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半導體關稅策略與台灣供應鏈的影響分析
瀏覽數
2668

美國半導體關稅策略與台灣供應鏈的影響分析

關鍵字:關稅、晶片、供應鏈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指出,全球約98%的晶片供應來自台灣,計劃針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徵100%高額關稅。[1]若此政策付諸實行,將可能對全球科技產業,尤其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影響。

美國優先下的關稅策略


川普政府奉行「美國優先」的理念,認為美國科技產品的核心零組件高度仰賴台積電等海外供應商,使美國本土製造業基礎日益脆弱並減少美國本土就業機會。因此,提高進口關稅被美國政府視為促使企業回流美國、刺激對美國內投資的一項手段,期望能藉此重振美國本土半導體產能,並吸引更多企業在美投資。

然而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已高度分工的狀況下,台積電目前掌握全球約60%的晶片代工市場與90%的先進製程產能,成為美國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供應商。美國科技巨頭如輝達(NVIDIA)、蘋果(Apple)等企業,對台積電高階製程晶片依賴甚深。若對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產品徵收高關稅,美國科技業者短期內恐將因無法找到替代供應商,而面臨成本攀升以致影響競爭力。[2]易言之,美國政府僅憑高額關稅手段也難以迅速改變對台積電依賴之現狀。因此,美國極可能採取產品差異化,亦即透過區分技術層次實施關稅課徵。

透過技術層次區分的課稅策略,既能展現美國政府在維護國家利益上的強硬姿態,亦能為與國際企業在擴大美國投資與技術移轉等談判上預留彈性,有助於在平衡國內產業發展與供應鏈穩定間取得折衷。

高關稅下的應變


川普政府若對晶片課徵高關稅,預期一些具備成熟製程能力的美國企業或將回流或將加強美國本土生產之佈局。而在台灣與其他國際企業方面,美國的政策手段將迫使供應鏈核心企業,如已在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之台積電面臨進一步擴大當地產能,抑或加大在美國投資的現實。

鑑於高關稅政策可能帶來的挑戰,台積電首先便是可考慮對美國市場進行價格調整,利用漲價方式以轉嫁關稅成本,減少對自身的營利衝擊。

另外就是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回顧川普首任期的美中貿易戰,當時蘋果即曾因關稅問題對美國政府高層進行遊說,最終促使美國政府對某些關鍵科技產品給予關稅豁免,[3]顯示出在政治壓力與經濟現實間,美國政府的政策執行具備相當彈性。台積電作為全球先進製程的領頭羊,挾其技術與產能的優勢,除自行與美國政府談判外,亦可與美國相關客戶密切合作,透過與他們建立起的獨特生態鏈與美國政府協商,讓美國政府對高階製程產品給予豁免,僅針對成熟製程產品施加較高關稅,以避免影響美國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由於先進製程已占台積電整體營收一半以上,[4]高階製程產品的關稅豁免對台積電的營利亦能有相當程度的維持。

隨著全球市場對晶圓需求的攀升,如何擴展產能以面對新增需求是台積電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原本即須思考之營運問題。藉由高關稅實施的時點,在採取嚴密的技術保護措施防止先進製程技術洩露,以及確保台灣仍掌握核心技術下,順勢推展在美國的產能以深化美國市場布局,亦是一項可行的選擇。

結語


川普政府擬對晶片產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政策,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發展無疑構成重大挑戰。然而,基於技術與市場現實,美國政府在執行上可能採取彈性策略,特別是在技術層次與產品類型上進行差異化調整。

對台積電而言,此政策既帶來短期挑戰,也提供深化佈局美國市場的契機。未來台灣企業需在策略靈活性與全球競爭力間取得平衡,兼顧供應鏈穩定與技術保護,以確保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我國政府與企業須密切合作,制訂長期應對策略,共同迎接產業變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 〈川普談晶片再次點名台灣稱將對半導體徵關稅盼產業回到美國〉,《中央社》,2025年1月28日,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501280074.aspx。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