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連結:第十章 歐洲議會選舉及其對歐盟對外政策之影響.pdf
2024 年6 月6 日至9 日,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舉行5 年一度的選舉。27個歐盟成員國依其人口數,以「遞減比例原則」(degressive proportionality)分配720 個歐洲議會議員(Members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MEPs)席次。[1]各成員國的選民票選其偏好的國內政黨,由這些政黨依得票比例分配該國可有的歐洲議會議員席次。大多數的歐洲議會議員進一步依照其左、右派的意識形態組成跨國的黨團(political groups),並以此決定歐洲議會的運作。上屆歐洲議會主要有7 個黨團。此次選舉後,極右翼的「認同與民主黨團」(Identity and Democracy Party, ID)大有斬獲,但隨即分裂成兩個新黨團。當前歐洲議會乃形成8 個黨團,以及一群「無所屬」(Non-attached Members, NI)議員的局勢。
在歐盟體制下,歐洲議會不直接決定歐盟的「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FSP),因為後者屬於由各國領袖組成的歐盟高峰會(European Council)以及歐盟行政機關—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之權責。儘管如此,歐洲議會對於歐盟的對外政策仍有間接影響力。在制度上,歐洲議會具有批准或駁回執委會主席及其他委員的任命、批准歐盟預算、接受新成員與否,以及部分(共同)立法權等權力。在政治上,歐洲議會選舉雖是歐盟層級的事務,但選民票選的是該國政黨,因此選舉結果往往反映民眾關切的議題,以及一國政黨政治的變遷。鑑於歐盟事務相當程度上仍由大國主導,它們的未來動向亦可由歐洲議會選舉結果觀察。
此次選舉的結果反映近年來歐洲政治逐漸右傾的趨勢,但中間派仍大致維持相對多數。這使原任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 7 月 18 日以 401 票贊成、284 票反對、22 票棄權或無效的結果連任成功。[2]歐盟的整體政策走向可望維持穩定。較大的變數,是在歐盟層次,其移民與環境政策可能受到較多來自右派的挑戰;在國家層次,德國與法國於此次的選舉皆面臨右翼政黨大幅崛起的挑戰,這將影響其未來的對外政策。
[1] 此一制度旨在使小國有相對較多的歐洲議會席次。因此,雖然人口數最多的德國可取得歐盟條約規定的最多席次 96 席,而人口數最少的賽浦勒斯、盧森堡與馬爾他則各僅有 6 席,但每一席次的德國歐洲議會議員代表的人口較小國的議員為多。參見 Manuel Müller, “A Permanent System for Seat Allocation in the EP,” The Committee on Constitutional Affairs (AFCO), European Parliament, February 2024, https://tinyurl.com/ymazr85f。
[2] “Parliament Re-elects Ursula von der Leyen as Commission President,” European Parliament, July 18, 2024, https://tinyurl.com/2k45m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