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

中國強化北冰洋聲學研究的戰略意涵
瀏覽數
1024

中國強化北冰洋聲學研究的戰略意涵

關鍵字:中國、北冰洋、聲學研究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5年5月,中國科學院最新一期《聲學學報》以「極端海域聲學與信息技術」為題,刊載二十餘篇水中聲學與水聲通信的研究論文,其中近半數涉及北極水文環境與冰下水聲通道的理論分析與建模研究。[1]《聲學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聲學研究所主辦,是中國聲學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期刊之一,被中國與美日等多國學術期刊索引收錄並列為核心刊物。從其發表內容觀察,北冰洋聲學研究已成為中國當前科研工作的重要項目。

一、發展脈絡


相較美國、俄羅斯與環北冰洋國家,中國在北冰洋聲學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2014年11月,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李啟虎院士等十位學者於《應用聲學》發表《北極水聲學:一門引人關注的新型學科》一文,闡述了北冰洋典型的水聲通道環境以及冰下水聲探測與通信所面臨的信號處理挑戰,[2]此文開啟了中國北冰洋聲學研究的大門。[3]其後,中國科研機構、高校與重點實驗室均參與了北冰洋聲學相關項目研究,從2025年5月《聲學學報》各專題發表作者分布可見,除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外,哈爾濱工程大學、工業和信息化部與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均有涉入,形成多方協作與學研整合的科研體系。[4]此外,自第六次北極科考活動起,中國已將水聲學納入北極科考的重點,並在後續科考活動中持續進行了一系列複雜的水聲學實驗,[5]顯示中國對北冰洋聲學研究的高度重視與資源投入。

二、戰略考量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海軍均十分重視北冰洋聲學研究,實因此學門成果攸關其潛艦能否在北冰洋水域順利執行任務。由於北極地區氣候惡劣,海面長年散佈浮冰,空中偵察效果有限,複雜的水文條件不利於反潛作戰,這使得北冰洋成為潛艦隱蔽部署與秘密活動的絕佳場所。[6]對中國海軍言,隨著潛射彈道飛彈射程提升,其潛艦毋須深入北冰洋即可對全美進行打擊,中國毋須如此大費周章。然而,美國視北極為一個「戰略競爭的潛在通道」,係美國本土與歐洲及印太間的重要地域,[7]尤其融冰後的北極將成為美國海軍進行兩洋兵力調動的最短海上通道。基此緣由,中國在北冰洋進行一連串的水聲研究,絕非單純為了極地航道調查或是冰下障礙探測,由於研究成果具有「軍民兩用」屬性,不僅可保障民用船舶在此水域的航行安全,亦可為其海軍艦船在此進行軍事活動預作準備。

結語


隨著極地安全被寫入《中國國家安全法》,就經濟與安全面向言,北冰洋聲學研究都是極其必要的。當前中國對北冰洋的聲學研究已日臻完備,內容涵蓋水聲環境、傳播與信號處理等不同領域。值得關注的,除北冰洋聲學研究外,中國在北極海冰檢測甚至航行船舶操縱性設計等面向亦積極投入,[8]展現的係一種全方位佈局的戰略考量,北冰洋現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


[1] 參見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出版的《聲學學報》第50卷第3期(2025年5月)。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