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對中國太空軍事能力帶來的威脅評估
2022.12.16
瀏覽數
1639
壹、新聞重點
2022年11月29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1] 與前一年的報告相比,可注意到美方在2022年度的報告中,高度關注中國太空戰力的成長、多次提到中國對於「太空優勢」(Space Superiority)的重視。大體而言,此份報告重心為分析中國解放軍的作戰方式,以及其現代化工作的目標;其中,不論中國發展「戰略嚇阻」(strategic deterrence)能力的雄心,或發展「多域精確戰」(Multi-Domain Precision Warfare)概念,太空能力都具備極高的重要性,其中中國不僅強化其衛星與火箭等相關的投射能力,更積極發展能用於對抗太空基裝備的「反太空」(counter-space)技術。當前,美軍正持續加強太空領域上的作戰能力,不僅繼續投注於相關技術的發展與新裝備的採購,美國太空軍(US Space Force)更在近期於各地建立新的作戰單位,可見對美軍相關威脅的重視程度。由台灣角度觀之,中國逐步強化的太空作戰能力同樣將帶來安全上的巨大隱憂,太空不僅在未來將是關鍵基礎設施之一,在軍事作戰上也早已具備核心地位,台灣宜持續針對相關因應措施與備援能力進行研究與投資。
貳、安全意涵
一、對美之太空優勢是中國軍事能力發展重點項目
在2022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多次強調中國正追求取得太空優勢,顯見美國對相關發展的重視與警戒。美軍認為,至少自2015年開始,中國解放軍就將太空視為作戰領域,並認為太空在未來戰場上,將可運用指管通情監偵(C4ISR)拒止對手,或用於長程精準打擊等層面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太空軍事能力層面而言,自90年代進行軍事現代化以來以美軍為師的中國解放軍,其計畫與作戰,也同樣深受美軍對太空能力的倚賴影響。事實上,近年多場武裝衝突皆印證了太空能力在未來戰場的重要性,尤以2022年2月下旬爆發的烏俄戰爭為甚。
整體而言,中國近年進行了組織改造以強化與太空、網路及電戰能力的整合,其重點在於戰略支援部隊的「航天系統部」(Space Systems Department, SSD)。SSD掌控了幾乎所有解放軍的太空相關任務,包含發射與支援、監視、資訊支援、遙測、追蹤、管制與太空作戰等,同時也領導了亞太太空合作組織(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以進行太空監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並運用在世界各地如南美、非洲、歐洲、格陵蘭、太平洋、北歐、南歐等各地的地面站協助地球與月軌內(cislunar)[2] 及深太空的遙測、追蹤與管制(Telemetry, Tracking, and control),在南極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也能提供類似的支援。
除此之外,報告也認為中國太空戰略將逐步演進並引入「新太空」[3] 的技術。儘管中國的國內太空市場仍由國營企業掌控,逐漸增加的投資仍讓中國出現了私營太空公司,開始有初步的發展。事實上,由於「軍民融合」是中國近年高度強調的發展方向,相關的佈局自然也將協助太空戰力的發展,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就正與大學及研究機構等民間組織合作。
在軍事作戰層面,共軍視「太空優勢」為拒止對手情報收集與通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中國所謂之現代「信息化戰爭」關鍵,更是使其能遂行視距外作戰的要素。解放軍的研究機構也建議向對手的衛星能力發動攻擊以「致盲」並擊敗對手,即是近年中國經常提及之「點穴戰」中的一環。
二、共軍近年同時強化「太空」與「反太空」能力
此外,中國衛星能力的增長,不管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即時監視、偵察、通訊的建立,聯合作戰指管能力的強化,或是通訊與情報衛星在質與量上的增長,這些都讓解放軍能在潛在的區域熱點維持其狀況覺知(situation awareness)能力以監視、追蹤對手的部隊並具備發動攻擊的能力。
針對太空作戰能力的強化,中國目前正在投資發展情報與監視,資訊高速傳輸,以及定位導航授時(Position,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等領域能力的先進衛星星座(Satellite constellation)。事實上,近年中國也已經在測試量子衛星,分別於2016年及2022年各發射了一枚,[4] 同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已經在2020年7月完成第三代北斗衛星的基本系統,開始為全球提供服務,中國太空能力的進展顯而易見。
此外,《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可注意到,在中國太空戰力發展上值得高度重視的,還包括「反太空」能力的發展。美國國防部認為,儘管中國同樣對外強力主張太空的和平運用,及追求聯合國在太空非軍事化上的協議,卻高度致力於反太空能力發展。同樣的,共軍將之視為能嚇阻或擊敗區域潛在衝突爆發時,來援的第三方武裝部隊;換言之,太空作戰亦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能力上的重要部分,而不僅是面對對手時將其致盲擊敗的「點穴」利器。
報告中提到,中國持續採購與發展反太空能力,目前已發展了包括以動能擊殺方式摧毀目標的反衛星飛彈、反衛星用的共軌(co-orbital)衛星、電戰系統、以及直接能武器如陸基雷射等。同時,中國發展的其他各種太空能力中,亦有部分可能改用於軍事用途、可攻擊其他衛星,在軌道上檢查與修復衛星的能力即為一例。目前,最新的「實踐-21號」衛星在2022年1月捕捉報廢的北斗導航衛星,並將之移動至比地球同步軌道(GEO)更高的「墳墓軌道」(graveyard orbit)。事實上,早先的「實踐-17號」衛星就已裝有機械臂,《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認為此類科技在未來可用於捕捉其他衛星。目前,中國解放軍已經在2013年測試了射高超過30,000公里、已接近GEO軌道(35,786公里高)之彈道飛行體;[5] 《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並提到,目前陸基可操作反衛星飛彈則以對抗低地球軌道(LEO)為目標,共軍單位正持續訓練使用該項裝備。
三、中國以發展為超越美國的太空強權為目標
《2022年中國軍力報告》中,提及習近平時代,除了軍事能力上的需求外,在當局高度的民族主義操作下,成為一個能力廣泛且全面的太空強權對中國的重要性。目前,中國快速成長的太空計畫,使其單就衛星數量而言已經僅次於美國,而這已成為中國國家驕傲、及習近平「中國夢」論述的一環;而解放軍主導的太空計畫,也同時對軍民等不同領域的部門利益提供協助,包含強化科學與技術部門、增加國際合作、以及軍事現代化等層面。
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正持續對其國防、科研、及商業部門進行改組,確保解放軍能取得足夠的資源、技術及專業需求以求在軍事上超越美國,並發展軍事能力以因應未來的複雜軍事突發事件。就整體軍事發展而言,中國正致力研發包含軍用人工智慧(AI)在內的新型態顛覆性科技(emerging disruptive technology),建立智慧化武裝部隊、運用高科技武器、先進通訊與情報科技,以求取動態戰爭的勝利;在這之中,太空能力是其非常關鍵的一個項目。中國透過軍民融合戰略支援,以合法及非法方式取得外國的物資、技術與專家,同時也正致力在這些方面建立中國自己的能力,減低自身脆弱性以及外國在供應上可能「卡脖子」之處。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針對中國太空軍事能力威脅強化部署與能力現代化
中國在太空軍事能力上的成長,以及對於未來太空將可能成為大國間交戰場域的顧慮,讓美國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時期成立了美國的第六軍種太空軍,以統籌整合美軍在太空作戰上的資源與能力。近期,美國則更進一步加強太空軍在組織及技術上目前仍保有的領先優勢地位。
就組織上而言,2022年11月22日,美國太空軍正式在印太司令部下設置作戰單位,初期單位成員僅21位、由馬斯塔利准將(Brig. Gen. Anthony Mastalir)指揮,用以支援印太司令部在衛星導航、通訊、飛彈預警系統等太空基能力上不斷增長之需求,也是太空軍因應中國成為太空大國的安全環境下,決定首次在海外司令部麾下設立單位。這個單位將負責協調官民等不同的太空服務,也需要將印太司令部的需求轉達給太空軍司令部,藉由太空資源的整合、協調,乃至後續的投資及強化,協助克服印太區域廣大的「距離限制」、並強化美軍武器系統的射程與殺傷力;美軍後續還規劃在印太司令部下轄的駐韓美軍,以及美國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等單位成立太空軍單位。[6] 2022年12月2日,美國中央司令部也建立了類似單位以因應需求。[7]
而在裝備面上,美軍目前不僅致力於現代化其太空資產如各式衛星設備與技術,也正尋求私營商業部門的協助以對抗中俄威脅。除了可能與民間衛星公司合作以外,美國太空軍指揮官狄金生上將(Gen. James Dickinson)就同意應加強與商業公司合作的「戰術型反應太空」(tactically responsive space)計畫。在此概念中,美軍應運用更靈活、可在不同地點運作的商業發射選項,以快速反應發射衛星,擴大衛星星座規模、或是更換作戰中毀損的衛星,以協助對抗中俄持續增強的反衛星武器能力。相關概念在2021年時,就已啟動計畫來演示相關的能力;在美軍的構想中,「動態的太空作戰」(dynamic space operations)除了發射任務外,還將可能包括快速的軟體更新或是機動能力等層面。 [8]
此外,現有的商業太空系統如馬斯克(Elon Musk)的「星鏈」(Starlink)業已在烏克蘭戰場發揮高度的作戰價值。美國太空軍軍令部長(chief of space operations)薩爾茲曼上將(Gen. B. Chance Saltzman)就認為烏俄戰爭證明了太空的價值,而交戰雙方都在嘗試對抗這些能力,並拒止對手的優勢,而中國在反衛星武器上的成長,則讓美軍決定改變在太空作戰上的發展方向。過往,美軍希望發展的是性能強大、昂貴但量少的衛星;然而,在中國於2007年開始進行反衛星武器的測試後,依賴少量的高價衛星本身將不具備韌性,美軍需要建立從一開始就具備韌性的架構。 [9]
中國在反太空能力上的發展,已明白顯示即使是部署於GEO軌道的高價、少量且高性能衛星,也可能會在中國逐漸成長的反衛星武器發展下,遭到摧毀或因攻擊而失能、因而被解放軍成功「點穴」而喪失關鍵的作戰能力。在此種情況下,「新太空」時代出現,以大量低軌道、小型且低成本衛星構成的星座,由於具備極龐大的數量,且單一衛星的造價大幅削減的情況下,反而能有效剋制高價反衛星武器的威脅。也因此,美國國防部目前也有與「星鏈」等商業公司合作,並得到美軍的高度評價,如協助北極圈基地美軍進行高速網路通訊的連接等。
前述對太空軍事作戰的顧慮,及商業潛力敦促2022年12月6日,美國《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的兩黨協商版本更指示美國國防部制訂保護軍事衛星,以及敦促美國太空軍與商業發射新創公司針對新的作戰概念進行合作。 [10]
然而,2022年10月也曾發生馬斯克考慮暫停,甚至撤回「星鏈」在烏克蘭服務的事件。[11] 儘管Space X已針對政府國安需求進一步設立了新的部門「星盾」(Starshield),「星盾」初期將著重於地球觀測、通訊以及託管的酬載等層面,並將進一步提供從運載火箭、衛星到用戶端的完整服務,[12] 然而前述私營商業新創部門在戰時的合作疑慮,可能仍將持續存在。
不過,商業太空新創的潛力顯然仍受美軍高度期待,中國威脅上升與成熟的速度正在加快,加上商業發射市場的成長,使得公私部門的需求,仍遠超過目前供應商所能提供的量能。也因此,美國太空軍正定義「國家安全太空發射計畫」(National Security Space Launch Program)第三階段的框架。[13] 美軍將透過創造機會、以鼓勵發射供應商之間的競爭,由競爭培養創新、並壓低價格。儘管內部仍有部分反對,認為目前如人員維持與成本等評估,主要基於過時假設與運作模式,應能採用新技術如數位化設計與自動監控等以能降低成本。然就目前發展與規劃而言,在NDAA進一步推動的情況下,美軍仍應會持續推動公私部門合作,以促進太空戰力快速成長。
因此,美軍未來雖會繼續與民間的「新太空」商業公司進一步在軍事任務上進行合作,但應也將基於前述之可能戰時顧慮,在與民間公司合作的同時、不僅針對可能的顧慮繼續最佳化合約與相關之法律規範,也會同時發展軍方本身的類似系統、混合運用並藉此最大化太空能力之韌性。
二、台灣需探討相關應對之道以強化國家整體韌性
中國太空作戰能力的成長,不僅嚴重威脅美軍,對於直接面對中國龐大軍事力量威脅的台灣而言,自然也具備高度威脅性。事實上、如考量中國在太空軍事能力發展時的目標,即強化自身資訊化作戰能力(中國所謂的「信息化作戰」),以「點穴戰」方式癱瘓對手作戰能力,以及協助拒止第三國馳援潛在衝突熱點(如台海)的A2/AD能力,則這些太空軍事能力的成長對台灣而言,實際上對國家生存的威脅,可能將比美國所面臨的更為巨大與直接。
也正因此,台灣應進一步考量相關的應對之道,以因應中國的太空軍事化作為及其以建立之相關優勢,來強化國家從軍事作戰、國家安全到社會運作等整體的韌性。其範圍應包含:(一)台灣如何維持關鍵太空能力,如透過類似「新太空」方式,以廉價但大量的小型衛星系統,以維持其運作的難以摧毀,及能快速補充,或是在建立自身能力的同時與美國為首的盟國合作維持此種韌性;(二)一旦太空資產遭中國的反太空能力完全壓制時,應以何種備援方式維持社會的運作,以及作戰能力、國安體系的維持,考量現代網路化作戰為武裝部隊戰力帶來的巨大差異,軍事作戰的相關備援系統,可能必須要有讓部隊維持一定的高效通聯及精準打擊與相關之PNT能力;(三)中國在仿傚美國及西方,建立自身的太空軍事能力的同時,中國用以對抗美軍優勢的「點穴戰」等不對稱作戰方式,可能也是台灣方面與之對抗的重要途徑,在防守及維持韌性與生存的同時,一定反守為攻能力也是應考慮發展之方向。
[1]“2022 Report on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29, 2022, 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s/Release/Article/3230516/2022-report-on-military-and-security-developments-involving-the-peoples-republi/.
[2]指月球軌道向內至地表間所涵蓋之空間。
[3]「新太空」意旨近年來因科技進步,而使私營新創公司能以降低成本的火箭與衛星進軍太空產業,打破太空計畫長期以來由政府與軍方主導的現象,並進一步往載人太空航行,以及登陸月球、火星,及深太空探測等任務前進。參考資料:Ally J. Levine, “New Space,” Reuters, June 27, 2019, https://www.reuters.com/graphics/SPACE-EXPLORATION-NEW-SPACE/0100B03R062/index.html.
[4]Stephen Chen, “China Launches New Satellite i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Global Quantum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atnews, July 31, 2022, https://news.satnews.com/2022/07/31/china-launches-new-satellite-in-important-step-towards-global-quantum-communications-network/.
[5]2013年該發射試驗中,美國國防部當時的報告表示透過對該次發射的分析,助推器並未在將物體送到軌道的適當位置上,也沒有發射新的衛星,發射資料亦與傳統之運載火箭、彈道飛彈或科研火箭,美軍因而認為該次發射為反衛星武器試驗。資料來源:Kelly Bedard, et.al., “China’s Advanced Weapons Systems,” Jane’s by HIS Markit, May 12, 2018, p.141, https://www.uscc.gov/sites/default/files/Research/Jane%27s%20by%20IHS%20Markit_China%27s%20Advanced%20Weapons%20Systems.pdf.
[6] Sandra Erwin, “Space Force Establishes Permanent Presence in Indo-Pacific Region,” SpaceNews, November 22, 2022, https://spacenews.com/space-force-establishes-permanent-presence-in-indo-pacific-region/.
[7]Sandra Erwin, “Space Force Establishes Component at U.S. Central Command,” SpaceNews, December 2, 2022, https://spacenews.com/space-force-establishes-component-at-u-s-central-command/.
[8]Sandra Erwin, “U.S. Space Command Supports Use of ‘Responsive Launch’ to Deter China and Russia,” SpaceNews, November 29, 2022, https://spacenews.com/u-s-space-command-supports-use-of-responsive-launch-to-deter-china-and-russia/.
[9]Sandra Erwin, “U.S. Space Force Chief: The Use of Space Technology in Ukraine ‘is What We Can Expect in the Future’,” SpaceNews, December 4, 2022, https://spacenews.com/u-s-space-force-chief-the-use-of-space-technology-in-ukraine-is-what-we-can-expect-in-the-future/.
[10]Sandra Erwin, “NDAA Compromise Bill Wants More Focus on Satellite Protection, Responsive Launch,” SpaceNews, December 7, 2022, https://spacenews.com/ndaa-compromise-bill-wants-more-focus-on-satellite-protection-responsive-launch/.
[11]Maria Merano, “SpaceX Starlink Gets Pentagon Praise for Keeping US Troops in the Arctic Connected,” Teslarati, November 14, 2022, https://www.teslarati.com/spacex-starlink-pentagon/.
[12] Sandra Erwin, “SpaceX Rolls Out New Business Line Focused on Military Satellite Services,” SpaceNews, December 3, 2022, https://spacenews.com/spacex-rolls-out-new-business-line-focused-on-military-satellite-services/.
[13]Joshua C. Huminski, “Op-ed | Space Force Faces Key Questions Ahead of Next Launch Services Procurement,” SpaceNews, December 12, 2022, https://spacenews.com/op-ed-space-force-faces-key-questions-ahead-of-next-launch-services-proc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