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情勢

對安倍前首相在世界報投書之反思
瀏覽數
1770
2022.05.05
作者
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 詹祥威 政策分析員

對安倍前首相在世界報投書之反思
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 詹祥威政策分析員
關鍵字: 印太戰略、海洋安全、多國合作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4月18日,前日本首相,現任自民黨議員安倍晉三在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投書,[1] 提及美國應該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借鏡,改變過去奉行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態度,並且對外發表直接且「不容曲解」(not open to misinterpretation)的聲明,明確對於當前全球戰略態勢的形式改變提出更為有效的因應。雖安倍分別在2月與4月在美國智庫及日本新聞等處就同一議題投書,但對歐洲主要媒體發言為首次,本文將進一步探究其意涵。

烏克蘭與台灣的異同


安倍前首相在投書中提及,俄羅斯對於烏克蘭的入侵,世界各國將之視為違反《聯合國憲章》39條,為一國對於另一主權獨立國家的入侵行為;然而相較之下當前台灣不被國際視為主權獨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在世界上也是少數,更甚者中國長期以來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而非國與國的戰爭。[2]

在中國所塑造的此一前提下,烏克蘭戰爭中世界各國對其進行軍事、經濟援助的作法可能難以在台海戰爭中實現;若貿然介入,他國可能被中國指控干涉「內部事務」,並且遭受相對政治、外交甚至經濟施壓與制裁。如同當前俄國將對烏克蘭援助之國家定為「不友好國家」(unfriendly countries),北京可控管稀土,甚至鐵礦、焦煤等鋼鐵所需關鍵原料出口,以經濟或其他手段影響「干涉國」之政治行為。而當前烏克蘭戰爭同樣顯示主事者為安理會成員時,聯合國未能發揮積極正面之效果,更不提中國得引用上述之決議。

雖烏克蘭與台灣皆未有正式軍事盟友,但自克里米亞被入侵以來,美國與西方其他國家開始投入對烏克蘭的訓練與援助。以美為例,其為烏國軍事部隊提供了狙擊、反坦克與反監視等訓練,而在此前的戰爭過程中,可以看出此一訓練發揮相當大的效果;[3] 還有15億美元的安全援助,包含各式反坦克飛彈與悍馬軍用車等。對台灣而言,《台灣關係法》規範了美國政府必須提供足以維繫台灣自我防衛需求的武器,同時明文規範了任何企圖以包括杯葛或禁運在內的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未來的作為,美國將嚴重關切對太平洋和平與安全之威脅。但安全援助的來源國過於單一,也是其脆弱與不確定之處。

日本安全政策正醞釀質變


在2021年眾院選舉失敗的中山泰秀,在同年6月與哈德遜研究所智庫(Hudson Institute)專訪中提及,認為民主國家應該將台灣視為另一個「民主國家」並且保衛它,而台灣與日本更是「兄弟關係」。[4] 此番發言引起一定程度的騷動,同為友台立場之防衛大臣岸信夫為此公開澄清此為「個人言論」,而非代表政黨或政府立場。[5] 但另一方面,曾親自來台道賀蔡英文總統連任的岸信夫,本身就多次發表「戒中友台」的言論。安倍在與台灣智庫的會議中提及「台灣有事就是美日有事」,身為防衛大臣的岸信夫,亦表達「中國有必要理解日本國內對台灣情勢的看法、日本無法接受中國單方面主張」的立場,日本執政黨與安全防務相關的重要人士,皆可看出其態度與言論的公開與明朗化。

除對台的言論立場逐漸清晰,日本內部亦開始對包含美軍核保護傘的「延伸威懾」、「專守防衛」等較為敏感的議題展開立場的重新檢視,而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日前亦針對可能觸碰憲法天條的「對敵基地打擊能力」,以及調升防衛經費達GDP 2%等議案進行內部意見統整。[6] 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係屬自民黨內部的政務調查會,其作用在於政黨與民間社會之溝通,並在內部形成政策一致性;由於議會內閣制特色,政調會通過的討論與議案相當有機會形成日本正式的法律。鑒於烏克蘭戰爭,以及近年來中國的強勢崛起與修正主義作為,日本內部對於安全相關態度、說法、立場與政策顯然逐漸產生質變。

印太仍為主要軍事資源競逐地區


此次俄國在烏克蘭的失敗,並不意味解放軍將放緩攻台的進程與計畫。中國擅長在發展與布局過程中隱藏其真實意圖,以避免提前遭致反對或打擊,例如透過國際貿易體系發展其國企等;在國際經貿議題上,其呼籲各國遵守自由貿易規範,但卻大量補貼國企、設置各項有利於己的貿易壁壘。[7] 在台灣議題上不斷呼籲各國遵守聯合國2758決議文所謂「一個中國」原則,但對處理香港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卻認為是「不具意義的歷史文件」;[8] 針對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上,以不痛不癢的聲明呼籲各國遵守國際法與聯合國憲章對領土完整的尊重,卻始終不放棄對台動武的可能。

對此,美國並未將過多安全資源投注在烏克蘭,3月烏俄戰爭進行中照例發布《2022年國防戰略》(2022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當中綜整全年度戰略目標為:

1.防衛美國本土,並隨時因應中國日益增長的多域威脅。 2.嚇阻對美國、盟友及夥伴的戰略襲擊。 3.嚇阻侵略,並在必要時能在衝突中取勝;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為首要目標,其次是俄國在歐洲的挑戰。 4.建立具彈性的聯合部隊與國防生態體系。[9]

顯見即便當前俄國對烏國展開侵略行動,但中國係美國所認定之長期戰略挑戰,而上述《戰略》簡言之係意統整國內整體軍事安全力量,保有美軍在印太地區的綜合嚇阻力量(Integrated deterrence),及建構持久性優勢(Building enduring advantages)。另一方面,日本執政黨自民黨也於4月針對防衛預算提出增加的建議,認為政府應積極獲得具有高效威懾性的裝備,並尋求提前在今年完成新《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的修訂。[10]

台灣作為印太地區重要民主國家,且面臨中國威脅,當美日等國皆已整備其整體防衛力量,並明確化其總體戰略目標時,台灣既有的軍事防衛計畫以及戰略視野是否能夠符合當代需求?抑或必須結合美日等盟邦的整體防衛戰略進行協調性、統整性與跨域性的統合性思考與規劃,以期與盟邦之步調偕同一致,是當前必須思考的問題。再者,日本政壇開始高舉「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說法,台灣應能更積極正面回應。

從框架性合作邁向實質與深化


美國與加拿大作為緊密關係的鄰國,雙方針對大湖區(Great Lakes)簽署協議(CANUSLAK agreement)並就執法與保育有相當長久的合作歷史。基於「自由開放印太戰略」以及同為第一島鏈的民主自由國家,針對周邊海洋的科學、安全、捕撈與搜救等,效法美加協議就包含雙邊人員的交流、培訓與共同行動進行規劃與合作,此為建構雙方共同行動圖像的第一步。台、美於2021年簽署了「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同樣是針對資源保育與非法漁業行為(IUU)、聯合搜救與污染應變等進行合作與共同行動,可為台日雙邊或其他延伸國之借鏡。

尤以中國修訂《海警法》後,將海警直接納編中央軍委管轄,可說結合海上民兵作為「第六軍種」操作使用,對台日等國的海上執法與安全造成莫大挑戰。加上來自中國數量遽增的非法捕撈等,從日本海、台灣海峽延伸到南海皆是中國漁船的行動範圍,台灣應可結合日美菲等國從低度衝突與軍事性的海洋事務進行合作;以確保相關行動符合印太戰略下對於自由、開放與法治的原則。由此或可回應上述安倍對台戰略應清晰明確化之呼籲,我國應自詡為印太戰略執行者,積極參與周邊事務,提出相關建議與貢獻。
文末註釋1-14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