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部分印太國家的選舉年,也是權力更替的年代。如果依照時間順序來看,臺灣的選舉是印太國家選舉中最早的。民進黨繼續執政使許多國家稍微放下臺灣偏向中國的憂慮,但也擔心臺海情勢的升高。事實證明,臺灣持續維持現狀政策的宣示,讓2024 年的第一場選舉在印太地區有了好的開始。而攸關印太區域未來的美國總統選舉,到年底時終於有了結果。事實上,不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在選舉末期,有些重大政策呈現趨同的現象,尤其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態勢,短期內難以消除。因為防範中國持續擴張,取得印太國家對美國戰略保證的信任,對美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不同總統與內閣,不會有重大差別。正如美國印太戰略從川普延續至拜登,對中國的經濟與科技制裁,也延續兩個政府的任期。尤其川普當選之後,更顯示出對抗衡中國的強烈意圖。
日本因為岸田文雄首相不願意繼任自民黨總裁位置,導致黨內群雄並起,爭取新總裁的位置,進而成為日本的總理。在派系合縱連橫下,資深的石破茂成為日本首相。雖然他以往親中,但是上任日本首相後,不可避免地要跟隨美國的政策,尤其他選擇訪問臺灣時宣布參選自民黨總裁,自然有其特殊意義及考量。一般預料,石破茂會採取抗中政策,基本上也會延續岸田關注臺海安全的政策,並全力防範區域衝突對日本的影響,這也讓日本參與印太相關安全機制的意願更加強烈。不論是在雙邊或是多邊架構下的安全合作及演習,日本會持續地積極參與。
印度的莫迪雖然進入第三個任期,但是沒有單一過半,使其推動重要政策的雄心受到影響,因為他必須關注聯盟政黨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也要顧及地方政治生態的變化,為下次的選舉布局。在莫迪連任下,許多政策將會延續,但是在外交政策方面,因為中印邊界衝突,印度在軍事上的準備仍會持續,因為中國同樣在強化邊界上的經營與部署。2024年金磚國家會議前的撤軍協議,只回到2020 年的態勢而已。至於莫迪中斷許多與中國的貿易與合作,近期有回溫的跡象。但因為中印利益競爭,攜手合作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高,因為在吸引外資、能源進口、出口市場等方面,中印處於競爭狀態。外資撤離與中國經濟衰退,印度反而得利。如果兩國關係有所緩和,那也只是避免衝突的現實考量。
在印太區域的其他國家,雖然政權更替,但也隨著區域國家政策及本身經濟利益著想,多數考量美中之間的競爭,採取大國平衡戰略。過去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已經轉變到各國待價而沽,等待美中釋出的利益,或者儘量保持平衡,以收「漁翁之利」。但是選舉過後,各國內部政治仍然會是主要焦點,因為內部政黨競爭或是選舉恩怨,牽動內部政治發展。即使新任者或現任者採取明確外交政策,但也可能受到內部政治掣肘而難以落實,如巴基斯坦。東協國家對於美中競爭關係的敏感度高於其他印太國家,若將其區分,其偏向美中的比例也在動態變化當中。如果美中在印太爆發衝突,願意立即表態支持美國的,可能不到東協國家的半數。這些國家不是親中,而是在看事態發展,再做進一步決定。
回顧這一年,印太國家透過不同形式的選舉,使人民賦予不同政黨或個人擁有治理國家的權力。因為不同政黨或是個別領導者的認知與決策,各國外交與國防政策也隨之調整與變異。但是這樣的決策認知,又受到戰略環境的影響,必須關照國家本身的利益,並隨著大國政策轉變而調整。這種政策變異與調整程度,又與國家大小、地緣政治及歷史傳統有關。讓所有民主國家,都必須面對每次選舉完以後的政權更替與政策調整,如果政黨輪替,政策差異可能更大,甚至相反,因而影響區域國家的利益與政策。選舉結果造成政府權力的改變,同樣地也會造成政權的更替。戰略環境與地緣政治固然會影響政策的形成,但是這些由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戰略決策者對於情勢的認知,也成為決定政策的關鍵。
[1] V-Dem, “Democracy Winning and Losing at the Ballot,” V-Dem Institute, March, 2024, https://v-dem.net/documents/43/v-dem_dr2024_lowr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