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連結:第八章 新加坡國防科技發展評估.pdf
1967 年,星政府成立新加坡特許工業公司(Chartered Industry of Singapore, CIS),[1]開始走向軍工發展的道路。1974年成立勝利控股公司(Sheng Li Holding Company Private Ltd.),從戰略階層監督新加坡的國防工業發展。1989年,特許公司和勝利控股公司併入國營的新加坡科技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ies, ST,簡稱「新科」),[2]此後新科成為星洲軍工裝備唯一的統籌公司。然而,發展軍工產業畢竟需要長時間累積,在技術不足及成本壓力下,新科為了生存不得不向商業項目拓展,並兼顧本業軍備生產、維修與製造。
在新加坡的國防政策目標追求下,星洲先成立一些國防產業公司,為了塑造更好的產業環境,逐漸凝聚出國防科技社群(Defence Technology Community, DTC),含括國內外產官學研各界,但凡有利於國防產業發展的科研機構和公司都納為合作對象。基於追求新技術以滿足新加坡武裝部隊(Singapore Armed Forces, SAF)的需要,星政府的新興科研機構總是隨時能夠應運而生。在獅城的國防科技發展中,軍事採購亦為重要的環節,採購原則特別強調透明化、公平性和物有所值,以確保軍備採購品質符合部隊作戰需求。
以下各節分別聚焦新加坡國防科技社群(DTC)於其國防科技發展所扮演的角色、獅城與其他國家國防合作的情況以及星洲軍備進口、外銷、內銷與研發生產的情形,最後於結語對其國防科技發展提出綜合評估。
[1] 為避免一段文字中出現太多的「新加坡」,在措辭上分別使用與「新加坡」同義的「星」、「星洲」、「獅城」或「新方」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