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競爭激化,國際上正形成以美、歐為主體的民主國家,集體抗衡以中、俄為代表的威權主義威脅,美、中也不斷透過各項協議或機制各自與其盟友合作。在此競爭情勢下,2021年9月習近平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GDI);2022年4月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時,習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議(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 GSI);2023年3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Global Civilization Initiative, GCI)。至此,這三大倡議被認為將是形塑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構成中國對國際秩序的三大主張構想,而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決意要對既有的國際秩序提出挑戰與修正?有鑑於此,本期特刊分別討論三大倡議的內容,以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實踐情形,期能對於三大倡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篇與第二篇文章聚焦在全球發展倡議。作者認為,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外界質疑之際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希望透過多邊合作機制與小型計畫,彌補「一帶一路」倡議的不足。全球發展倡議通過聯合國作為平台,以可持續發展此一更宏大的目標,深化跟「全球南方」國家的關係,把聯合國作為中國實踐多邊外交的保護傘,據此顯示中國的對外政策仍是強調多邊主義,並避免這些國家靠向美國及西方。但整體而言,「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這兩項外交戰略,都是中國政府對外擴張地緣政治與經濟影響力的工具,最終目的都是要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以及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第三篇與第四篇文章聚焦在全球安全倡議,分別從中國推動數位絲路發展策略,以及在大湄公河流域的治理,分析全球安全倡議的實踐。全球安全倡議提出之目的,是著眼於回應美中戰略競爭與俄烏戰爭,同時中國也利用全球安全倡議中對「安全」與「發展」的概念,論述支持其數位絲路計畫,以及明確指出要以「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為基礎,在位於中南半島的湄公河國家打造「全球安全倡議實驗區」,透過瀾湄合作提高在中南半島的影響力,也藉此提升與東協的合作關係,以及在東南亞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就此觀之,次區域層次的跨國合作機制將是中國促進全球安全倡議的重要實踐模式之一,且中國有可能將此一模式推廣至中亞、非洲、大洋洲等南方國家。
第五篇與第六篇文章聚焦在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包含提倡尊重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等四大倡導,透過將「中華文明」的特徵與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概念相扣合,體現全球文明倡議尊重文明多樣性的理念。中國據此為「中國式現代化」鋪路,再次強調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路徑並非強調文明的優越性,亦不尋求文明間的相互衝突,而是立足於包容不同文明的立場。但由於全球文明倡議的「文明」定義不清。於是「文明」似乎與「國家」可以錯置互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反而將習近平治下的現代中國定位成一種帝國型國家或國家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