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週報第62期
壹、新聞重點
2022年8月23日,美國商務部在《聯邦公報》公告,由於違反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利益,增列7家中國實體進入「出口管制清單」(entity list)。這7家中國實體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第772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02研究所、第513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研究所、第58研究所;珠海歐比特控制工程公司。這些實體被列入清單之理由是「獲取與試圖獲取源於美國的產品,以支援中國軍事現代化行動」。美國企業在向這些實體出口材料或服務之前,必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 [1]
貳、安全意涵
一、美國力阻中國航天能力之進展
誠如媒體之分析,此次美國出口管制清單所增列的制裁對象,全是航天(太空)科技的相關實體。雖然美國商務部未清楚說明這些實體究竟如何支援解放軍現代化,但從這些實體之主要專長可看出,其共同點是和控制相關的航天微電子技術,例如:航天微電子系統、航天核心晶片、衛星和太空飛行器之在軌控制、測控系統等。這些實體都參與甚至負責中國主要航天飛行器之研發生產,如:「長征」系列火箭、「神舟」載人太空船、「天宮」太空站等(詳見附表)。其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第502研究所,更負責了中國80%以上航天重大任務控制和推進系統,例如:載人航天、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 [2]
美中兩國目前在太空的主要競爭領域,除了有關6G通訊的衛星組網之外,就是太空站和登陸月球,後續還有火星登陸及深空探測。中國「天宮」太空站即將於2022年底建造完成,而美國在8月9日剛通過《晶片與科學法》(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 以下簡稱《晶片法》),對太空總署(NASA)提出鉅額補助,以維持現行國際太空站(ISS)運作至2030年。此外,相對於中國預定2030年代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前和俄羅斯合作建立月球科研站,美國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和建立長期科研站的「阿提米絲計劃」(Artemis program)。美中兩國的太空競爭日益激烈,且形成兩強對峙之格局,美國此次制裁顯然有力阻中國航天科技進展之意圖。
二、中國航天技術結合人工智慧已威脅美太空霸主地位
似是為了回應美國,中國於2022年8月24日公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當天成功運送「北京三號B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還特別強調這是「長征」系列火箭第434次發射。[3] 暫且不論「北京三號」民用遙感衛星可於42秒內完整拍攝舊金山灣區高解析度影像,[4] 中國的航天技術在火箭發射、衛星組網、北斗導航、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等方面,已達一定的技術便備水準(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
特別是在「軍民融合」政策下,中國人工智慧之太空應用值得保持關注。飛行器在太空中相互對接、在軌控制與操作,或是降落月球或火星時導航避障、在月球或火星表面活動巡視等,這些行動中國首次嘗試就成功之主要原因,是將人工智慧結合太空控制技術,使飛行器具有在未知環境中自主感知、識別、決策、學習之能力。[5] 藉助人工智慧之深度學習,中國完成了無人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運載火箭發射成為日常行事,還有遙感衛星在各種太空軌道上自主觀測和移動,以及機械手臂在太空站表面爬行和精準操作,[6] 這些對美國的太空霸權地位已構成嚴重的挑戰。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或將擴大對中國航天領域之制裁
除了將中國航天微電子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之外,美國透過《晶片法》「護欄」條款,限制獲聯邦政府補助之晶片製造大廠擴大在中國之先進製程,並在2022年8月15日迅速宣布晶片設計之EDA(電子設計自動化系統)軟體禁令,8月31日更限制美國大廠輝達(Nvidia)和超微(AMD)向中國出口用於高性能運算和人工智慧的高階AI晶片。這些制裁可能會拖延中國在衛星組網、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領域之進展,但對於將其應用在太空領域一事,恐緩不濟急。例如:北斗導航衛星通訊晶片為28奈米、定位晶片為22奈米,即使落實《晶片法》限制,也不妨礙解放軍配裝單兵手持北斗終端。又如:2020年中國進行了39次火箭發射,失敗4次,被認為因晶片進口受美國管制所致,但是2021年中國進行了55次發射,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7] 未來美國應會持續擴大對中國航天相關領域之制裁,且可能聚焦在軟體或技術方面,以拖延中國後續在載人登月、登陸火星、外星探測上的進展。
二、中國將以技術融合或創新突圍
至於中國在其他先進技術如:人工智慧和量子技術上之進展,目前可說與美國並駕齊驅。為了突破美國在航天領域之圍堵,中國應會強化其軍民融合,加速各種先進技術在航天領域之應用。此外,中國也正加速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和新的晶片堆疊技術,由於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極可能憑藉技術融合或創新而突圍,繼續朝實現「航天大國」之目標推進。值得我國注意之點是,如果解放軍將其結合人工智慧之航天技術用來強化其導彈、無人機等武器之精準攻擊,或是遙感衛星等之偵測能力,恐更增加對我國防安全之威脅。
附表、2022年8月美國制裁7家中國航天實體之基本資料
|
實體名稱
|
專長
|
1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
|
即「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又名「驪山微電子公司」。
1965年10月成立,是中國唯一集電腦、半導體積體電路和混合集成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大型專業研究所。
創辦「中興通訊」,是中國航天微電子和電腦計算機的先驅和主力。
參與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為中國國家級重點工程之發射任務。
|
2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2研究所
|
即「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現改名為「北京時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
1994年成立,是中國軍用電子零組件研發單位。
目前是中國最主要航太微電子產品供應商,力求晶片國產化和零組件自主可控。
|
3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02研究所
|
即「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是航天五院「控制與推進事業部」。
1956年10月11日成立,前身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是中國最早從事衞星研發的單位之一。
主要從事太空飛行器之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推進系統及其零組件之設計、研製,以及工業控制系統之研究應用。
中國發射的衞星和太空船之控制、推進分系統及其零組件,80%以上是502所研發生產,如:東方紅一號衞星、神舟載人太空船、嫦娥二號衛星等。
|
4
|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13研究所
|
即「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位於煙台。
成立於1966年,主要從事太空飛行器太空數據系統、總體電路、測控系統等結構之研發與應用。下有中國星(船)型號機電產品研發中心。
|
5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第43研究所
|
1968年成立,位於合肥。是中國最早從事微電子技術研究的一級研究所,主要進行混合微電子之研究。
下設4個事業部,3個全資公司(合肥恒力、合肥聖達、深圳華微元能)。
參與「長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太空船 、「天宮」飛行器等研製生產。
|
6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第58研究所
|
即「中科芯集成電路公司」,又名「無錫微電子科研中心」,成立於1986年。
是以積體電路(含數位、類比和數模混合)研發製造和量產為主的國家級研究所。
大幅參與中國半導體積體電路發展之各個階段。
|
7
|
珠海歐比特控制工程公司(Zhuhai Orbital Control Systems)。
|
成立於2000年3月20日。主要從事核心太空電子晶片/系統、微納衛星星座及衛星大數據、人臉識別與智慧圖像分析、人工智慧系統、微型飛行器及智慧型武器系統的自主研製生產。業務範圍:航空航天、工業控制、安防、政府部門、國土資源測繪與監測、智慧城市管理與規劃、資源開發、大眾消費、人工智慧等領域。
|
資料來源:王綉雯整理自各家實體官網。
[1] Department of Commerce, “Additions of Entities to the Entity List,” Federal Register, Vol. 87, No. 163, August 24, 2022,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FR-2022-08-24/pdf/2022-18268.pdf;“Commerce Sanctions Chinese Aerospace Companies for Military Ties,” The Washington Times, August 23, 2022,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2/aug/23/commerce-sanctions-chinese-aerospace-companies-mil/.
[2]〈航天五院502所總監劉磊: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空間飛行器〉,《36Kr》,2020年12月21日,https://36kr.com/p/1020005855003905。
[3]〈我國成功發社北京三號B星〉,《人民網》,2022年8月25日,https://reurl.cc/7pKxK1。
[4]〈「北京三號」自詡史上最強遙感衛星 中國航天戰力再升級?〉,《美國之音》,2022年1月6日,https://reurl.cc/bEWpml。
[5]同註2。
[6]參見中國航天五院影片,〈中國空間站機械臂機械臂能自主爬行〉,《YouTube》,2021年5月18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0dwDLrbtM。
[7]〈2021年世界航天發射次數再創新高 中國居首〉,《人民網》,2021年2月10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2/0210/c1004-3234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