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B-1轟炸機部署亞太意涵
先進科技所 舒孝煌、許智翔
關鍵字:制海權、轟炸機、反艦飛彈
關鍵字:制海權、轟炸機、反艦飛彈
美國空軍2020年4月起多次派遣B-1轟炸機巡弋西太平洋,並進駐關島,[1]驗證「動態武力運用」能力,展示維持區域穩定及嚇阻對手,並警告對手美軍部署未受影響,勿因疫情而輕舉妄動。
B-1重返亞太驗證「動態武力運用」概念
美國空軍近期派遣B-1轟炸機,展示美國「動態武力運用」(Dynamic Force Employment)能力,而且更具彈性及威脅性。原駐於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的B-52轟炸機撤回美國,結束「持續轟炸機進駐任務」(Continuous Bomber Presence, CBP)後,美國1架空軍28轟炸聯隊的B-1轟炸機,於4月22日由南達科他州艾斯渥(Ellsworth Air Force Base)起飛,經空中加油後抵達南海再飛回美國,飛行時間達32小時;4月30日,28聯隊再派遣2架B-1B轟炸機,飛往南海巡弋後返航,全程長達32小時;5月1日宣布再於安德森基地,以「轟炸機特遣隊」(BTF)名義前進部署4架B-1轟炸機。[2]這幾次任務目的在展示美國國防部「戰略可預測、作戰不可測」的動態武力運用能力,固定部署於美軍亞太前線基地如關島、嘉手納(Kadena Air Base)等地,易成為打擊目標,若進行「動態武力運用」,可以現有兵力發揮最大作戰能力,並對對手實施戰略嚇阻。
B-1現為美國空軍長程打擊主力
B-1「槍騎兵」(Lancer)轟炸機為原本設計用於超音速低空突穿蘇聯防空網的先進轟炸機,是美軍現役三種主力轟炸機中,唯一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並擁有最大載重能力(內置彈倉75,000磅/34,019公斤,外掛50,000磅/22,679公斤)的高性能長程機種。在冷戰結束後,更逐漸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打擊力量,在近年的中東戰場上扮演要角,單阿富汗戰事而言,就投下了整體彈藥的40%,明確展現B-1在美國空軍打擊力量中扮演的地位。
此外B-1尚具備長程精準打擊能力,曾分別在2018年4月及2019年10月於敘利亞展現長程打擊的實戰能力,該2次作戰共通之處,為B-1掛載AGM-158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 JASSM)實施長程精準打擊。
B-1亦可攜帶AGM-158C反艦衍生型實施長程海上打擊,2017年12月及2018年5月,B-1成功試射AGM-158C並擊中航行中的海上目標。這表示未來在西太平洋爭奪制海權將是一項聯合任務,由海軍及空軍共同負擔,不再只是海軍的專利。
B-1的航程與空中加油搭配,更使其能進行全球長程打擊,在近期進入東亞地區的行動中,B-1從美國本土出發,透過空中加油方式,進行長達32小時的飛行並完成任務。美國更在派遣B-1前往東亞的同時,同樣在2020年5月派出兩架B-1前往波羅的海地區,顯示其長程嚇阻力量。
B-52調返美國準備升級
原先部署於關島的B-52轟炸機群,不僅因美國戰略調整的需求撤回美國本土,這些在美軍服役數十年的傳奇戰略轟炸機,也正準備進一步延壽。目前,美軍正嘗試為B-52機群物色新的發動機以取代現有的普惠(Pratt & Whitney)TF-33,使此型轟炸機能延役至2050年。而先進許多的B-1轟炸機也正面臨老化問題,近年在各地戰場上的大量運用使得B-1的結構受到嚴重考驗,使得美軍在2019年12月時表示,將考慮在訓練時停止使用B-1的低空地形追蹤能力,並可能在未來時改變此種轟炸機的作戰運用方式,以延長其服役壽命。
B-1展示美軍「以空制海」新戰略
B-1在西太平洋巡航,代表美國「以空制海」新戰略的實現。以空制海戰略並非全新提出的概念,武器技術的進展使得美國空軍逐漸建構完整的「由空制海」能力。美軍在過往的實驗和驗證中,已經充分證明了戰機(如F-22等)與轟炸機已能運用JDAM攻擊艦隊,並能用B-52轟炸機部署MK-62「迅擊」空投水雷等武器對抗海上威脅外,[3]在面對具備強大防空能力的大國對手時,發展成熟的長程打擊武器諸如JSOW、JSAAM系列等,更為「以空制海」能力的成熟提供堅實基礎。
B-1的長程飛行能力、龐大載彈量、快速飛行能力(B-1B最大速度1.2馬赫、巡航速度0.95馬赫,若換裝F119發動機,則可恢復至B-1A原設計的2馬赫高速)、先進航電系統(精準導引莢艙、APG83電子掃瞄雷達),足以應付亞太區域廣大海域的作戰環境,以高度精準而密集火力,對付數量龐大的海上目標,僅需部署2至4架,每架掛載24枚AGM-158,即足以壓制一支中型規模的解放軍艦隊,或其航艦戰鬥群,其載彈量遠高於一艘水面艦的反艦打擊能力,2至4架B-1的反艦火力數倍於一支艦隊。
在亞太區域的高度威脅環境,配備長程反艦飛彈的B-1具備「不對稱對海打擊」的優勢。B-1不但可以快速部署、立即反應,亦可針對不同情境,使用多樣化的武力選項,應對中國的海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威脅,不再只限於部署航空母艦。空軍與海軍協同作戰,可以減輕海軍負擔,若部署轟炸機協助反艦任務,航空母艦便可退至敵方飛彈射程之外的安全區域,轟炸機則分散打擊火力,使解放軍海軍面對高度風險。
美國以B-1轟炸機展現捍衛亞太決心
美軍此次派遣B-1在西太平洋及南海實施長程飛行,除展示美國捍衛西太平洋穩定的決心,同時也在驗證B-1在此一海域實施海上長程打擊的能力,熟悉作戰航路,以支援海軍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4]美國海、空軍已多次進行緊密協同的航空兵力整合演習,由海軍戰機及空軍B-1轟炸機實施協同海上打擊任務。[5]此次長程飛行,也正可驗證海空軍在亞太協同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正面臨挑戰,國家戰略重返大國競爭,使海軍需改變戰備及訓練、多樣化威脅如反艦飛彈增加海軍部署挑戰、海軍艦隊規模不增反減、任務過多也加重海軍負擔、其全球角色也分散在亞太地區的部署,而解放軍海軍的水面艦隊及海軍航空兵力則快速擴充,未來美國海軍航艦在亞太部署時將遭受極大風險。
轟炸機可以快速部署,在數小時內抵達西太平洋邊緣,執行快速制海任務,全天候接戰機動海上目標,如果台灣海峽或南海有事,轟炸機可以在數小時內快速抵達目標海域,快速反應並壓制敵方艦艇,在同樣場景中,海軍艦艇則需要數天才能抵達目標區,以現代作戰節奏,恐難快速反應情勢變化。
美國持續強化其轟炸機隊的作戰能力,今(2020)年新的B-21轟炸機將試飛,B-52將持續性能提升以維持服役,及新的空射式極超音速武器正在發展中。此次B-1B部署亞太區域,代表美國「以空制海」新戰略的實現,並可使美國重獲亞太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B-1重返亞太驗證「動態武力運用」概念
美國空軍近期派遣B-1轟炸機,展示美國「動態武力運用」(Dynamic Force Employment)能力,而且更具彈性及威脅性。原駐於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Andersen Air Force Base)的B-52轟炸機撤回美國,結束「持續轟炸機進駐任務」(Continuous Bomber Presence, CBP)後,美國1架空軍28轟炸聯隊的B-1轟炸機,於4月22日由南達科他州艾斯渥(Ellsworth Air Force Base)起飛,經空中加油後抵達南海再飛回美國,飛行時間達32小時;4月30日,28聯隊再派遣2架B-1B轟炸機,飛往南海巡弋後返航,全程長達32小時;5月1日宣布再於安德森基地,以「轟炸機特遣隊」(BTF)名義前進部署4架B-1轟炸機。[2]這幾次任務目的在展示美國國防部「戰略可預測、作戰不可測」的動態武力運用能力,固定部署於美軍亞太前線基地如關島、嘉手納(Kadena Air Base)等地,易成為打擊目標,若進行「動態武力運用」,可以現有兵力發揮最大作戰能力,並對對手實施戰略嚇阻。
B-1現為美國空軍長程打擊主力
B-1「槍騎兵」(Lancer)轟炸機為原本設計用於超音速低空突穿蘇聯防空網的先進轟炸機,是美軍現役三種主力轟炸機中,唯一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並擁有最大載重能力(內置彈倉75,000磅/34,019公斤,外掛50,000磅/22,679公斤)的高性能長程機種。在冷戰結束後,更逐漸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打擊力量,在近年的中東戰場上扮演要角,單阿富汗戰事而言,就投下了整體彈藥的40%,明確展現B-1在美國空軍打擊力量中扮演的地位。
此外B-1尚具備長程精準打擊能力,曾分別在2018年4月及2019年10月於敘利亞展現長程打擊的實戰能力,該2次作戰共通之處,為B-1掛載AGM-158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 JASSM)實施長程精準打擊。
B-1亦可攜帶AGM-158C反艦衍生型實施長程海上打擊,2017年12月及2018年5月,B-1成功試射AGM-158C並擊中航行中的海上目標。這表示未來在西太平洋爭奪制海權將是一項聯合任務,由海軍及空軍共同負擔,不再只是海軍的專利。
B-1的航程與空中加油搭配,更使其能進行全球長程打擊,在近期進入東亞地區的行動中,B-1從美國本土出發,透過空中加油方式,進行長達32小時的飛行並完成任務。美國更在派遣B-1前往東亞的同時,同樣在2020年5月派出兩架B-1前往波羅的海地區,顯示其長程嚇阻力量。
B-52調返美國準備升級
原先部署於關島的B-52轟炸機群,不僅因美國戰略調整的需求撤回美國本土,這些在美軍服役數十年的傳奇戰略轟炸機,也正準備進一步延壽。目前,美軍正嘗試為B-52機群物色新的發動機以取代現有的普惠(Pratt & Whitney)TF-33,使此型轟炸機能延役至2050年。而先進許多的B-1轟炸機也正面臨老化問題,近年在各地戰場上的大量運用使得B-1的結構受到嚴重考驗,使得美軍在2019年12月時表示,將考慮在訓練時停止使用B-1的低空地形追蹤能力,並可能在未來時改變此種轟炸機的作戰運用方式,以延長其服役壽命。
B-1展示美軍「以空制海」新戰略
B-1在西太平洋巡航,代表美國「以空制海」新戰略的實現。以空制海戰略並非全新提出的概念,武器技術的進展使得美國空軍逐漸建構完整的「由空制海」能力。美軍在過往的實驗和驗證中,已經充分證明了戰機(如F-22等)與轟炸機已能運用JDAM攻擊艦隊,並能用B-52轟炸機部署MK-62「迅擊」空投水雷等武器對抗海上威脅外,[3]在面對具備強大防空能力的大國對手時,發展成熟的長程打擊武器諸如JSOW、JSAAM系列等,更為「以空制海」能力的成熟提供堅實基礎。
B-1的長程飛行能力、龐大載彈量、快速飛行能力(B-1B最大速度1.2馬赫、巡航速度0.95馬赫,若換裝F119發動機,則可恢復至B-1A原設計的2馬赫高速)、先進航電系統(精準導引莢艙、APG83電子掃瞄雷達),足以應付亞太區域廣大海域的作戰環境,以高度精準而密集火力,對付數量龐大的海上目標,僅需部署2至4架,每架掛載24枚AGM-158,即足以壓制一支中型規模的解放軍艦隊,或其航艦戰鬥群,其載彈量遠高於一艘水面艦的反艦打擊能力,2至4架B-1的反艦火力數倍於一支艦隊。
在亞太區域的高度威脅環境,配備長程反艦飛彈的B-1具備「不對稱對海打擊」的優勢。B-1不但可以快速部署、立即反應,亦可針對不同情境,使用多樣化的武力選項,應對中國的海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威脅,不再只限於部署航空母艦。空軍與海軍協同作戰,可以減輕海軍負擔,若部署轟炸機協助反艦任務,航空母艦便可退至敵方飛彈射程之外的安全區域,轟炸機則分散打擊火力,使解放軍海軍面對高度風險。
美國以B-1轟炸機展現捍衛亞太決心
美軍此次派遣B-1在西太平洋及南海實施長程飛行,除展示美國捍衛西太平洋穩定的決心,同時也在驗證B-1在此一海域實施海上長程打擊的能力,熟悉作戰航路,以支援海軍的「分散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4]美國海、空軍已多次進行緊密協同的航空兵力整合演習,由海軍戰機及空軍B-1轟炸機實施協同海上打擊任務。[5]此次長程飛行,也正可驗證海空軍在亞太協同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在亞太地區正面臨挑戰,國家戰略重返大國競爭,使海軍需改變戰備及訓練、多樣化威脅如反艦飛彈增加海軍部署挑戰、海軍艦隊規模不增反減、任務過多也加重海軍負擔、其全球角色也分散在亞太地區的部署,而解放軍海軍的水面艦隊及海軍航空兵力則快速擴充,未來美國海軍航艦在亞太部署時將遭受極大風險。
轟炸機可以快速部署,在數小時內抵達西太平洋邊緣,執行快速制海任務,全天候接戰機動海上目標,如果台灣海峽或南海有事,轟炸機可以在數小時內快速抵達目標海域,快速反應並壓制敵方艦艇,在同樣場景中,海軍艦艇則需要數天才能抵達目標區,以現代作戰節奏,恐難快速反應情勢變化。
美國持續強化其轟炸機隊的作戰能力,今(2020)年新的B-21轟炸機將試飛,B-52將持續性能提升以維持服役,及新的空射式極超音速武器正在發展中。此次B-1B部署亞太區域,代表美國「以空制海」新戰略的實現,並可使美國重獲亞太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1] “U.S. Air Force sends B-1 bombers back to Guam on temporary deployment,” CNN, May 3, 2020, https://edition.cnn.com/2020/05/03/asia/us-air-force-b-1-bombers-guam-intl-hnk/index.html.
[2] 「4架B-1B抵關島 展開前進部署」,《青年日報》,2020年5月3日,https://www.ydn.com.tw/News/381860。
[3] “Could B-52s Mine the Taiwan Straight to Stop a Chinese Invasion?” National Interest, March 25, 2020, https://nationalinterest.org/blog/buzz/could-b-52s-mine-taiwan-straight-stop-chinese-invasion-137082.
[4] “LOOK BEYOND THE FLEET: FINDING THE CAPABILITY FOR 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S,” CIMSEC, March 4, 2019, https://reurl.cc/9ED0xX.
[5] Benjamin S. Lambeth, “Combat Pair: The Evolution of Air Force-Navy Integration in Strike Warfare,” RAND, 2007, https://www.rand.org/pubs/monographs/MG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