其中「巴登—符騰堡號」,為「F125巴登—符騰堡級」巡防艦首艦,源自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集團(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高度模組化的「多用途組合艦」(MEhrzweck-KOmbination)系列,該艦經歷多項問題與延誤後、於2019年正式成軍。F125滿載排水量高達7,000餘噸,具備先進的TRS-4D AESA雷達與先進作戰系統,並具有良好的損管與高生存性的設計。然而由於研發建造時期仍屬於反恐戰爭時期,因此F125自始即以對地面武力投射、特戰部隊海外長時間維和任務為其設計核心,因此即使配備了先進的雷達與作戰系統、更有能在遠離德國本土長期值勤的能力,然防空武力僅有2座RIM-116 RAM近迫防空飛彈系統而已,在面對大國對抗的高強度作戰環境時,相對力有未逮。「美茵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則是「柏林級」(Klasse 702 Einsatzgruppenversorger, Berlin-Klasse)補給艦二號艦,排水量達2萬噸的大型補給艦。

近年,中國持續加強對台「三戰」作為,其中在「法律戰」中,透過強調其「管轄權」等方式,否定台灣海峽中央的「非領海海峽」、及各國船舶及飛行器可自由航行、無害通過或自由飛越的權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透過派遣新銳巡防艦、及大型補給艦的編隊通過台海,並以全程開啟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的方式,展示其享有國際法上習慣稱為「國際水域」的上述權利,是對中國近年作為的強力表態。

二、德國加入盟國行列維護印太區域穩定


此次德軍船艦通過台灣海峽,是IPD24任務中最受各國矚目的一環,德國政府與軍方人士對於是否通過台海三緘其口、維持其模糊戰術,直至《明鏡週刊》(Spiegel)在2024年9月初揭露。[2]在IPD24任務中,德國海軍執行了戰後1956年重新成立以來最複雜的海外派遣任務,德國特遣艦隊不僅首先造訪美國東西岸、通過巴拿馬運河前往夏威夷參加本年度的「環太平洋」(RIMPAC)軍演,更到日本與日、法、義、澳等國的船艦進行聯合演練, 隨後進入韓國仁川港訪問,並監控對北韓的禁運等任務。在通過台海後,德國特遣艦隊將延南海、印度洋、紅海、地中海,並返回德國,沿途亦將造訪各友盟國家,並實施多項聯合演練任務。[3]

事實上,德國在2024年的印太軍事存在不僅於此,除了前述IPD24外,德國空軍也協同法國及西班牙空軍,共同進行「太平洋天空2024」(Pacific Skies 24)任務,同樣自北美洲開始,不僅投入8架德國、4架西班牙的「歐洲戰機」(Eurofighter),4架法國「飆風」(Rafale)戰機,4架德國輕型直升機,以及4架德國、2架西班牙及3架法國的A400M運輸機,7架A330MRTT多用途加油機/運輸機,以及即將退役的龍捲風(Tornado)戰機投入全球5個不同地點進行演習;德國空軍機群更與德國海軍艦艇在「環太平洋」軍演會師,共同參與。

如回顧近年來德軍的海外任務,可以德軍正逐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活動:自「拜仁號」巡防艦在2021年前往印太地區進行派遣任務以來,2022年時德國空軍啟動「快速太平洋2022」(Rapid Pacific 22)任務、投入6架「歐洲戰機」、4架A400M及3架A330MRTT前往印太地區進行部署,造訪新加坡、澳洲、日本、韓國等區域友盟國家。[4] 2023年時德國陸軍與陸戰隊(Seebataillon)也在印太地區進行多項聯合演練,並預計在2025年再次派遣地面部隊前往印太地區。[5]除了規模正逐漸加大、持續往印太派兵外,也能注意到相較於2021年「拜仁號」的派遣,德軍與北約盟國、及印太地區國家的聯合演練與行動亦逐漸緊密,至2024年時德軍的印太派遣已成為多國參與且精密設計的複雜海外行動。

三、中國「體制性對手」角色日趨強化


前述的積極軍事部署行動,其動機來自德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以及中國日趨強化的「體制性對手」角色。其中在國家利益層面,德國在2020年的《印太戰略》文件中,明確定義其以外貿為導向的國家核心利益,與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緊密相連。[6]此外,歐盟於2019年開始清楚定義中國在「合作夥伴」、「競爭者」及「體制性對手」之三重角色後,德國也在《中國戰略》等不同文件,及官員公開演講中,強調中國的此三種角色;其中,「體制性對手」的比重正逐漸上升。[7]這不僅因為中共當局對內極權掌控力道逐漸加強,也是因為對外在台海、南海、東海等周邊區域都採取了更具侵略性的政策。

也因此,德國海軍總監(司令)卡克海軍中將(Vizeadmiral Jan Christian Kaack)在近期訪談中強調,中國近年大幅強化海軍力量,以及南海建立島礁、企圖加以控制該區域等作為,如對這些發展視而不見,就代表德國接受新的現狀,因而必須採取行動。[8]可見得中國的對外政策已嚴重影響德國國家利益,因而使柏林方面必須加入其他西方盟國行列、派艦通過台灣海峽。

歐陸印太軍事行動未來的強化及與台灣的可能合作

一、歐洲國家印太軍事活動仍需進一步協調強化


除了德國持續在增強對印太地區的兵力派遣外,近期也有多個歐洲國家如法、義、西等國,正積極參與印太地區軍事活動,義大利更派出了「加富爾號」(ITS Cavour, CVH550)航空母艦遠赴印太,並與美軍、日本海上自衛隊、德軍IPD24特遣隊、法國巡防艦「布列塔尼號」(FS Bretagne, D655)、澳洲驅逐艦等進行聯合演練。然而,考量中俄等極權國家對硬實力的信奉,西方在強化軍事存在及嚇阻時、仍需在其作戰能力與海外派遣的規模與多國偕同上進一步強化。

就作戰能力而言,儘管F125巡防艦是德國最新銳的作戰艦艇,然而反恐戰爭時期的設計、使其作戰能力缺乏防空的問題,可能會一定程度減少其對中國傳遞訊號的強度。目前,德國海軍正考慮為其安裝德國Diehl Defence公司研發、在烏克蘭戰場受到極高評價的IRIS-T SLM防空飛彈,提供其高度20公里、射程距離約40公里的區域防空能力,[9]應可一定程度補強此一缺陷。事實上,投射具備先進、完整作戰能力的艦艇到印太地區,的確是歐洲各國正在強化的作為,如法國近期在印太執勤的「布列塔尼號」,正是目前一級作戰艦艇「歐洲多用途巡防艦」(Frégate européenne multi-mission, FREMM)之一,其在2024年6月參與美國「勇敢之盾2024」(Valiant Shield 2024)演習,更是法國首次讓第一流巡防艦參與印太區域的多邊演習。[10]

在多國偕同上,不論德國、法國或義大利,成功的印太海外部署行動皆意味著克服「距離的暴虐」(tyranny of distance)的能力得以克服,並向中國展示歐陸國家已逐漸建立投射兵力至東亞的能力。2024年的各項聯合演訓活動也表明,歐洲多國共同行動的能力正在加強,未來除了兵力部署在質與量上的提升外,具備遠洋投射能力的歐洲大國、應可以透過接納較不具備相關能力的中東歐國家觀察員、武裝部隊上艦的方式,強化歐洲各地關心印太情勢國家的區域參與,並強化對中國傳遞的政治訊號。

二、台灣應進一步在敘事與法律戰層面強化與歐洲友盟合作


近年中國的軍事行動與擾台作為,主要仍在各種灰色地帶的襲擾、「三戰」的作為等方面上。因此儘管歐陸各國與台灣尚未在軍事行動方面有深刻合作聯繫,共同對抗中國在法律戰、輿論戰與心理戰上的作為,應是可專注加強的方面,而德艦通過台海的表態,正是台灣可以在台海,以及相關周邊區域國際法律地位上、加強對德/對歐合作以反制中國管轄權主張的重點方向。然而須注意的是,由於歐洲國家在印太區域的參與,以及與中國對抗的程度與我國周邊國家及美國的程度不同,因此在法律與敘事面上的關注方向,應針對歐洲友盟國家另外採取與美日等國不同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德國艦艇通過台灣海峽時,全程開啟AIS對台灣海峽的國際水域地位進行明確表態,德軍艦上也搭載了「星鏈」(Starlink)等通訊系統、可有效進行對外的聯繫工作。「星鏈」不僅可以做為提供官兵娛樂與便利的對外聯絡管道, 事實上也可以作為對外進行戰略溝通、以及透過定期對外發布消息、影片等敘事戰作為,成為對抗中國發動的錯假訊息與宣傳戰的重要工具。就長期需要反制中國相關行動的台灣而言,可考慮進一步關注此領域。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