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德國軍艦20年首次進入南海之訊號
2022.02.11
瀏覽數
959
壹、新聞重點
德國布蘭登堡級巡防艦「巴伐利亞」(Bayern)號日前進入南海,這是自2002年以來首艘穿越南海的德軍艦艇,此為德國與北約成員國共同外交政策,目的為加強與日美澳等共有民主價值觀的國家合作,且擴大其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回應中國大陸在南海海域野心上日益升高的威脅,[1] 此針對性極為明顯,然而本次德國海軍按照通用的貿易路線航行,無侵犯中國12海浬的領海及穿越臺灣海峽,且航行時還規劃加上一個訪問上海的行程(後被中國拒絕),以強調德中雙方友好,此種避免衝突的務實外交,為德國政府常使用的外交手法,本身利益為其重要考量;[2] 鑑此,諸多行為及意涵值得推究,是故以德國軍艦20年首次進入南海所代表訊號來進行研析。
貳、安全意涵
一、德國軍艦以「自由航行」挑戰中國在南海區域聲索權
大陸宣稱,南海海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並擁有大部分南海區域主權,近年來持續在這蘊藏天然氣及豐富漁業資源南海水域積極進行填土造島工事,引發周邊國家主權紛爭及造成區域情勢更趨緊張;而德國外交部的聲明寫道,南海的國際秩序受到壓力,「因為中國對大片海域聲索主權,不承認2016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牙仲裁法庭否認中國對南沙群島海域擁有主權的裁決,同沿岸國家不斷發生衝突。」 [3]德國政府希望通過此次「自由航行」(freedom of navigation)行動,同盟友一道顯示對印太海域局勢的關注。[4] 而這也回應美國呼籲盟友一起加入到遏制中國擴張的行列,無疑是對自稱這海域主人的中國極大的挑戰及示警。
中國不斷在南海擴張勢力,除了周圍國家之外,英國、德國和法國也分別派艦艇巡航印太海域。日本國際關係專家分析,這是歐洲各國對「某國藐視國際規則」所做出的最重回應,法國在2021年派遣核子動力潛艦「翡翠」(SNA Emeraude)號和「塞納」(BSAM Seine)號支援艦巡弋南海海域;同年英國也把「伊麗莎白女王」(HMS Queen Elizabeth)號航空母艦派赴印度太平洋地區。[5]歐洲兩大國不約而同地派遣軍艦至印太海域巡弋,以動作回應中國於南海擴張權力行為,而德國也加入歐洲國家巡弋行列,一起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另前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Kay-Achim Schönbach)中將接受日本《共同社》專訪時提出德國海軍未來可能每兩年會向印太地區派遣軍艦一次,軍艦航行至印太地區期間,將會參與和印太盟友共同舉行的演習活動,彰顯德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預計派遣艦艇將以巡防艦為主,補給艦也有可能同行。[6]
三、市場開拓貿易經濟為德國國家核心利益
從貿易額來看,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國也是許多德國達克斯企業的最重要市場,特別是汽車行業。德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大眾在中國銷售的新車約佔40%。這說明德國對中國依賴性的典型例子。[7] 德國外交部於2020年9月1日發布了題為《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德國政府對印太地區採納政策準則》的戰略文件(以下簡稱《準則》)。德方表示,在過去幾年中,從經濟和政治角度來看,印太地區的重要性都顯著增強。德國和歐洲需要加強自己在印太地區的地位,參與到印太強勁的經濟增長中,促進印太地區構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打造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8] 德國與印太區域許多國家都保持著利益的戰略夥伴關係,德國經濟榮盛有賴於這一地區海上航路及貿易市場的開放。當前,德方經濟重點除在中國維持正常經貿關係及經濟政策基礎上,逐步與亞太地區所有國家拓展及深化伙伴關係,制定明確且務實的經濟和產業政策,以開拓亞洲貿易市場,提升國家整體經濟。
參、趨勢研判
一、藉由參加軍演增進同盟夥伴關係的政治意義
德艦此次亞洲行的另一重頭戲,即是參加由日本主辦的ANNUALEX年度聯合高端戰術演習,演習區域位於菲律賓海,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海軍皆參與了此次軍演,演練科目包括通信戰術演練、反潛作戰、空戰演練、海上補給、跨艦甲板飛行演練及海上攔截等項目。[9] 德國是首次參加此次聯合軍演,顯示其對於印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愈發重視並願意表達關注,而對於日本來說,這些國家的參加彰顯了美日在推動的「自由開放印太」構想已獲得廣泛的支持,[10] 換句話說,德國的參加亦同意與美日結盟並支持以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的共同願景而團結起來,意在針對南海區域內不斷強化影響力和控制的北京形成牽制。
二、仍會小心處理與中國關係
德艦「巴伐利亞」(Bayern)號20年來首次巡弋南海海域,除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亦表達不接受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此動作無疑對聲稱擁有南海主權的中國是種嚴重的挑釁,但德國考量雙方有密切的經貿合作,為避免因航行造成彼此關係惡化及引發南海緊張局勢,曾向中國提出有意於上海靠港,但遭中國拒絕,而且按照通用的貿易路線航行不會靠近任何存在主權爭端的海域也不會取道台灣海峽,而是繞經台灣東部,[11] 其相關作為避免過度刺激中國,損害其在中國市場的龐大利益。
三、太平洋成各國軍備競賽熱點
隨著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國對領土野心日益升高之威脅,德國派出戰艦到南海,加入其他西方國家,一起擴大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且為了遏止中國的影響力,包括英國、法國、日本與澳洲等國已相繼增加他們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及建造海上力量。根據美國海軍情報局(ONI)的數據,中國海軍在2020年底的軍艦數量已達360艘,但美國海軍軍艦只有297艘。而根據ONI的數據,中國預計到2025年將有400艘艦船,到2030年將有425艘軍事艦船。[12] 根據法新社報導,雖然美國將其11艘航空母艦中的5艘駐紮在太平洋地區,但中國已開始建造其第三艘航空母艦,而且並正在建造更多的驅逐艦。另《詹氏》( Jane's) 於2020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中國船廠建造了132艘軍艦,而美國為68艘,印度為48艘,日本為29艘,法國為17艘,澳大利亞為9艘,英國為4艘(包括兩艘航母)。[13] 中國的這種強勢作為對整個印太地區產生了影響,以致為防止中國力量使許多國家在其海岸附近部署相關軍事力量,太平洋海域也成為各國軍備競賽及軍力展現的熱點區域。
[1]〈近20年來首見!德國軍艦駛入南海 力抗中國勢力擴張〉,《TVBS新聞網》,2021年12月15日,https://tw.news.yahoo.com/ news/近20年來首見-德國軍艦駛入南海-力抗中國勢力擴張-094143509.html。
[2]〈德艦東來 有何目的〉,《中時新聞網》,2021年8月9日,https://tw.news.yahoo.com/德艦東來-有何目的-201000345.html。
[3]〈巴伐利亞號穿南海 德外交部發聲明〉,《聯合新聞網》,2021年12月17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09/5970380。
[4]〈德國海軍巡防艦「巴伐利亞號」穿越南海!德國外交部:推動自由航行,堅持國際秩序〉,《新新聞》,2021年12月18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4106742。
[5]〈歐洲海軍進入南海…對中國施加軍事壓力!日專家:嚇阻作用強大〉,《ETtoday新聞雲》,2021年3月7日,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10307/1932879.htm。
[6]〈德國未來擬定期向印太派遣軍艦 海軍司令:若遇阻礙將有所準備!〉,《自由時報》,2021年11月8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729477。
[7]〈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只是「一種感覺」?〉,《關鍵評論》,2020年9月29日,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1171。
[8]〈解析德、荷印太戰略文件:邁向歐洲對印太地區的願景〉,《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1年7月16日,https://www.rfi.fr/cn/專欄檢索/印太縱覽/20210716-解析德-荷印太戰略文件-邁向歐洲對印太地區的願景。
[9]〈戰爭感迫近:美日澳加德五國守護印太,34艘軍艦參與ANNUALEX聯合軍演〉,《新新聞》,2021年12月1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4076588。
[10]〈戰爭感迫近:五國34艦聯合軍演守護印太〉,《美國之音》,2021年11月30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SDF-led-Annualex-2021-who-and-whats-new-20211130/6331158.html。
[11] 同註1。
[12] 〈中國軍艦數量超越美國 CNN:戰力仍遜於美國〉,《蘋果新聞網》,2021年3月6日, https://tw.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10306/FSXCBFWSIRBWVMTPTKTRMRUH6E/。
[13] 〈太平洋將成艦艇餃子鍋?〉,《法國國際廣播電台》,2021年9月16日,https://www.rfi.fr/cn/生态/20210916-太平洋将成舰艇饺子锅?ref=tw_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