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戰略

美國重啟對台軍援之研析
瀏覽數
11127
2023.08.18
作者
IMG_0588
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 柯永森 委任研究員

關鍵字:軍事援助、總統撥款權、國防自主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美國政府於2023年7月28日宣布提供3.45億美元(約新台幣108億元)國防防衛物資與服務、軍事訓練和教育,以援助台灣。[1]此次援助是美國政府在中斷近五十年對台軍事援助後,由美國國會在《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23, NDAA 2023)中授權總統對台灣使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 PDA),提取美軍現有庫存武器或補助裝備,以省去軍售冗長程序,緩解美國對台軍售交付延宕問題。

美國防部發言人梅納斯(Martin Meiners)中校說:「軍援台灣的計畫包含關鍵防衛物資、多領域意識、反裝甲和防空能力,但未提供武器清單或抵台時間」。[2]對此,國防部表示,感謝美方對台灣堅定的安全承諾;行政院長陳建仁也對美國政府長期履行《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及「六項保證」等對台安全承諾表達謝意。[3]本文就美國對台重啟軍援意涵,與當下國防自主的重要性進行討論。

加速重點軍品獲得


202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PLA)軍機頻繁跨越台海中線、機艦在台海周邊演訓、戰備警巡次數增加;2023年4月8到10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動員230餘架次戰機及山東號航空母艦等30餘艘次軍艦在台海周邊進行大規模「聯合封控」、「圍島鎖台」實戰化軍演,這些不友善的常態性機、艦擾台,已不只是以往對西南海空域的威脅,現在已延伸到台灣東部、東南部海域,意圖切斷外國對台援助,以武迫和,實質壓縮台灣戰略空間。給台灣與週邊國家及亞太地區安全帶來極大威脅。國防部已調整戰略部署、加強防空戰力以因應解放軍在東部地區的威脅。

據「全球火力」(Global Fire Power, GFP)公布2023年軍力排名,中國擁有主力戰車4,950輛、自走砲2,795門、火箭3,145門與更多飛彈,及各式武器,僅次於美國與俄羅斯,排名第3名,[4]解放軍擴張快速,兩岸戰力失衡。此際美國重啟軍援,提供關鍵防衛物資、多領域意識、情監偵、反裝甲和防空能力,彌補對台軍售延宕所造成的影響,提升台灣軍力,嚇阻中國武力犯台意圖有著十足的助益。

美國持續以軍援維持台海現狀


烏俄戰爭自2022年2月開戰以來已超過500天,期間美國已動用總統撥款權43次,援助烏克蘭總金額近400億美元的國防物資以對抗俄羅斯。[5]檢視美國為維持歐洲和平穩定,聯合民主陣營持續軍事援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對照台海局勢,中國已是亞洲強權,又是俄羅斯重要盟友,更是美國在國際間經濟與軍事主要競爭對手,因此在美中關係未實質改善、中國未放棄武力犯台前,縮短台灣與解放軍戰力差距,維持台海現狀及軍力局部平衡,維護美在亞太地區利益,成為美國在亞太區域重要任務。尤其在美國內反中民意仍然高漲,與2024年總統選舉即將到來,及《國防授權法》及《總統撥款權》的趨動下,預判短期內美國對台軍援將持續推動。

國防自主仍是台灣軍備獲得的必要途徑


台灣多年來向美國採購軍品,美方延遲交裝,並非鮮事;近年美國政府批准售台近190億美元F-16V戰機、刺針飛彈及其他主要武器系統,因COVID-19疫情與烏俄戰爭對供應鏈與產能影響,軍品延宕交裝,已衝擊國軍武器裝備部署期程與整體防衛戰力發揮。

檢視國軍主要武器系統,及運用特別預算向美採購之F-16V戰機、M1A2T戰車與刺針飛彈等,在中科院、漢翔、台船等公司、海軍海發中心、軍備局209廠均已具備研發與製造量能。近年在國防自主政策推動下,中科院量產無人機、陸基工四、工六、雷霆2000火箭、艦載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海劍二防空飛彈,漢翔經國號戰機、勇鷹高教機,台船製造的沱江艦、測試中的國造潛艦,209廠生產的八輪裝甲運兵車等多項軍品已交裝服役或測試中,但受「需求批量、產能、市場通路」,與「研發、材料科學能量」等限制,及國人支持度不高至今仍未有效彰顯。國防自主的核心在於「技術自主、不斷創新發展、研發與製造密切結合」,是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重心之一。

我國國防自主政策相關法令已趨完善,國防產業自設計、研發、量產、修護等量能鏈路逐次建立,在面對中共強大軍事武力威脅,或許對外軍品採購延遲交裝事小,但缺裝形成戰力間隙、影響國家自我防衛能力與安全事大。筆者認為,台灣應持續推動國防自主能量,深化產、官、學、研整合,並就軍品外購限制與國軍未來武器需求提出規劃建議,將更具政策價值。

圖、MQ-9死神無人機
圖片來源:《美國空軍網站》,https://www.af.mil/News/Photos/igphoto/2002245915。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