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連結:第十二章 中東歐國家大選年對外交政策走向之影響: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與立陶宛三國觀察.pdf
對區域安全與國別的外交政策研究領域中,中東歐國家的研究一直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首先是研究範疇的轉換,中東歐原屬於冷戰時期蘇聯研究範疇、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紛紛向歐洲靠攏、以加入歐盟和北約為國家發展目標,因此當前多數國際關係相關研究已把這個區域視為歐洲研究的一部分。另一個特殊性是這個區域內國家數目眾多,自北部的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等波羅的海三國;由波蘭(Poland)、捷克(Czech Republic)、斯洛伐克(Slovakia)、匈牙利(Hungary)組成的維斯格拉瓦集團(Visegrad Group)四國;巴爾幹半島區域的羅馬尼亞(Romania)、保加利亞(Bulgaria)、阿爾巴尼亞(Albania)與由前南斯拉夫共和國分裂成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克羅埃西亞(Croatia)、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Bosnia and Herzegovina)、塞爾維亞(Serbia)、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科索沃(Kosovo)、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等幾個國家。[1]冷戰結束帶來的國家數目爆增,一方面顯示這些國家重新找回自主性,另一方面則預示了國家間衝突與合作的多樣性面貌並存。第三個特殊性則與臺灣高度相關,由於中東歐國家位處東方俄國與西方歐美強權的中間地帶,因此經常受到強權政策擠壓。[2]此種位處在強權競爭下的中小型國家外交政策研究恰巧能提供給臺灣許多參照,可為臺灣擘劃未來外交政策發展方向提供諸多參考。
有鑑於這個區域存有這麼多的特殊性,本文將從近期中東歐若干國家的國內大選過程出發,瞭解這些國家近期國內政治發展變化及其對該國外交政策發展影響。本文將揀選2024 年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與立陶宛三國大選經驗,以瞭解該國國內政治力量變遷,以及對選後政府上台後外交政策變化進行討論,並將焦點特別集中於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與對中政策發展。
[1] Adam Fagan and Petr Kopecký,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ast European Politics (London:Routledge, 2017).
[2] Kimberly Marten, “Reconsidering NATO Expansion: A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of Russia and the West in the1990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3 (2017), pp. 13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