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俄烏戰爭熱戰方酣,由於交戰兩造對終戰條件存有重大歧異,這場戰事短期內似乎仍無法獲得有效的解決。對國防計畫者言,俄烏戰爭並未出現足以決定戰局的決定性武器,亦未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革命性戰法,這場戰事如同過去多數戰爭般係以長期消耗方式進行。令人耳目一新的,應是烏克蘭在軍力相對劣勢情況下,有效地運用無人機及各項戰術,對俄羅斯的部隊造成相當程度之損傷,亦對其部隊的機動調度形成一定制約。因此,無人載具的研發與運用成為各國國防部門關注的焦點,其將成為未來軍事投資與國防建軍的重要項目。
在此同時,美中兩國間劍拔弩張的戰略競爭,使得兩造出現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增,兩國雖透過交流與信任建立措施等方式降低雙方的誤判風險,卻不約而同地針對彼此強化兵力規模與作戰能力。美中軍事對抗形成的外溢效應,最顯著的,即是印太國家面臨著倍於往昔的安全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印太各國除增加國防預算提升軍事能力化,亦透過與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軍事合作,用以強化本身的安全態勢因應中國日增的軍事威脅。對我國言,隨著中國整體軍事能力不斷提升,加上其在台海周邊日漸頻繁的海空騷擾,原已緊繃的兩岸軍事對峙更加地充滿火藥味,一旦擦槍走火極可能升級成為軍事衝突或區域戰爭。
在本份年度報告中,各篇作者對印太各國軍事科技的發展做了研究評估,近年這些國家競相投入資源強化軍事力量,最重要的驅力應來自俄烏戰爭爆發與中國軍力擴張兩項因素。由於印太各國所處安全環境不同,安全優先順序各異,軍工產業能量不一,這些因素導致各國採取不同途徑來進行軍事科技與軍用裝備的研發與生產。例如,韓國與日本擁有深厚的國防工業基礎,兩國有能力依本身軍事需求自行研發各型的武器與載台,韓國甚至積極建立以出口為導向的國防工業體系,從而擴大其在全球軍火市場的份額。澳洲為建立自主的國防產業,則是透過與美英兩國合作研製核動力潛艦與極音速飛彈等先進武器,藉由軍事先進國家的技術支援加快其國防產業的建立與完善。至於不具任何軍事科研能力的菲律賓,則透過軍事採購與他國軍援兩種途徑,建立防衛本身安全所需的有限度國防武力。美俄與中國雖皆具完整的軍事科技研發能量,然而亦存在各自的內在限制亟待解決,方能使國防科技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雖然,台灣和印太各國的國情存有差異,國防產業亦處於不同位階,惟渠等國家的經驗與做法仍具參考價值,此對台灣未來完善軍備體系與研發軍事科技仍可提供必要指引,這是本年度《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亟欲達成的目標。當前台灣主要武器系統仍須透過美方軍售取得,惟由於軍民兩用科技滲透性日深,台灣在半導體製程具有全球領導地位,這些條件可使台灣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取得有利態勢,其衍生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學等新興科技,將可大幅提升國軍的武器性能與作戰效能。尤其重要地,這些技術可有效化解台灣面對的少子化與國防資源有限困境。因此,國防部應協同行政院相關部會並結合民間力量,建構軍民兩用技術融合機制,方能在中國巨大軍事威脅下建立一個深具彈性與韌性的國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