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情勢

關鍵基礎設施反制無人機之困境
瀏覽數
24653

關鍵字:俄烏戰爭、無人機、關鍵基礎設施
學官  張子鴻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俄羅斯無人機2023年7月中旬對烏克蘭敖德薩(Odesa)南部地區的港口基礎設施發動長達4個小時的攻擊,而烏克蘭政府為報復俄羅斯在限制糧食供應和攻擊烏克蘭基礎設施行為,亦對莫斯科非軍事設施發動無人機攻擊,造成莫斯科民宅及大樓損害,[1]俄羅斯對烏克蘭之行舉表示,將採取嚴厲的報復措施;而雙方在媒體上譴責對方「恐嚇平民」、「破壞民生基礎設施」的行為顯示,戰爭的走向已默默擴散到非軍事區域。

在這一連串攻擊行動中,無人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其具備遠距離、多層次高度、高靈活性等優勢,加上即時情監偵與電戰干擾、破壞等特性,使得無人機在軍事上運用與日俱增,改變了戰爭的型態及作戰的效益,當然反制無人機機制也成為防衛作戰新的挑戰。

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無人機的窘境


「國家關鍵基礎設施(CIP)」係涉及軍事、民生、經濟、政府機能運作與國家安全,且相互依存,若遭敵破壞,將造成政府運作癱瘓、指揮體系混亂、民心士氣瓦解,甚至影響軍事行動,故為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我國在今年漢光39號演習中,亦針對桃園機場、台北火車站、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廠等地,結合警方、消防等單位實施防護演練,[2]驗證「戰時」敵軍或特工人員企圖破壞、控制關鍵基礎設施、軍方應處能力;就國軍投入之兵力及編裝分析,具備完整防空應處能力,可有效阻殲敵軍空中兵力(包含無人機)之增援,然無人機之運用不僅限於戰爭時期,近年來我們也可看到中共解放軍無人機在灰色地帶衝突上的運用,不論是頻繁越過中線行為,更進而遂行繞台高度挑釁行動;回顧2022年12月北韓無人機對南韓侵門踏戶行動,在其境內繞行近5個小時,對擠身2023年全球軍力排行榜第六名的南韓而言,反制機制竟無法發揮預期功效,值得省思。而南韓軍方反制的失當,不但造成國家安全危機,連帶影響仁川及金浦機場近30個航班起落,更造成民心動盪,[3] 顯示其在應對中、小型無人機反制機制的嚴重罅隙,摘述說明如後(事件經過如附表):

一、 運用「灰色地帶衝突」威脅模式,來表達政治意識示警或是企圖獲取軍事上的利益所做的行動,經常是基層執行單位最難決斷與處理的一種模式。因此不論是南韓,還是我守備部隊,當第一線單位偵獲無人機時,無足夠縱深時間反應,須即刻下定決心運用「軟、硬殺」手段斷然處置,方能使無人機無法遂行任務,然擊落與否,都會有安全風險,須審慎考慮。

二、 南韓國防部在事件發生後表示,當時軍方鎖定了北韓UAV,因位處市區民宅附近,為避免攻擊造成誤傷國民,故未採取反制行動;[4]然考量現行作戰環境,不論是南韓還是我國都是城鎮林立,面對無人機威脅,使用「硬殺」武器均可能危及百姓生命或財產的風險。

三、 近年來如何應對中共運用共機、共艦遂行「灰色地帶衝突」侵擾,一直是國軍重要的課題,但無人機的侵擾威脅模式,赤裸裸地直接出現在國民眼中,如同本次南韓狀況,的確讓南韓人民心中的恐懼感更勝導彈。而無人機的侵擾雖難以造成巨大傷害,但這種隨時出現在眼前的恐懼,極易產生誤判,造成衝突風險升級;若有任何失誤,對國防安全將會是一顆不定時炸彈。

四、 關鍵基礎設施為國家各種重要公共設施、系統和服務,如能源、通訊、交通、醫療、金融、水利、公共安全等,這些基礎設施的運作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都至關重要。當前各國高度發展的都市環境特性,執行關鍵設施防護實屬不易,依我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指導綱要》,[5] 由主管機關(如交通部)督管下,由營運單位訂定並執行防護作為,並由國防部等相關單位協助, 然由非軍事單位並未建立「軟、硬殺」手段來應處無人機猝然的攻擊與破壞,對營運單位是相當棘手任務。

五、 關鍵基礎設施為敵軍攻擊之關鍵節點,維持設施之有效運作,得支援軍事作戰,亦是維持民心士氣的關鍵項目,然面對猝然發生的破壞(如:特工人員潛入或中、小無人機發起攻擊)關鍵基礎設施之營運單位,在國軍戰備部隊應援前,須獨自應處,然面對中小型無人機攻擊模式,現行機制及設施恐無法有效應處。

建立關鍵基礎設施自主反制無人機能力刻不容緩


俄烏戰爭發展至今,無人機突出的表現震驚了世界,基於南韓及我國皆有相同面對地緣戰爭風險的威脅,因此在發展無人機的同時,亦應同步思索UAV反制機制。當前國防部要求各部隊依無人機侵擾應處作為指導內容,應完成「識別監控」、「告警通報」、「防衛射擊」及「安全示警」等處置程序,運用手持干擾槍,併用7.62公厘以下輕兵器,予以干擾及擊落, 到戰時各交戰區守備部隊防禦任務,期間如何有效建立並落實偵測、辨識、決策、攻擊的反制無人機「擊殺鏈」(Kill Chain),同樣值得探究。而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如遭潛伏於國內的特工人員,以價格相對低廉、取得容易的商規無人機,以投擲爆裂物等方式實施恐怖攻擊,將造成民心動盪、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全民共同防衛作戰之意志。

在猝然發生的無人機襲擾狀況下,增加反制UAV成功機率,首重於初期威脅辨識及威脅分類的效益; 因此,我國應整合「情監偵」(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及「射控系統」(Fire control system, FCS),透過無線電、紅外線、雷達、光學等感測器,先期蒐集及整合情資,再由資料庫「AI人工智慧」計算技術比對,判斷來襲無人載具型式、可能行動並提供反制建議,不僅縮短威脅評估至決策下達之時間,同時降低一線部隊人員之負擔,將是最有效益的反制模式。

表1、2022年12月26日北韓無人機侵擾南韓事件概況

事件概述

南韓軍方應處作為

1019時,管轄南韓京畿道北部的第一軍團單位於軍事分界線以北發現不明飛行器盤旋。

持續監控。

1025時,北韓UAV通過分界線侵入南韓領空,其中一架以時速100公里的速度於1小時後進入首爾上空。

第一線部隊未即時應處,亦未同步傳遞情報訊息。

1050時,首都司令部小型無人機探測雷達 SSR)發現UAV

前線部隊情資延遲25分鐘未回報首都司令部。

1110時,第一軍團向地面司令部回報。

地面司令部於向參謀長聯席會回報,由第一軍團進行反制。

1130時,空軍司令部派遣F-15KKF-16KA-1等戰機及多款直升機等進行攔截;1139時,一架KA-1機因不明原因墜毀。

南韓「聯合參謀本部」未建立共同作戰圖像整合各司令部及第一軍團反制任務,致行動混亂。

1210時,國防部長接獲北韓無人機侵入訊息;1212時,總統接獲回報。

高速態勢傳播系統和聯合指揮控制系統(KJCCS)未整合。

1308時南韓金浦機場、1322時仁川機場暫停航班起降。

因應侵擾危安及反制作業空域管制暫停起降,1410時恢復。


資料來源:參考權赫哲,〈在識別「北韓無人機」的 107 分鐘內向總統報告,為何軍亂〉,《韓民族日報》,2023年1月10日,https://www.hani.co.kr/arti/politics/defense/1074999.html。由作者綜整製表。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