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迎面而來的「少子化」灰犀牛與安全意涵
瀏覽數
4654
中國迎面而來的「少子化」灰犀牛與安全意涵
國家安全研究所 王占璽副研究員
關鍵字:少子化、人口安全、經濟社會發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10月12日中國發布2022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除正式公布2022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以外,也指出去年中國新生兒為二孩或三孩以上的佔比共達53.9%,第一胎則僅為46.1%。[1]這些數字說明中國民眾缺乏生育意願的程度超過預期,而中國政府對這隻迎面而來的灰犀牛卻似乎仍束手無策。更重要的是,出生人口的持續下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地緣政治與經濟,乃至全球權力格局的深遠影響,恐將超過新冠疫情。
開放生育管制無法扭轉少子化趨勢
自1979年起,中國政府實施以一胎化為主的計畫生育政策,扭曲人口的自然增長趨勢。長期以來,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結構的失衡,雖然在1990年代創造了有助經濟成長的人口紅利,但也限制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及至2014年中國政府才開始逐漸放開對民眾生育的嚴格管制,從2014年的「單獨二孩」(若夫婦其中一人為獨生子女,允許生育第二胎)、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政策」,到2022年承認非婚生子女,意味計畫生育已經全面取消。同時,中國也推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各級政府用於獎勵扶助的財政資金從2017年158億元逐步提升至2022年278億元。然而,不論是開放管制或獎勵扶助政策,都無法挽回日益下降的出生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數據,作者重製。
依據中國政府統計,在2016年出生的新生兒仍有1786萬人,隨後開始以年均減少150萬人的速度急遽下降;依據2023年5月的孕婦登記資料,今年出生人口恐將再降至800萬以下。[8]雖然少子化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但中國雪崩式的下滑速度遠超過各界專家預期。[3]然而,這也意味著少子化帶來的經濟社會衝擊可能遠超出政府與社會的心理準備。
嚴格來說,中國開放生育的政策並非沒有效果,只是無法緩解整體生育意願降低的趨勢。隨著生育數量管制的逐步放寬,2017年以後新生兒均有半數以上是家中第二或第三胎。但家戶生育數量畢竟有其上限,新生兒中二孩以上的比例在2019年達到59.5%(871.7萬)的頂峰後,開始以每年降低2%的速度下滑,並在2022年降至53.9%(515.3萬),說明放寬計畫生育管制的政策紅利已經逐步消失。然而,更重要的仍是生育一胎的意願迅速降低。若非放棄一胎化政策,中國去年新生兒數量將剩下佔比44.1%的440萬人,只有2014年開放「單獨二孩」政策前的四分之一。
中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仍持續探底
中國民眾不願生育的原因相當複雜,簡單來說:現實壓力太大,對未來又缺乏希望。中國人口專家估計中國生育成本平均為50萬元人民幣,不但是全世界最高,且是北歐國家的兩倍。[4]另一方面,2022年5月上海封城期間,一對年輕夫妻面對防疫人員以禍及三代威脅他們配合不合理的隔離要求時,脫口說出:「我們是最後一代,謝謝!」這個廣為人知的事件說明除了經濟因素,政治社會氛圍可能也導致民眾生育意願低落。另一組相關數據是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數683.5對,比上年下降10.6%,4.8 ‰的結婚率也創下42年來新低。[5]這些統計數據印證中國社會流行的「四不青年」(不談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孩子)並非只是一些躺平群體的抱怨,而是普遍的社會現實。
除了生育意願不足,生殖健康對出生人口的影響也逐漸擴大。2023年8月,北京大學副校長、生殖醫學專家喬杰警告2023年新生兒可能降至700至800萬之間;但喬杰的預測主要是基於對中國女性生殖健康(如不孕症)的評估,而不是民眾的經濟條件與生育意願。[6]美國研究中國人口的專家易富賢也曾指出,2020年中國社會不孕症發病率已達到18%。[7]值得注意的是生育趨勢與生殖健康問題的相互影響,出生人口減少將降低生殖健康機構在研究及服務上得到的資源,加劇「生不了」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婦產科診所及醫院產科持續傳出倒閉潮,固然反映生育不足對醫療機構的影響,卻也代表想生的民眾更難獲得合理的醫療服務。[8]
2023年中國經濟停滯的形勢日益明顯,民眾的消費行為趨向保守,而地方政府的財政困窘也可能導致各種育兒補助的縮減,這些環境變化都可能進一步降低育齡父母的生育意願。在不利於生育的經濟社會條件未見改善的情況下,未來2、3年間,每年出生人口恐怕仍將持續下降,甚至可能降至600萬或更低。
而另一個較少受到注意的趨勢,是中國育齡(20-34歲)女性人口其實目前正達總數約達1.5億人的高峰,但在未來5-15年會減少5000萬。這代表未來中國仍將面對另一波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衝擊,每年600萬以下的出生人口可能將成為常態。
安全意涵
即使是在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人口出生率仍然難以快速逆轉。可以確定的是,在2016年以後開始出現的出生人口縮減趨勢與同時出現的高齡化趨勢,在未來30年間將共同對經濟社會系統產生愈來愈廣泛的衝擊。舉例而言,除了前述婦科機構縮減外,2022年中國幼稚園已經減少了5600所;[9]而兒科醫院、中小學都即將開始面臨持續至少10年以上的機構緊縮,並且產生更多的失業人口。而在經濟、社會與政治領域,也將在3至10年內陸續浮現各種連鎖效應,甚至大幅改寫中國的發展模式與綜合國力。
少子化危機並不只是中國的內部問題,其後果也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影響。當前許多國家已經警覺中國經濟停滯可能拖累各國的經濟成長動能,而中國少子化與經濟景氣之間的連動,可能使中國更難擺脫經濟停滯的困境,各國也應就此趨勢評估與中國的經貿互動。
另一方面,難以逆轉的少子化趨勢,勢將成為中國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約因素。以建軍為例,習近平設定在2035年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然而,整體年輕人口的縮減,使解放軍屆時不太可能維持目前200萬人的數量,並很有可能在人員規模與訓練素質上落後於美軍。就此,近年來中國也透過修訂徵兵規定爭募退役軍人及高科技領域學生,試圖緩解少子化的衝擊;但迅速惡化的少子化程度可能超過解放軍的預期及準備。[10]此外,少子化不只影響兵源,其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複雜衝擊,也將影響中國政府在建軍上能夠投入的資源。面對此些挑戰,解放軍是否能夠藉由提升科技水準與訓練程度,如期完成習近平建軍強軍的目標,仍不無疑問。
換言之,對習近平而言,除了現有的經濟社會因素外,少子化趨勢亦有可能是導致其實現戰略擴張意圖的機會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縮小的因素之一,並且可能使其提高在國力衰退前發動軍事豪賭的意志。[11]就此,各國更應謹慎關注中國領導人如何從戰略角度評估與應處少子化危機,並且對其可能的戰略選擇進行準備。
關鍵字:少子化、人口安全、經濟社會發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10月12日中國發布2022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除正式公布2022年出生人口為956萬以外,也指出去年中國新生兒為二孩或三孩以上的佔比共達53.9%,第一胎則僅為46.1%。[1]這些數字說明中國民眾缺乏生育意願的程度超過預期,而中國政府對這隻迎面而來的灰犀牛卻似乎仍束手無策。更重要的是,出生人口的持續下降,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地緣政治與經濟,乃至全球權力格局的深遠影響,恐將超過新冠疫情。
開放生育管制無法扭轉少子化趨勢
自1979年起,中國政府實施以一胎化為主的計畫生育政策,扭曲人口的自然增長趨勢。長期以來,一胎化政策導致人口結構的失衡,雖然在1990年代創造了有助經濟成長的人口紅利,但也限制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及至2014年中國政府才開始逐漸放開對民眾生育的嚴格管制,從2014年的「單獨二孩」(若夫婦其中一人為獨生子女,允許生育第二胎)、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三孩政策」,到2022年承認非婚生子女,意味計畫生育已經全面取消。同時,中國也推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各級政府用於獎勵扶助的財政資金從2017年158億元逐步提升至2022年278億元。然而,不論是開放管制或獎勵扶助政策,都無法挽回日益下降的出生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數據,作者重製。
依據中國政府統計,在2016年出生的新生兒仍有1786萬人,隨後開始以年均減少150萬人的速度急遽下降;依據2023年5月的孕婦登記資料,今年出生人口恐將再降至800萬以下。[8]雖然少子化的問題普遍存在於已開發國家,但中國雪崩式的下滑速度遠超過各界專家預期。[3]然而,這也意味著少子化帶來的經濟社會衝擊可能遠超出政府與社會的心理準備。
嚴格來說,中國開放生育的政策並非沒有效果,只是無法緩解整體生育意願降低的趨勢。隨著生育數量管制的逐步放寬,2017年以後新生兒均有半數以上是家中第二或第三胎。但家戶生育數量畢竟有其上限,新生兒中二孩以上的比例在2019年達到59.5%(871.7萬)的頂峰後,開始以每年降低2%的速度下滑,並在2022年降至53.9%(515.3萬),說明放寬計畫生育管制的政策紅利已經逐步消失。然而,更重要的仍是生育一胎的意願迅速降低。若非放棄一胎化政策,中國去年新生兒數量將剩下佔比44.1%的440萬人,只有2014年開放「單獨二孩」政策前的四分之一。
中國出生人口下降趨勢仍持續探底
中國民眾不願生育的原因相當複雜,簡單來說:現實壓力太大,對未來又缺乏希望。中國人口專家估計中國生育成本平均為50萬元人民幣,不但是全世界最高,且是北歐國家的兩倍。[4]另一方面,2022年5月上海封城期間,一對年輕夫妻面對防疫人員以禍及三代威脅他們配合不合理的隔離要求時,脫口說出:「我們是最後一代,謝謝!」這個廣為人知的事件說明除了經濟因素,政治社會氛圍可能也導致民眾生育意願低落。另一組相關數據是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數683.5對,比上年下降10.6%,4.8 ‰的結婚率也創下42年來新低。[5]這些統計數據印證中國社會流行的「四不青年」(不談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孩子)並非只是一些躺平群體的抱怨,而是普遍的社會現實。
除了生育意願不足,生殖健康對出生人口的影響也逐漸擴大。2023年8月,北京大學副校長、生殖醫學專家喬杰警告2023年新生兒可能降至700至800萬之間;但喬杰的預測主要是基於對中國女性生殖健康(如不孕症)的評估,而不是民眾的經濟條件與生育意願。[6]美國研究中國人口的專家易富賢也曾指出,2020年中國社會不孕症發病率已達到18%。[7]值得注意的是生育趨勢與生殖健康問題的相互影響,出生人口減少將降低生殖健康機構在研究及服務上得到的資源,加劇「生不了」的問題。近年來中國婦產科診所及醫院產科持續傳出倒閉潮,固然反映生育不足對醫療機構的影響,卻也代表想生的民眾更難獲得合理的醫療服務。[8]
2023年中國經濟停滯的形勢日益明顯,民眾的消費行為趨向保守,而地方政府的財政困窘也可能導致各種育兒補助的縮減,這些環境變化都可能進一步降低育齡父母的生育意願。在不利於生育的經濟社會條件未見改善的情況下,未來2、3年間,每年出生人口恐怕仍將持續下降,甚至可能降至600萬或更低。
而另一個較少受到注意的趨勢,是中國育齡(20-34歲)女性人口其實目前正達總數約達1.5億人的高峰,但在未來5-15年會減少5000萬。這代表未來中國仍將面對另一波出生人口大幅下降的衝擊,每年600萬以下的出生人口可能將成為常態。
安全意涵
即使是在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人口出生率仍然難以快速逆轉。可以確定的是,在2016年以後開始出現的出生人口縮減趨勢與同時出現的高齡化趨勢,在未來30年間將共同對經濟社會系統產生愈來愈廣泛的衝擊。舉例而言,除了前述婦科機構縮減外,2022年中國幼稚園已經減少了5600所;[9]而兒科醫院、中小學都即將開始面臨持續至少10年以上的機構緊縮,並且產生更多的失業人口。而在經濟、社會與政治領域,也將在3至10年內陸續浮現各種連鎖效應,甚至大幅改寫中國的發展模式與綜合國力。
少子化危機並不只是中國的內部問題,其後果也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影響。當前許多國家已經警覺中國經濟停滯可能拖累各國的經濟成長動能,而中國少子化與經濟景氣之間的連動,可能使中國更難擺脫經濟停滯的困境,各國也應就此趨勢評估與中國的經貿互動。
另一方面,難以逆轉的少子化趨勢,勢將成為中國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約因素。以建軍為例,習近平設定在2035年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然而,整體年輕人口的縮減,使解放軍屆時不太可能維持目前200萬人的數量,並很有可能在人員規模與訓練素質上落後於美軍。就此,近年來中國也透過修訂徵兵規定爭募退役軍人及高科技領域學生,試圖緩解少子化的衝擊;但迅速惡化的少子化程度可能超過解放軍的預期及準備。[10]此外,少子化不只影響兵源,其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的複雜衝擊,也將影響中國政府在建軍上能夠投入的資源。面對此些挑戰,解放軍是否能夠藉由提升科技水準與訓練程度,如期完成習近平建軍強軍的目標,仍不無疑問。
換言之,對習近平而言,除了現有的經濟社會因素外,少子化趨勢亦有可能是導致其實現戰略擴張意圖的機會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縮小的因素之一,並且可能使其提高在國力衰退前發動軍事豪賭的意志。[11]就此,各國更應謹慎關注中國領導人如何從戰略角度評估與應處少子化危機,並且對其可能的戰略選擇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