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用「獨裁者」對中「鬥而不破」
瀏覽數
872
2023.06.27
作者
沈明室
國家安全研究所 沈明室 研究員兼所長

關鍵字:美中關係、鬥而不破、印太戰略、美中對峙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一、中國慣用對美「鬥而不破」


過去美中兩國互動時,常常因為特殊事件發生,使兩國關係下滑或低盪,但經歷一段時期以後又恢復常態。尤其美國採取影響中國利益,讓中國憤怒時,更會表達強勢反制,並擱置美中既定交流與往來。例如,美國宣布對台軍售後,中國常常擱置美中之間的軍事交流,藉以表達抗議。2008年10月,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同意總價64.45億元的軍售案,包括4套愛國者飛彈發射組、330枚愛國者PAC-3型飛彈、E-2T預警機升級、AH-64E阿帕契直昇機30架、UGM-84L魚叉飛彈32枚等。[1] 中國當時除召見美國駐中國使館臨時代辦抗議外,也宣布「暫緩」和「推遲」雙邊軍事交流,直到2009年6月,第10次中美國防部防務對話在北京舉行,歷時8個月才恢復交流。中國常常以這種懲罰性的作為,警示其他國家,掩飾自己的難堪。

另外,2022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之後,中國同樣以大規模的軍演行動,對美國表達憤怒,一方面升高衝突,威懾美國退讓之外,希望在20大之前,升高對峙,以免習近平遭受內部指摘,影響權力接班。這些先強勢升高對峙,迫使對方退讓後,在一段時間再恢復原有互動狀態的方式,一般被稱為「鬥而不破」。尤其中國在面對美國時,因為總體軍事實力不如美國,但又必須展現強硬姿態,對美中重大議題及利益,除了「亮劍」[2] 之外,通常是「鬥而不破」,升高情勢,但避免擴大衝突成為戰爭,因為中國尚未準備面對與美國的戰爭,但又要在外交事務上敢於「亮劍」。[3]

二、中國「鬥而不破」的作用


如果兩個國家具備高度共同利益,合作將多於競爭或是對抗;如果在某些重要議題上產生競爭狀況,透過協調與談判,或可形成多贏或雙贏局面。但若處於戰略競爭,想要主導國際秩序或排除對手影響及利益,可能會由競爭轉成對抗。美國對中國政策歷經不同時期轉換,從小布希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到了911事件後的合作反恐,甚至後期期待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Responsible stake holder),都顯示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但是因經濟利益的需求,不能完全與中國切割。在印太重要安全議題上,如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等議題上,美國必須折衝於同盟國家與中國妥善處理領海主權議題,讓中國有機會可以利用這些議題,要求美國退讓,並獲得利益。

中國對美國「鬥而不破」的機會因此而產生。一旦美國總統決心不夠,轉而退讓,都使中國得寸進尺。舉例而言,在南沙群島的人工島礁擴建問題上,中國不理會周邊國家及美國勸戒逕自擴建,等到歐巴馬政府採取強硬姿態警告中國後,才暫時停工。但是才維持停工一週後,中國又偷偷復工,美國就算以航行自由行動去干擾與凸顯中國擴建島礁不合法,由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宣判中國人工島礁權利不合法,都已經無法改變中國將島礁軍事化,影響南海航行自由的事實。中國這種升高衝突迫使對方談判,再要求對方釋出利益或退讓的做法,就是憑藉實力要求對手退讓的蠻橫策略,也是一種「進兩步退一步」的作法。看起來退讓了,實際上則比原有態勢獲得進一步的利益。

三、美國正對中國「鬥而不破」


美國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政府都曾面對中國「鬥而不破」的威脅,但是看不出有任何成功的反制之道。直到川普上台後,為了「讓美國再度偉大」,透過貿易制裁的方式,逼迫中國在貿易問題上退讓。另外,在區域安全議題上,以強勢而不可預測性的態度,接受美國的政策意圖。尤其在川普政府內閣中,一些以反中聞名的鷹派,提出各種升高反制中國的做法,讓中國有所顧忌。川普提出「印太戰略」,結合印太區域國家強化對中國的防範,給予中國極大壓力。尤其在疫情之後,中國迴避疫情責任調查,以及在印太區域窮兵黷武的擴張態度,讓川普政府不斷提升對中國的反制。中國因為顧慮如果在特定議題採取鬥的策略,與川普政府抗衡,反而發生難以預測的結果。

到了拜登政府時期,原本要調整川普政策,恢復與中國的交往,放鬆對中國的貿易制裁行動。因此,拜登政府2021年先公布《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再觀察是否依據情勢發展,改變對中國政策。然而中國頻頻對台灣採取挑釁軍事訓練與行動,武統台灣聲浪持續不斷,美國國會關切台海安全,接連通過友台法案,讓拜登政府不能輕忽台海安全。再加上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投入許多資源在烏克蘭戰場上,更擔心中國對鄰國發動侵略,或者因為領海主權問題爆發戰爭。

美國在穩住烏克蘭戰爭的有利進展同時,必須嚇阻中國在印太區域發動侵略行動。美國拜登政府不斷強調不尋求美中之間的新冷戰、美中之間是戰略競爭關係、不支持台灣獨立,都是希望能維持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避免美中之間爆發戰爭,讓美國深陷兩個戰爭之中。

尤其因為中國受到美國科技及貿易制裁之後,科技能力的窘況畢露,連整體軍事能力的弱點也顯露無遺。在習近平疫情政策錯誤,又無能力扭轉中國經濟發展頹勢下,美國對中處於有利態勢,也不會屈服中國過去慣有恐嚇與威脅。例如,在今年的氣球事件中,美國以戰機摧毀間諜氣球,即使中斷布林肯訪中也無所謂;另外,美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航行,雖然受到中國橫行阻擋,美國仍宣示持續穿越海峽行動;兩週後,美國海岸防衛隊的軍艦就穿越台灣海峽。美國總統拜登親自示範,曾經四次強調美國介入台海衝突的承諾;而在布林肯訪中返美之後,特別在群眾聚會場合,指責習近平是獨裁者。這顯示美國越來越不在意中國過去對美強硬反制姿態,讓中國的「鬥而不破」難有施展空間。而美國不怕情勢升高的強硬態度,讓美國對中國增加「鬥而不破」的政策空間。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