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結
德國新聞記者網絡協會於11月28日拜會國防院,採訪國防院同仁對於俄烏戰爭、中共武力犯台、台灣國防準備、南海情勢、網路安全等等議題看法。記者團成員來自China Table Media、每日鏡報(Tagesspiegel)、新聞記者網絡協會(Journalist Network)、德國文化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 Kultur)、世界報(Welt)、法蘭克福廣訊報(FAZ)、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西德廣播公司(Westdeutscher Rundfunk)、薩克森日報(Sächsische Zeitung)、法蘭克福環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新奧斯納布魯克報(Neue Osnabrücker Zeitung)、南德日報(Süddeutschen Zeitung)、諾曼基金會(Die Friedrich-Naumann-Stiftung)等。
中共政軍所研究員兼所長毆錫富指出,針對外界議論中共攻台時間點可能是2027或2035,形式可能有飛彈、封鎖、兩棲作戰等想定,台灣均有因應作為,亦有相關預警系統。台灣積極國防備戰,並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副研究員洪子傑認為,解放軍在過去幾年持續從人員招募到制度改革做了許多努力,這將推進共軍能力。此外,龔祥生從內部因素觀點指出,習近平在權力鞏固之後很可能將台灣視為他功績的目標。不過,副研究員黃宗鼎也提出,在內部政治與經濟因素存在下,可預期的未來共軍犯台可能性仍不大,但不可輕忽。
訪問研究員Yurii Poita比較俄烏戰爭與台海,表示兩者環境與條件非常不同。俄烏戰爭確實能給台灣啟示,他也肯定台灣持續在國防準備的努力。戰略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認為,俄烏戰爭帶給台灣社會重要的想法就是弱可勝強,只要堅定抗敵,侵略者不會成功。
網路安全所助理研究員吳宗翰指出,網路安全作為整體防禦的一環,台灣這幾年從戰略面到落實面陸續有所成果。資通電軍、數位部的設立均與此相關。俄烏戰爭對台灣的啟示之一是韌性的重要性,這也是台灣即將引入衛星通訊服務的原因。
本院出席人員有中共政軍所研究員兼所長毆錫富、副研究員洪子傑、龔祥生、黃宗鼎、助理研究員王綉雯、訪問研究員Yurii Poita、戰略資源所助理研究員鍾志東、網路安全所助理研究員吳宗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