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強化稀土出口管制抗衡美國高關稅措施
2025.04.24
瀏覽數
736
壹、前言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4月2日下午,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對等關稅政策後,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就緊接著在4月4日宣布對7類中重稀土相關項目實施出口管制,針對鈧、鏑、釓、鉺、鑥、鋱、釔等戰略性稀土材料實施新一輪出口限制,要求相關稀土產品出口商必須申請許可證並詳述材料最終進口商用途,其範圍涵蓋從礦石原料到終端成品。可預見的是,中國此舉不僅將會牽動全球半導體與軍事科技產業鏈的發展,亦可能重塑全球晶片製造業版圖。[1]
據《中央社》在2025年4月5日的報導,中國2023年稀土產量達24萬噸,約占全球2/3;儲量達4,400萬噸,約占全球40%,掌握85%的冶煉分離產能,更控制約70%的稀土供應鏈。不可諱言,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與出口國,在稀土生產、加工等經驗可謂世界領先。由於稀土是許多先進國防武器裝備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原物料,對美國軍事科技發展的原物料需求有較大影響,並可牽制美國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與生產。[2]中國最新一波稀土管制已從傳統貿易戰的範疇演變成經濟與科技主權的爭奪戰,中國嚴格管制稀土出口之舉可視為對美方對其加增54%關稅以及34%進口稅的戰略反制措施。[3]
中國曾於2019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強化稀土產品出口管控,嚴格落實稀土生產總量控制計畫,並公布《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關於下達2019年度稀土開採、冶煉分離總量控制指標及鎢礦開採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宣布稀土、鎢是國家嚴格實行生產總量控制管理的產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無計畫和超計畫生產。今天中國更強化對稀土出口管控,這對美國而言,實質上形同在關鍵原材料的跨境流動上施加前所未有的審查與限制。鑑於中國長期以來對稀土的壟斷地位,以及在發展稀土供應鏈上所累積的優勢,其可在必要時對特定原物料實施具針對性的出口管控,進而對美國國防工業及其軍事科技製造環節構成潛在威脅與衝擊。[4]
貳、安全意涵
中國長期在稀土市場不僅佔有壟斷地位也擁有強大議價能力,其考慮實施稀土出口管制以反制美國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是一個複雜且對地緣政治經濟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略舉措。[5]這一潛在行動的背後邏輯、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所面臨的挑戰,都值得關注與深入探討。
一、中國企圖實施稀土出口管制的策略邏輯
(一)稀土的戰略重要性:稀土元素由於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於高端科技產業,包括:電動汽車、風力發電機、消費電子產品、國防工業、軍事科技等領域。美國及其盟友在這些關鍵產業中對稀土有著高度需求。因此,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成為中國手中一張潛在的抗美王牌。
(二)反制美國高關稅壓力: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旨在迫使中國改變其貿易行為和產業政策。中國若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可以視為對美國施加反制壓力的一種手段,旨在提高美國獲取關鍵原物料的成本,從而影響其相關產業的競爭力,並促使其重新考慮關稅政策。
(三)維護國家利益和產業優勢:中國希望藉由掌控稀土供應鏈,維護其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中的競爭優勢。限制出口政策可以確保中國國內產業優先獲得稀土資源,並可能推動下游產業向中國轉移。
(四)地緣政治經濟考量:在中美戰略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稀土出口管制被視為中國在地緣政治經濟博弈中的一種戰略工具,用以提升其國際影響力。
二、中國實施稀土出口管制可能產生的影響
(一)對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中國若實施嚴格稀土出口管制,將對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對中國稀土資源高度依賴之國家產生顯著衝擊。此舉可能導致相關產業面臨供應鏈中斷與原材料成本顯著上升的風險,進而削弱其生產效率與國際市場競爭力。在此背景下,受影響國家勢必加速推動稀土來源多元化,積極尋求替代供應國、研發替代材料及強化關鍵資源的國內提煉與回收技術,以提升供應鏈韌性。惟此類出口限制措施亦可能被部分國家視為具保護主義色彩的經濟脅迫,進而引發國際間貿易摩擦乃至以報復性政策回應,增加全球經貿體系的不確定性。
(二)對中國內部相關產業的影響:
儘管稀土出口管制可作為對外政策武器,然而此舉亦可能對中國自身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首先,在短期內,出口量的縮減將對中國國內稀土產業造成經濟損失,特別是影響部分依賴出口市場的企業收益。其次,出口限制可能促使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加速開發自身稀土產能,推動全球供應鏈重組,進而在中長期內削弱中國於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此外,若中國頻繁將戰略資源出口作為戰略工具,恐將損及其作為國際供應鏈中「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增加外界對其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疑慮。面對上述挑戰,中國正在重新調整其稀土產業結構,從過去依賴原料出口轉向提升附加價值之方向發展,加強稀土應用產品與高端製程技術的研發與製造能力,藉此鞏固其產業競爭力。[6]
(三)對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影響:
首先,中國管控稀土出口將促使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並積極推動關鍵原材料供應的多元化策略,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其次,在尋求替代方案的壓力下,全球對稀土替代材料與技術的研發投入勢將顯著增加,進而可能催化新興技術的突破與相關產業的興起。此外,中國以關鍵稀土物料作為政策工具的作為,可能對其他擁有關鍵礦產資源之國家產生示範效應,引發更多國家採行出口管制或資源保護主義政策,從而加劇全球資源民族主義的發展趨勢,並對現行自由貿易體系構成挑戰。
三、中國實施嚴格稀土出口管制面臨的挑戰
儘管稀土出口管制可作為中國因應來自美國高關稅與貿易戰壓力的策略工具,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將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從國際法與制度面觀之,相關關鍵物料出口限制須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之規範,否則可能遭致貿易夥伴提起法律訴訟或報復性制裁。其次,過度依賴出口管制作為對外施壓的工具,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加快替代供應鏈的建設,最終削弱中國在稀土市場上的結構性優勢。再者,從內部經濟角度觀察,出口受限可能對國內稀土企業造成營收壓力,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其國際市場接單與產能運作將面臨挑戰。最後,如何在政策執行層面實現「精準管制」,亦是一大難題,此需在有效施壓美國與維持全球產業鏈穩定間取得平衡,以避免自傷其利。
參、趨勢研判
一、可能引發全球稀土供應鏈「去中化」
為極力與「中國製造」脫鉤,美國與盟國將加速建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或「近岸生產(near-shoring)」機制,投資澳洲、加拿大、越南等國的稀土開採與加工設施。[7]預期可能會推動「供應鏈多元化法案」或「戰略礦產安全計畫」。
二、中國可能以「精準管制」取代禁售
為避免激化全球反制,中國可能針對某些高端應用(例如:軍用武器裝備、半導體關鍵材料)實施針對性管制,而非全面限制稀土出口,以保留對美談判空間。
三、將加速技術自主以及原料替代研發
稀土被美國列為關鍵供應鏈中的重要項目,也被歐盟認定是所有關鍵材料存有供應鏈風險最高的原材料。為了避免中國壟斷的風險,美國與西方企業將加大對替代材料與稀土回收技術的投資,像是磁性材料替代技術(例如:鐵氮化物)、稀土再生利用等,以減少對中國依賴。
中國未來是否會實施更嚴格的稀土出口管制或禁售,以及如何實施?此將取決於中美雙方後續的談判和博弈,以及各自對自身利益和風險的評估。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對稀土的嚴格管控將持續牽動全球的尖端科技與軍事產業發展,亦將對全球供應鏈和地緣政治經濟局勢產生深遠的影響。若未來中美經貿與科技對抗持續惡化,雙方可能進入「以供應鏈為戰場」的新冷戰格局,全球勢必加速重塑戰略資源體系,形成新的地緣政治經濟板塊。
[1] 王仁宏、楊迪,〈中國對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人民網》,2025年4月5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25/0405/c1004-40453851.html;陳韋廷,〈陸祭第三輪稀土出口管制!一文看懂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鉅亨網》,2025年4月8日,https://news.cnyes.com/news/id/5925820。
[2] 李雅雯,〈中國出口管制中重稀土 專家:反制美軍事產品〉,《中央社》,2025年4月5日,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504050075.aspx。
[3] 〈特朗普摁下關稅戰核按鈕,所有進口商品加稅10%,中國等「違規嚴重國」稅率更高〉,《BBC中文》,2025年4月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4g2z8vlr2yo/trad。
[4] 魯云湘,〈破解關稅困局:中國大陸稀土出口的戰略反制〉,《台灣好報》,2025年4月10日,https://newstaiwan.net/2025/04/10/300850/。
[5] 補充說明:稀土在現代軍事科技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被譽為「工業維生素」甚至「戰略資源的重心」。其獨特的物理和化學特性使其成為許多先進軍事技術不可或缺的材料,例如:能提升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等金屬的性能;可製造高性能永磁材料並應用於精確制導武器、雷達、聲納系統和電動車馬達等;並可運用於光學與雷射技術、隱形技術、核技術與通訊技術等。稀土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賦予軍事裝備更優異的性能,從結構材料的強化到尖端武器系統的精確制導,幾乎涵蓋了現代戰爭的各個方面。因此,掌握稀土資源和相關技術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全和軍事發展至關重要。
[6] 陽任軒等,《專題報告: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擊與因應》(臺北:財團法人中技社,2022年),https://reurl.cc/4LdOdR。
[7] 黃裕斌,〈地緣政治引領全球創新科研與產業供應鏈新局〉,《產業與管理論壇》,第26卷第4期,2024年,頁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