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指鼠為鴨」爭議:地方治理失靈中
瀏覽數
2085
關鍵字: 地方治理、中央集權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中國網路近期掀起一股與論風暴。2023年6月1日,江西省的江西技術學校爆發出學生食堂的飯菜內有極似老鼠頭的異物,發現異物的學生將影片上傳至網路,但校方與地方市場監督管理局兩次調查後認定異物為鴨脖子,同時強調學生本人已確認異物為「鴨脖」並作出澄清。此回應引發中國網民議論,譏諷校方與官方「指鼠為鴨」,風波越鬧越大而最終導致江西省政府多個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最後推翻異物為鴨脖的說法並對相關單位開罰。[1]「指鼠為鴨」的事件看似荒誕,其實反映出當今中共政權下地方治理面臨困境,因而產生治理失靈之問題。
「指鼠為鴨」:中央過度集權下的全面焦慮
中共自二十大後正式將社會治理定調為國家安全議題,在報告中將社會治理與公共安全連結,並以「堅決維護社會穩定」為重大目標。而在今年的兩會上,前總理李克強的報告內提及了33次的「穩定」,為習近平在2013年初就任國家主席以來使用頻率最高的關鍵詞。[2]從二十大與兩會的報告可看出,中共不僅反覆重申安全,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將更加重視「維穩」,以不同的維穩手段來因應民眾的維權舉動。二十大後的習近平已大權在握,中共政權雖身陷內外挑戰但仍算穩固,卻頻頻強調安全以及「維穩」,顯示出中共的高度焦慮與不安全感。自習近平上任後,中共採取高壓與強硬治理手段因應社會不滿與需求,同時打擊公民社會和非政府組織以及民間維權力量,使得國家與社會互不信任,造成惡性循環——一旦有風吹草動官方就打壓或者分化社會異議,即便多數社會爭議與集體行動為利益取向,鮮少上升到政治訴求。從這次的事件可看出,連基層都充滿了焦慮,深怕誠實以對會帶來更多民怨及上級的問責,導致校方與基層官員「指鼠為鴨」,意圖透過荒誕說法來強迫學生收回質疑,平息網民批評的「維穩」回應。
地方治理失靈 極端回應導致民怨累積
習近平上任後,中共威權體制的調適能力慢慢消失。改革開放之後,中共中央下放權力至地方,給予地方政府以及民間(民營企業、公民社會等)結盟之空間,因而帶動地方經濟成長與整體發展。但習近平上任後推動制度集權,導致地方政府的政策自主空間大幅縮減,與此同時,中共打壓公民社會,使得地方官員藉由民間組織緩解社會壓力的選項消失,而官方提供的公共服務也在弱化中。[3]在這些情況底下,地方政府採用多元的軟性策略(如:補償、收買、調解等)回應民眾的意願降低,導致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愈發緊張。
另外,中央集權化下的地方除了政策空間自主降低外,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共用人標準以政治忠誠及貫徹習之命令為優先,而習近平又採取微觀管理,大大小小事情都干預,使得下面的官員無所適從。[4]這些因素都造成地方官員喪失積極態度與創新性,在面臨社會挑戰時反而傾向不作為,需等到上級下指令了才行動,或者是為了討好上級而過度執行政策。[5]江西基層官員的「指鼠為鴨」回應可說是地方為了執行「維穩」而操作過頭,除了強迫學生改口外更試圖在輿論上反制,藉此掌控人民思想以避免上級問責。此因應模式會增加中共整體的治理成本——地方的極端回應反而引發更多的民眾不滿,當民怨累積後才驚動高層介入,最後才促使地方採取較為合適的手段「補救」。在這次江西的事件中,代表中央的「央廣網」和央視在網路爭議延燒數日發聲質疑校方與基層政府的處理,才有了省級政府大動作組成聯合調查組與後續處置。即便調查組的結果認定飯菜內的異物是鼠頭,但官方的威信已經被削弱。地方的治理失靈乃是中央過度集權下的後果,因此類似的現象很可能再次發生,逐漸影響中共的政權正當性。
黨藉由制度改革強化對社會之領導 但效果恐有限
中共中央於3月16日公布「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中央社會工作部」為黨中央職能部門,涵蓋以下職責: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指導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統一領導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協調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中央社會工作部」目的在強化黨對基層社會之治理,欲藉由基層黨建工作與基層訊息之收集強化維穩。
「中央社會工作部」的建立與實施或許可幫助中央在第一時間內了解地方民意,降低中央與地方之訊息落差,但如前所述,在當今權力高度集中於一人的體制下,地方官員主動並有彈性因應社會不滿的意願並沒有被提高,最終恐怕都要由中央介入才能平息民怨。因此,中共藉由制度改革來緩解社會壓力的成效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