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二十大」看中美世界強權競爭
2022.11.18
瀏覽數
1764
壹、新聞重點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於北京召開了中共第二十屆「全國黨代表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進行了政治報告,並在這次大會結束後確立自己的第三任中共總書記任期。習近平的連任和掌控政治局常委的結果,象徵習將在未來五年持續大權在握,也代表中國的發展方向和對外政策都不會有劇烈變動,換言之,中美競爭的格局也將持續難緩。2022年11月15日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於G20舉行雙邊會談,就台海穩定針鋒相對的進行各自立場表述,但在釋放雙邊破冰對話表象的同時卻未有明確的共識。本文從中共「二十大」為關鍵點,觀察中美在以東亞區域乃至全球為舞台的權力競爭,展望其發展趨勢。
貳、安全意涵
「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以經濟、人口、政治能力作為衡量權力強弱的標準,將國家權力由強至弱的階層區分為超級強權、強權、次級強權、弱權等四級。[1] 而「權力轉移理論」認為世界政治的管理模式由超級強權組成共享利益和滿意現況的跨強弱國家聯盟,是最為穩定的;相反地,在挑戰者(原處於權力下位)對於權力分配現況不滿意且對於防衛者(原處於權力上位)採取不合作態度時,若出現在相對權力上超越超級強權的機會,則最容易導致戰爭衝突的發生。[2] 本文以此理論為標準,從中國角度分析中美當下的競爭態勢如下。
一、中國對國際現況的不滿帶來國際局勢動盪
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中透露對於目前國際局勢現況的不滿,提出要「宣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毫不動搖反對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3] 雖然整份報告通篇未提及「美國」二字,但從每句的關鍵字所對應的事件或行為,可合理的將這段話解讀為處處針對美國而來。例如「霸權主義」是早在冷戰期間就用來指涉美蘇強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也多次被使用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針對美國發起圍堵中國的貿易制裁所做出的批評。
從「二十大」報告來看,除了對美國的不滿外,中國方面不想服軟認輸,因為中國內部政治鬥爭的傳統影響,習近平身為權力高度集中的領導人沒有任何的退讓空間,否則可能遭到黨內的鷹派或其他潛在政治派系攻擊。即使中共最高層的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名單已經徹底掃除了江派和團派,由習派獨攬,但仍有大批的中階領導幹部屬於其他派系,習近平難以深入清掃下層每個機關組織,所以尚不能高枕無憂。故習近平對內不能退,對外又不見和解契機下,只能硬著頭皮維持鬥爭態勢。而在雙方競爭態勢不可逆的狀態下,圍繞這兩大強權的競逐只會導致世界局勢趨於動盪不安。
二、中國藉重塑形象與美爭奪國際話語權
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我們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全面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贏得廣泛國際讚譽,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4] 首先就「負責任大國」一詞,中國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即已多次強調,歷經江澤民、胡錦濤至習近平三任領導人,始終不曾放下對此一國際形象的堅持。並在習近平掌權期間更加速利用美國前總統川普一度退出全球治理的期間,加速了滲透進入各個全球組織當中,替代美國掌控全球治理體系的意圖明顯。再配合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道德性的論述,竭力搶佔國際政治的道德制高點。
而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以來持續強調要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習近平,意圖快速拉抬國家強大的國際形象以滿足國內的民族主義。但在2022年「二十大」召開之前,卻因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而受到的最大國家形象衝擊,原因就在於隱匿武漢疫情甚至可能是武漢實驗室外洩病毒所導致的全球疫情大爆發,使得中國成為眾矢之的,連帶中國人和亞裔人種在世界各地都遭受被視為「散播病毒者」的歧視。因此中國在實際行為上一而再地透過「戰狼外交」反擊美國才是病毒發源地外,也不斷透過「疫苗外交」凸顯自身在國際合作防疫上的貢獻,所以在報告中標榜因此而來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但這些自吹自擂和力圖拉抬自身形象的努力,卻因為中國疫苗實際保護力不足,逐漸被國際社會淘汰而顯得蒼白無力。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持續力阻權力轉移至中國
中美之間從經濟至戰略安全等方面,都已逐步朝向不合作的競爭方向邁進,這點從美國自川普總統提出印太戰略並由拜登延續,即可知道對中的圍堵已成為美國跨黨派的共識。而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則是證實了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對於中俄等威權國家的疑慮,尤其是對於民主國家的安全威脅。中國與俄羅斯在開戰前,於北京東奧期間進行過雙邊領導人高峰會談。開戰後也一再拒絕加入譴責甚至反對制裁俄羅斯,故在俄烏問題上中美之間不存在合作空間。回到「權力轉移理論」分析,當下的中美之間的確處於該理論中最為可能在未來發生衝突的基本條件之中。也因此,美國不能再給予中國可超越美國霸權的機會,以免真的觸發一場導致「霸權轉移」的戰爭。而美國延緩中國發展實力的方式,則不只是政治軍事,還包含了經濟方面,例如於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年晶片和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確立從半導體晶片產品、技術到人才全面禁止輸往中國的多項措施,期限為十年,孤立中國的半導體供應鏈。[5] 美國以此避免中國在關鍵的半導體技術上超過美國,而這也關係到關鍵的武器晶片製造能力,故不能除了經濟方面外更要從國防安全的面向來看待此圍堵作為。
二、結盟趨勢迫使小國選邊站
2022年中美各自的拉幫結盟動作不斷,除了中俄關係進展之外,美國也持續組織與日本、澳洲、印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拜登也在英國新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當選後於10月25日通話確認「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並且將一同支持烏克蘭和對抗中國。[6] 除是美國的盟友之間的橫向聯繫也是在不斷鞏固之中,甚至10月22日在中共「二十大」凸顯自閉幕當天,由日本和澳洲簽署了《日澳安全保障共同宣言》(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 Cooperation),這也是日本除美國外,第一份允許外國軍隊出現在本土的協定,並且宣告雙方在加強軍事合作的同時,也要在能源等戰略資源領域合作。[7] 而2022年11月「東協峰會」期間,日韓領導人同時前往參加「東協+3」(中日韓)峰會,並先後發表關注台海穩定一致的立場論述。[8] 此次亦是美國拜登總統於任內首次參與「東協峰會」,使東協與美國的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故即便中國於2021年11月先美國一步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國也在時隔一年後立即趕上,凸顯出東協不想在美中之間押寶站隊的心態。
因此,在中美各自帶頭串聯組織結盟且競爭態勢不平的情況下,轉為集團對抗的氣氛在世界舞台上將愈趨濃厚,進一步壓縮了被夾在這兩者間的小國生存空間。最直接的當屬東協和太平洋島國,他們也都曾多次表態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然而,世界權力格局的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對於個別國家的外在制約,身處其中的各個國家都必須有智慧的應對,方能維持外交獨立和迴旋空間,但要長期保持中立觀望仍是十分困難的考驗。
[1]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著,向駿譯,《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頁5-27。
[2]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著,向駿譯,《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頁28-48。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網》,2022年10月26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
[4]同上註。
[5]劉佩真,〈美國《晶片法案》及相關措施牽動美中臺半導體發展趨勢〉,《兩岸經貿網》,2022年9月7日,https://www.seftb.org/cp-4-1749-07cd7-1.html。
[6]〈【英國政壇】英首相辛偉誠新官上任 「對華務實」還是延續鷹派路線?〉,《自由亞洲電台》,2022年10月27日,https://www.rfa.org/cantonese/news/uk-sunak-10272022092745.html。
[7]〈日澳協力抗中 時隔15年簽新安保合作共同宣言〉,《中央社》,2022年10月2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210220222.aspx。
[8]〈中國也在場!岸田文雄「東協+3峰會」強調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民視新聞網》,2022年11月12日,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2B12W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