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強化產業科技圍堵中國
2019.08.05
瀏覽數
87
壹、新聞重點
美國國會對中國科技產業採取進一步禁制令,禁止聯邦政府採購中國生產的大眾運輸工具,包括電動公車、軌道列車等,以確保國家安全。眾議員盧達(Harley Rouda,民主黨,加州)指出「此不僅是保護美國巴士與軌道產業,更是避免美國的大眾運輸系統遭到監視與破壞」。[1]同時,美國歐巴馬政府國防部長卡特(Ash Carter)也曾公開要求Google 公司應停止與中國進行人工智慧、網路搜尋技術等科技的合作,以避免遭中方轉為軍事用途。此可看出美國對中國科技圍堵的政策發展方向將更為嚴密。
貳、安全意涵
一、關鍵產業涉及戰略資訊安全
美方的主要考量點為戰略資訊安全,由於現代的大眾運輸被視為「關鍵基礎設施」(critical infrastructure)之一,且無論是載具本身、行駛過程以及營運管理都結合資通訊技術,以提高總體的營運效能。而中國生產的電動公車、軌道捷運系統等載具,都配置車內外影像設備,以及車輛動態定位系統,透過機電整合可以在行控中心等遠端監控,「如此外國政府將有機會知道美國在運輸戰車、直升機等軍事裝備、燃料、或是糧食的狀況」。[2]
同時,美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費德瑋(Jonathan Fritz)2019年7月24日在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研討會中指出,美國政府針對華為的立場並未變動,川普也沒有解禁。而國務院「網路與國際通訊副助卿」(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Cyber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Policy )史特耶(Robert L. Strayer)在該研討會指出,針對5G網路建設,美國將敦促其他國家透過風險評估來制定安全策略,「我們認為,在沒有合法程序和司法獨立的前提下,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能夠對當地供應商施加影響力,廠商就可能會被要求執行利於該國家利益的命令」。費德瑋進一步表示,中國2017年實施《國家情報法》規定,可以要求有關組織協助國家情報工作,這意味北京當局可以迫使華為執行他們的命令,這也是美國無法信任華為的原因。
二、反制中國科技滲透
此外,矽谷創投企業家提爾(Peter Thiel) 公開呼籲美國政府應該調查 Google,因為該公司與中國具深度合作關係,包括 Google 的人工智慧「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疑似受到中國情報單位滲透,Google為何放棄與美國防部合作,轉而與中國軍方合作。[3]提爾直言 Google 行為簡直就像是叛國,並表示 Google 旗下的「智深」(DeepMind)公司研發的 AI 軟體應被視為軍事武器。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的軍民融合策略,且所謂的軍民兩用科技(dual-use),往往成為中國引入新式軍用科技的主要管道。這也是美國前國防部長卡特認為:「若與中國合作,根本無從確認其是否為軍方的專案,且Google 拒絕與五角大廈合作,卻與中國軍方合作可說是犯了大錯」。[4]Google與美國防部的合作於2019年到期但未再續約,但Google卻與中方擴大在上海設置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此一現象進一步引發美國政界對中國滲透的疑慮與警覺。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制中政策具跨黨共識
美國朝野兩黨在內政議題歧異甚多,但對於反制中國的政策則具有較高的共識,這可由前文提及的前國防部長卡特、眾議員盧達皆為民主黨籍看出。其主要原因可分為三個部分,包括:(1)國家安全:相關科技可能構成複合式的資訊威脅,藉由系統內建蒐集各類資料,或以旁收等方式將資訊流外送,使對手得以獲取戰略情資。另一威脅則是科技外流,包括技術合作等方式,都可能使美方的先進科技外流,造成商業與安全的損失與威脅。(2)軍事競爭,包括通訊、人工智慧、量子電腦、通訊都涉及軍事用途,可提高個別武器的作戰能力,亦可大幅增加通訊、戰場知覺等整體系統戰的能力。(3)商業利益: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2020年國防授權法》為例,其補充意見(amendment)決議禁止進口中國生產的電動巴士與軌道車輛,除資訊安全考量外,主要為保護美國本土業者。而其政策主張來自「伊諾運輸中心」(Eno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的智庫建議,「暫時禁止聯邦預算採購中國軌道車輛」[5]可視為美國會相關遊說的活動之一,代表美國軌道車輛生產業者的利益。在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下,針對中國產業與科技的反制,在美國具有較大的跨黨共識。
二、科技安全聯盟逐步浮現
與此同時,歐盟也開始警覺中國的科技威脅,並建議「歐美貿易合作」(EU-US co-operation on trade)應著眼於戰略高度以反制北京的不當競爭模式,特別是在未來科技標準(technical standard)的制定,這包含中國以政府力量支持的大型公司對「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的5G通訊以及量子通訊(quantum telecommunications)、「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 ISO),其中以華為公司對5G的影響更是代表案例。[6]進一步觀察,由於北京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策略,以往席捲全球貿易的「中國價格」將可能轉為「中國規格」,這將對全球的貿易產生結構性轉變,特別是中國為威權政體,其所制定的規格若隱藏安全漏洞,將對民主國家造成嚴重威脅。在美國對中發起科技圍堵的同時,歐盟的此一政策倡議極具戰略意義,對於民主國家的科技安全將形成重要基礎。
三、北京加速「中國製造2025」恐形成「科技兩極」體系
相對而言,北京為降低對歐美的科技依賴,將加速之前轉趨低調的「中國製造2025」策略。短期而言,遭美方科技圍堵的華為,依台灣產業媒體(如《經濟日報》、《蘋果日報》2019年7月29日)的報導,華為已擴大來台尋找替代的零組件供應鏈,並考慮將機版重新設計。中長期則加速中國本土半導體製造業的能量,以求由設計、生產、組裝都能在本土完成。進一步觀察,未來的科技產品可能將出現兩種規格,這在以往也有類似案例,例如一次大戰前俄國為防止德國入侵,其鐵道採特殊規格,冷戰期間俄國在軍事裝備以及電子用品也採用俄制規格,並通用於東歐集團。主要差異在於,由於美中為全球前二大經濟體,其科技與產品規格的制定,將較冷戰時期的東西方規格的影響來的巨大。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未來將形成「科技兩極」的國際經濟體系。
[1] Trefor Moss and Lindsay Wise, “Congress Moves Toward Ban on Buying Chinese Busesm Railcars Over Spy Fears,”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23, 2019, https://tinyurl.com/yyt659gn.
[2] Trefor Moss and Lindsay Wise, “Congress Moves Toward Ban on Buying Chinese Busesm Railcars Over Spy Fears.”
[3] Rachel Sandler, “Peter Thiel Says CIA Should Investigate Google For Being ‘Treasonous’,” Forbes, July 16, 2019, https://tinyurl.com/y3ummwgs.
[4] Jessica Bursztynsky, ”Ex- Defense chief: Google has a duty to the US, not China, to ‘take our values to the battlefield’,” CNBC, July 18, 2019, https://tinyurl.com/yxoxje8o.
[5] Melina Druga, “Think tank proposes temporary ban on Federal funds for Chinese railcars,” Transportation Today, October 1, 2018, https://tinyurl.com/y5o6fnb5.
[6] Jim Brunsden, “EU urges alliance with US to counter Chinese tech dominance,” Financial Times, July 25, 2019, https://www.ft.com/content/aabd515e-aed5-11e9-8030-530adfa879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