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看不見的敵人─新冠肺炎─之危機處理
2021.03.05
瀏覽數
196
壹、新聞重點
依據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新數據,至2021年3月1日為止,全球超過1億1千萬餘人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累計死亡病例已經超過252萬例。[1]美國目前疫情死亡人數已超過50萬人,比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死傷人數總和還多。對抗此次疫情就如同面對一場無形的第三次世界大戰。[2]因此,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必須思考在防疫中做出的危機處理與政策是否恰當?以下就現行新冠肺炎之進行研析:
貳、安全意涵
從18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到當前新冠肺炎的經驗來看,傳染病疾病儼然已成為非傳統安全需要關注的重大課題。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造成的巨大死亡與經濟衰退,令人感到擔憂與不安。新冠肺炎已在全球蔓延1年多,這種新發現的病毒如何跨越物種屏障,從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至今依然是難解之題?自2019年12月以來,最早的報告感染者是在中國大陸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隨後病毒很快在各地出現。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目前對新型冠狀肺炎的完整傳播途徑,尚未完全瞭解,感染源與傳播途徑仍無法釐清。[3]然而,有關新冠肺炎可能來自武漢的病毒實驗室之言論爭議不斷,眾說紛紜。[4]簡言之,相關言論共分兩種:一部人認為這是中共從實驗室洩露的,而另一批人認為病毒是自然傳染的。此次新病毒帶來的安全意涵,可分為以下三點:
一、增加未知恐慌的變數
當面對看不見的敵人時,相對而言,焦慮與擔憂更為上升,特別是危害到生命安全時,死亡人數每天增加之際,更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符合這樣的特性。其一開始在武漢發生,幾個月後很快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病毒的特性之一就是會隨著環境變異,因而難以應付處理。儘管目前疫苗已經問世,但各國施打進度仍趕不上傳染的速度,加上病毒的迅速變種,也降低施打疫苗的效果。無症狀感染者的存在,更讓這次疫情的增添不少變數與風險難以管控,也增加對未來的恐慌。[5]
二、冬季是加速疫情感染的爆發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隨著冬天到來,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數會急遽加速,其原因是冬季環境溫度與濕度讓病毒更活躍,增加病毒生存時間與空氣傳染之風險,使病毒傳染力度更強與變種,短短的幾個月全球感染人數就破千萬人,死亡人數也急遽上升。[6]冬天大多數人們都會在室內避寒,室內人多了,停留時間長了,再加上更緊密接觸,大大增加傳染的風險與感染的機會,如美國德州急速冷凍,除疫情嚴重之外,也傳出其他電力中斷等災情。[7]相對而言,冬天人們鼻腔較乾燥,增加風險感染,使病毒更容易進入人體生存,日照時間減少,維生素D就會不足,免疫力自然下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因此,各國加強「自我免疫力」是對抗病毒的安全關鍵因素。[8]
三、各國面對疫情之危機處理
以危機處理學角度檢視,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處理態度是截然不同,只能說一樣病毒百樣情,有人搶口罩,有人視戴口罩為病人;有國家封城,也有佛系抗疫;以及要不要普篩?是否集中或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是否施打疫苗等。不論選擇哪一種方式面對新病毒,其重點均是試圖讓病毒消失在人類生活之中。台灣18年前曾經歷過SARS襲擾,該經驗使政府與民眾迅速的依照防護戰術戰法就位,也習慣戴上口罩,除了保護自己與家人之外,也是在保護他人,抗疫成效卓著。然而,在西方則不一樣,大多數人的認知,戴口罩是無用論,這會給自己帶來異樣的眼光,也就是「如果你戴了口罩,就代表你生病了,在西方口罩不是保護安全的措施,而是病人的信號。」若身體不適就應該在家休養,而不是帶著病毒到處散播,造成他人感染的機會。[9]檢視歐美國家此次疫情為何在短短一年之內感染患者不斷增加,而口罩防護運動是一項關鍵因素。當然,我們尊重每個國家的文化差異性,但目前刻不容緩的事情就是如何危機處理,做好疫情風險管控,讓這場疫情儘快結束,恢復人類平靜的生活。
參、趨勢研判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忘戰必危」,唯有深度研究疫情狀況,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與危機處理經驗累積。回顧歷史,於西元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戰末,發生流感病毒傳遍世界,導致約5,000萬人死亡,死亡總數超越2次世界大戰總和,由此可知傳染病比戰爭還要可怕,也是最廉價之生化武器。[10]每一次大流行病毒傳染,只是時間問題,只是不知道在哪裡?如何發生?造成人類更大恐懼與不安!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5年前曾在TED演講曾指出:「現今能迅速奪走上萬條人命的已不再是戰爭或核武,而是傳染病和生化武器。但各國卻花了大筆資金在研發新型戰鬥設備,卻忽略在防堵疫情付出相等投資。[11]」這些都是歷史慘痛的代價,因此人類是禁不起任何一種流行性傳染病的爆發。然而,於2020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新冠肺炎為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目前,病毒仍在全球繼續蔓延與變種,許多國家疫情形勢依然嚴峻,而人類歷史的軌跡因此而改變。以下有3點趨勢研判︰
一、提升「防疫就是作戰」認知
面對看不見的病毒,就要更加謹慎小心。從公共衛生學角度檢視,防疫就是一場作戰,除了政府防疫系統與措施之外,全民配合與警覺力的提升亦是重要,不可輕忽。人員管理方面,特別是境外人員回台,是否成為台灣最終破口處,因而造成感染原?這是值得關注的;防疫物資的控管,特別是口罩與酒精,一定要確保供應無虞,避免造成搶購潮,造成社會不安。此外,正確防疫資訊的提供相當重要,讓民眾可以知道最新疫情訊息,包括如何自主管理與相關疫情補助方案,防止假訊息的散播。最後就是政府與全民必須同心同力,將防疫視同作戰,政府部門與民眾應全體總動員,確保國內醫療及防疫資源充足,以及加速疫苗施打,做好防疫工作,堅持到最後一刻,千萬不可有任何地方輕忽或鬆懈,特別是面對看不見的敵人,抱持著戰戰兢兢的態度,才能共同打贏這一場防疫戰役。[12]
二、恐懼與衝突不斷上升
檢視目前疫情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並未趨緩,而疫苗的效果需要時間的驗證與調整。依據近期英國萊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和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合作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治癒出院後(首波治癒出院患者,共計4萬7780人),仍有29.4%因相關併發症,於140天內再度住院,12.3%死亡。[13]因此,這次疫情最令人擔憂之處,著重在身體健康後續所引發的效應,特別是老人或是本身是重症者以及其他重大隱疾者,則會增加死亡的速度,造成更多死亡人數。為此,恐懼無法阻止病毒傳播,但會產生消極社會影響,現在大多數人一聽到有疑似疫情,都避之唯恐不及,恐懼擔心自己是否會因此而感染。[14]相對而言,聯合國指出,此次疫情將可能使全球導致饑荒惡化狀況浮現,爭奪資源導致衝突升溫,經濟情況更惡劣,而人道組織因缺乏資金而破產,難上加難,最後又回到疫情再度失控。[15]
三、各國是採取經濟鎖國vs.開放政策?
面對新冠疫情的來襲,國家是選擇鎖國還是維持選擇開放,顯然是兩難。比爾蓋茲認為:「面對新冠疫情的因應建議,美國應該實施鎖國防疫,因為經濟是救的活,而人命不行。」回顧2020年1月23日,中共採用非常極端的方式封鎖武漢(有人稱為地獄模式封鎖),降低感染率,讓人民迅速回到正常的生活,因此「人權與人全」則是難以抉擇的。[16]另一方面,如果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世界各國能同步協調,共同將相關經濟與民生配套措施做好,並採取高規格的防疫行動,做篩檢、藥物和疫苗研發與施打,等待疫情已經能控制與疫苗無誤時,再逐步恢復開放,目前可能是另一番局面。的確,疫情確實造成人民受苦,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但如能盡早採取適當措施,或許就可以愈早解脫疫情的痛苦,回歸正常生活。[17]相對而言,疫情造成全球史無前例停工、封城,[18]各國經濟產業與股市的動盪,然而無限的QE的政策,恐造成經濟通膨,債留後代子孫狀況越來越嚴重,恐將造成另一次經濟倒閉危機的發生。[19]
正當各國忙於處理疫情的同時,檢視中共內部的疫情控制後,在最短的時間,大力推展「疫苗戰狼外交行動」,扮演弱後國家的「救世主」,宣布計劃向53國提供疫苗援助,試圖逐漸取代美國在世界霸權的地位。目前中共新冠疫苗已在全球近20個國家開打,數量還在增加中,運用疫苗拉攏其他國家的認同與支持,刻意展現有意願承擔大國責任。[20]同時面對外界指責加以直接的言語攻擊,而非理性駁斥或解釋,且藉由宣揚由戰勝國內疫情而弘揚的「中共優越性」,形塑全球抗疫戰勝者,大力扭轉隱瞞疫情的事實。[21]值得一提的是,假設此次疫情若真是他國所製造的生化武器,反思「生化不對稱作戰」對我們啟示,可說是相當廉價有效的「不對稱作戰」模式,是指人為蓄意使用生物製劑(包含對人類、動物、植物有害的細菌、病毒或毒素等生物病原)作為攻擊武器,造成恐懼、焦慮、罹病甚或死亡;此外,具有致病力強、傳染性大、危害時間長、生產容易、花費成本低、不意被發現等特點,都讓敵人與軍隊疲於奔命,進而影響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特別是人民生命受到嚴重威脅與心理恐慌,例如:日本的奧姆真理教製造肉毒桿菌毒素事件、美國911恐怖攻擊後的炭疽病信件攻擊事件等,[22]因此防範生化戰攻擊都是值得我們研究關注,相信未來生化戰運用將在不對稱作戰之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1] “COVID-19 Dashboard by the Center for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S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HU)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rch 1, 2021, https://gisanddata.maps.arcgis.com/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bda7594740fd40299423467b48e9ecf6.
[2] 〈新冠疫情:美國死亡人數突破五十萬〉,《BBC NEWS中文網》,2021年2月22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6161086。
[3] 〈疾病介紹〉,《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年 3月1日,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vleOMKqwuEbIMgqaTeXG8A#。
[4] 除了美、中兩國的政客大打病毒「口水戰」之外,依據澳洲科學家約翰·麥肯齊(John S. Mackenzie)認為病毒從實驗室洩露的概率極低,因為全世界所有P4實驗室都有的嚴格審查,以避免意外洩露,就像SARS病毒可能從蝙蝠傳播到果子狸身上,或MERS病毒可能通過單峰駱駝而傳入人類一樣,因此目前最有可能的情況是多次跨物種傳播。見〈肺炎疫情:政治紛爭下,全球科學家如何看武漢起源論和病毒溯源〉,《BBC NEWS中文網》, 2020年5月12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2613218。
[5] 〈新冠病毒變種:對引發擔憂的英國病毒突變我們知道什麼〉,《BBC NEWS中文網》,2020年12 月22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5408605。
[6] 〈The challenge of winter during COVID-19 for poor families〉,《WHO》,2020年10月30日,https://www.euro.who.int/en/health-topics/health-emergencies/coronavirus-covid-19/news/news/2020/10/the-challenge-of-winter-during-covid-19-for-poor-families.
[7] 〈德州高速公路結冰 133車連環撞釀6死〉,《中央社》,2021年2月26日,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2120028.aspx。
[8] 〈為何COVID-19在冬天更猖獗〉,《台灣健康網》,2020年11月12日, http://twh.org.tw/article/shen-Covid-19zaidongjigengchangjue。
[9] 〈肺炎疫情:從東方到西方,他們兩度經歷新冠肺炎爆發〉,《BBC NEWS中文網》,2020年3月 18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925899。
[10] 〈後疫情時代: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如何改變了世界〉,《BBC NEWS中文網》,2021年1月1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2467463。
[11] 〈下一場疫情爆發怎麼辦?我們還沒預備好!〉,《TED》,2015年4月3日,https://www.ted.com/talks/bill_gates_the_next_outbreak_we_re_not_ready/transcript?language=zh-tw。
[12] 〈109年1月30日總統敞廳談話及接受媒體相關時事提問〉,《中華民國總統府》,109年1月3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210。
[13] “Epidemiology of post-COVID syndrome following hospitalisation with coronaviru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Health Sciences, January
[14] 〈流感和新冠病毒疫情:人們擔心的是什麼〉,《BBC NEWS中文網》,2020年2月13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1485377。
[15] 〈衝突不止又逢疫情流行 全球逾8000萬人流離失所〉,《聯合報》,2020年12月9日,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29/5079496。
[16] 〈5年前神預言 比爾蓋茲:科學站在我們這一邊 疫情2、3年內會結束〉,《聯合新聞網》, 2020年4月16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41/4494138。
[17] 〈5年前神預言 比爾蓋茲:科學站在我們這一邊 疫情2、3年內會結束〉,《聯合新聞網》, 2020年4月16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41/4494138。
[18] 〈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研之有物》, 2020年4月16日,https://udn.com/news/story/6841/4494138。
[19] 〈借貸「逼近歷史高點」Fed︰企業倒閉潮恐接踵而至〉,《自由時報》,2021年2月21日,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32460。
[20] 〈中國疫苗 全球近20國施打〉,《中時新聞網》,2021年2月19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219000093-260303?chdtv。
[21] 〈疫情之下大行其道的中國「戰狼」外交會不會成為新常態〉,《BBC NEWS中文網》,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2632979。
[22] 〈生化武器:歷史面面觀-20世紀以後〉,《照護線上》,2020年2月15日,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0/02/weap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