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中探討「假訊息」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瀏覽數
12962
從俄烏戰爭中探討「假訊息」對臺灣社會的影響
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 廖松柏駐研學官
關鍵字: 認知作戰、假訊息、無煙硝的戰爭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4月25日,《今周刊》報導「從俄烏戰爭看台灣資訊零碎、社交媒體餵食觀點……假消息無所不在,是認知作戰的一環?」。[1] 近日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以下簡稱俄烏戰爭)發生,兩國不僅在「實體戰場」上打的火熱,連帶在「網路世界」裡也掀起了一波「無煙硝的戰爭」,雙方網軍不斷利用「假訊息」的散播,藉以掩蓋真實訊息的傳遞;謹就俄烏戰爭迄今,觀察兩國對「假訊息」的運用模式與目的,藉以探討臺灣社會面臨「假訊息」影響時,應如何應處與防範提出建議作為。
認知作戰的運用
早在今年二月俄烏戰爭尚未開打前,兩國在網路世界裡已經開始了虛擬空間作戰,[2] 從最初期的駭客攻擊事件一直到雙方網軍的網路空間交鋒,兩國為了爭取較有利的輿論與社會支持,從「認知作戰」開始已為戰爭揭開了序幕。從戰事開始前充斥造謠的消息、偏激的言論及虛假的新聞畫面等,例如聲稱波蘭語「破壞者」計劃展開攻擊俄烏地區,後來證實為剪接過的芬蘭軍隊訓練影片;[3] 「假訊息」通常起因於民眾對未知的渴望,但也使得未經證實的聳動資訊容易被快速流通與散布。
「新媒體」加速了訊息傳播
訊息傳遞從傳統報章、雜誌及有線新聞報導等手段、方式,漸漸已被「新媒體」所逐步取代;[4] 從網路即時新聞、社群訊息推播及通訊軟體的傳送等,都使得訊息的獲取與傳遞加速便利、流量更加龐大;從俄烏戰爭爆發開始,也因為相關訊息的流量日益龐大,目前國際事實查核組織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已聯手全球53個國家、85家查核組織,[5] 共同聯手針對訊息實施過濾與端正視聽的責任。
從民間到官方充斥著「假訊息」
從事實查核平台數據可以發現,社群網站仍然是「假訊息」傳播的最大媒介,其中以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佔了較大的流量,TikTok則成為了新興的謠言溫床;Facebook雖然訊息量龐大,但因與查核機構合作且內部已有機制審核訊息的真假,針對「可疑資訊」藉「警告」與「示警標註」提醒閱讀民眾,但仍有將近兩成的「假訊息」未能及時標註或處理,顯示其仍有一定的難度。[6]
除此之外,俄羅斯及烏克蘭官方與民間也同樣以媒體或網路散播「假訊息」當作武器,唯獨雙方散發訊息的立場及方式各有迥異;俄羅斯是以毫無根據或不相關的訊息透過「新聞畫面」播送及官方情報機構引述,例如俄國聲稱南韓「2義勇軍戰死烏克蘭」,事後證實消息來源並非屬實,[7] 其目的主要為警告世界公民若加入對抗俄國將被視為敵人;然而烏克蘭則是透過講述「個人故事」或民眾大量「影片上傳」加以引用的方式,例如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影片,稱「烏克蘭擊落俄羅斯戰機」,經查證影片多處內容與軍事模擬遊戲「武裝行動3」相似,[8] 其目的用在「鼓舞士氣」及「戰爭的殘酷」等題材藉以獲得國際輿論支持。
臺灣社會應該如何看待「假訊息」
臺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最頻繁的國家,且已連續蟬聯9年冠軍,這也代表著中國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不曾間斷。[9] 綜觀訊息取得方式的多元,民眾對資訊的獲得也將更加急迫與渴望,尤其是在「網路世界」裡,任何人都可以是獨立記者、人人都可以當播報員,只要一臺電腦、鍵盤及麥克風等設備,就能擔任文章寫手或網紅直播主。
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好訊息的過濾,首先應該建立起個人或團體訊息獲得的「信任管道」,確保管道的正確性、引用的正當性,以避免消息來源陌生不明而降低了資訊的真實性;其次需要由官方監督及民間自我落實訊息的「查核機制」,避免審查便宜行事,而使得謠言、假資料及假新聞等散播造成了民眾視聽混淆,但如何與言論自由取得平衡則須深思;最後則必須靠民眾自律,對所獲得的資訊要能追根究底,避免任意將未經證實的訊息轉傳,當接收的訊息過於誇大、不合邏輯或常理時應主動求證及提出檢舉,避免成為「假訊息」的傳播者或製造者,從好習慣做起才能共同防堵「假訊息」見縫插針及病毒式傳播的可能。
關鍵字: 認知作戰、假訊息、無煙硝的戰爭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4月25日,《今周刊》報導「從俄烏戰爭看台灣資訊零碎、社交媒體餵食觀點……假消息無所不在,是認知作戰的一環?」。[1] 近日因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以下簡稱俄烏戰爭)發生,兩國不僅在「實體戰場」上打的火熱,連帶在「網路世界」裡也掀起了一波「無煙硝的戰爭」,雙方網軍不斷利用「假訊息」的散播,藉以掩蓋真實訊息的傳遞;謹就俄烏戰爭迄今,觀察兩國對「假訊息」的運用模式與目的,藉以探討臺灣社會面臨「假訊息」影響時,應如何應處與防範提出建議作為。
認知作戰的運用
早在今年二月俄烏戰爭尚未開打前,兩國在網路世界裡已經開始了虛擬空間作戰,[2] 從最初期的駭客攻擊事件一直到雙方網軍的網路空間交鋒,兩國為了爭取較有利的輿論與社會支持,從「認知作戰」開始已為戰爭揭開了序幕。從戰事開始前充斥造謠的消息、偏激的言論及虛假的新聞畫面等,例如聲稱波蘭語「破壞者」計劃展開攻擊俄烏地區,後來證實為剪接過的芬蘭軍隊訓練影片;[3] 「假訊息」通常起因於民眾對未知的渴望,但也使得未經證實的聳動資訊容易被快速流通與散布。
「新媒體」加速了訊息傳播
訊息傳遞從傳統報章、雜誌及有線新聞報導等手段、方式,漸漸已被「新媒體」所逐步取代;[4] 從網路即時新聞、社群訊息推播及通訊軟體的傳送等,都使得訊息的獲取與傳遞加速便利、流量更加龐大;從俄烏戰爭爆發開始,也因為相關訊息的流量日益龐大,目前國際事實查核組織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已聯手全球53個國家、85家查核組織,[5] 共同聯手針對訊息實施過濾與端正視聽的責任。
從民間到官方充斥著「假訊息」
從事實查核平台數據可以發現,社群網站仍然是「假訊息」傳播的最大媒介,其中以Facebook、Instagram及YouTube佔了較大的流量,TikTok則成為了新興的謠言溫床;Facebook雖然訊息量龐大,但因與查核機構合作且內部已有機制審核訊息的真假,針對「可疑資訊」藉「警告」與「示警標註」提醒閱讀民眾,但仍有將近兩成的「假訊息」未能及時標註或處理,顯示其仍有一定的難度。[6]
除此之外,俄羅斯及烏克蘭官方與民間也同樣以媒體或網路散播「假訊息」當作武器,唯獨雙方散發訊息的立場及方式各有迥異;俄羅斯是以毫無根據或不相關的訊息透過「新聞畫面」播送及官方情報機構引述,例如俄國聲稱南韓「2義勇軍戰死烏克蘭」,事後證實消息來源並非屬實,[7] 其目的主要為警告世界公民若加入對抗俄國將被視為敵人;然而烏克蘭則是透過講述「個人故事」或民眾大量「影片上傳」加以引用的方式,例如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影片,稱「烏克蘭擊落俄羅斯戰機」,經查證影片多處內容與軍事模擬遊戲「武裝行動3」相似,[8] 其目的用在「鼓舞士氣」及「戰爭的殘酷」等題材藉以獲得國際輿論支持。
臺灣社會應該如何看待「假訊息」
臺灣是接受境外假訊息最頻繁的國家,且已連續蟬聯9年冠軍,這也代表著中國對臺灣的「認知作戰」不曾間斷。[9] 綜觀訊息取得方式的多元,民眾對資訊的獲得也將更加急迫與渴望,尤其是在「網路世界」裡,任何人都可以是獨立記者、人人都可以當播報員,只要一臺電腦、鍵盤及麥克風等設備,就能擔任文章寫手或網紅直播主。
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好訊息的過濾,首先應該建立起個人或團體訊息獲得的「信任管道」,確保管道的正確性、引用的正當性,以避免消息來源陌生不明而降低了資訊的真實性;其次需要由官方監督及民間自我落實訊息的「查核機制」,避免審查便宜行事,而使得謠言、假資料及假新聞等散播造成了民眾視聽混淆,但如何與言論自由取得平衡則須深思;最後則必須靠民眾自律,對所獲得的資訊要能追根究底,避免任意將未經證實的訊息轉傳,當接收的訊息過於誇大、不合邏輯或常理時應主動求證及提出檢舉,避免成為「假訊息」的傳播者或製造者,從好習慣做起才能共同防堵「假訊息」見縫插針及病毒式傳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