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提出「一帶一路」的概念(「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改變過去偏重從東部沿海各省出口的模式,從陸路及海路向西發展,延伸到歐洲,被視為是中國地緣戰略的重大改變,亦有學者將「一帶一路」稱為中國的大戰略。而且因為財源充分,極力拉攏沿線國家,也使美國、日本及西歐許多國家的關切。非常清楚的,表面上,中國「一帶一路」是為了消化過剩產能,讓中國基建相關企業可以得到國外更多機會,實際上卻是中國為了抗衡美國「亞太再平衡」政策的布局。
2015年中國國務院將「一帶一路」納入願景,並且進行實質規劃,並且在2016年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以此為財政資源開始跟沿線國家洽談合作及投資項目,而且吸引許多國家的參與。根據國際發展研究室AidData數據,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5年內,中國海外發展支出是美國同期的2倍以上,2016年更達到1,200億美元峰值,[1]受到各界注目。
在2018 年美中貿易戰爆發,美國開始透過各種方式想要降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響,並與區域國家合作,提出一些替代性的開發方案,但因為財政基礎不夠雄厚,初期成效不彰。但從貿易戰之後,中國經濟受到影響,開始形成債務陷阱。加上習近平與李克強在經濟發展政策的分歧,又遭逢三年新冠疫情的衝擊,內部經濟發展大幅滑落,連帶影響帶路倡議計畫的後續執行,迫使中國必須調整帶路倡議的實踐路線。中國將與各國合作興建基礎建設等大型計畫,改變為與開發中國家採取資本密集度較低且更有利益的經濟合作模式,如跨足學術、電信、綠色能源甚至是鮪魚捕撈等比較務實及低成本的路線。
2021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在第76屆聯合國大會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國際社會堅持發展為首、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行動導向等理念與原則,重點推進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化 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位經濟、數位時代互聯互通等八大領域合作。[2]希望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致力於推動構建全球發展共同體。這項呼籲不僅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結合,也和帶路倡議轉型的方向若合符節。值得深思的是,轉型後的帶路倡議是否能夠避免受支援國家陷入債務陷阱,全球發展倡議提出的各種方向能否具體落實,有助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本文透過對帶路倡議的轉型,分析與全球發展倡議的關聯性,歸納出其後續發展的侷限。
全文連結:國防情勢特刊第36期-貳、帶路倡議轉型與中國全球發展倡議的侷限.pdf
註釋
[1] 〈中國拚一帶一路轉型 美期刊曝西方國家2大挑戰〉,《中央社》,2023年2月8日,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2080155.aspx。
[2] 〈外交部就習近平主席出席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等答問〉,《中國外交部》,2021年9月22日,https://www-gov-cn.translate.goog/xinwen/2021-09/22/content_5638762.htm?_x_tr_sl=zh-CN&_x_tr_tl=zh-TW&_x_tr_hl=zh-TW&_x_tr_pt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