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安全民意調查

從網路民調初探民眾對防衛韌性的支持與參與意願
瀏覽數
1962

從網路民調初探民眾對防衛韌性的支持與參與意願

關鍵字:民意調查、全社會防衛韌性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4年6月總統賴清德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結合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企業界與公民社會的力量,旨在提升國家因應自然災害及人為威脅的能力,特別是面對來自中國的封鎖或入侵威脅。專家指出全社會防衛韌性不僅是台灣防衛戰略的關鍵,亦為深化台美合作、提升嚇阻效能帶來重要契機。[1]

然而,民眾對此政策的認知與支持度,將直接影響政策實施的成效。因此,本文透過網路民意調查探索一般民眾對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的支持度與參與意願。[2]結果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跨部門協作應對威脅的必要性;此外,多數民眾在戰時願意參與志願民防組織或支援社區防衛。這意味台灣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具備良好的社會基礎。

約七成民眾支持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合作與參與


我們用兩道題目測量民眾對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的支持度與參與意願。首先,民調問:「請問您同不同意:台灣有必要動員企業、學校與民間團體,與政府一起合作應對可能的外部威脅」。調查結果顯示(圖1),超過七成的受訪者支持動員社會各界與政府合作應對外部威脅,其中「非常同意」和「有點同意」的受訪者分別占27%和44%。相較之下,持反對意見的受訪者比例明顯較低,「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比例合計僅28%。高達七成的支持度顯示,民眾普遍認同全社會的跨部門合作對於應對外部威脅至關重要,意味著民眾不僅信任政府的角色,也理解整合企業、學校與民間力量以提升國家韌性的必要性。

說明:小數點四捨五入至整數。
資料來源: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民意調查(2024年11月網路調查)。

關於若發生戰爭時,是否願意參加志願民防組織或支援社區防衛的問題,約69%的受訪者表示有意願參與,其中「非常願意」和「有點願意」的受訪者分別占31%和38%。反之,持反對態度的比例相對較低,「不太願意」和「非常不願意」的比例合計31%。近七成民眾願意在戰時參與志願民防組織或社區支援活動,顯示台灣社會在面臨危機時具備一定的行動潛力。

支持跨部門合作的民意差異:性別、年齡與教育背景的影響


整體而言,71%的受訪者支持動員企業、學校及民間團體與政府合作應對外部威脅。不過,進一步的交叉分析(圖2)揭示了不同群體間的差異。

性別方面,女性對跨部門合作的支持度(75%)高於男性(68%),這可能反映出女性對社會協作的重要性有更高的認同。在年齡層方面,支持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支持度最高(74%),而60歲以上的族群支持度下降至60%左右。這一趨勢可能與年輕人對於新政策的接受度更高,或其對現代威脅(如網絡攻擊或混合戰)的敏感性更強有關。此外,教育程度對態度亦有明顯影響。大學、研究所以上學歷者的支持度明顯高於專科以下者,這可能反映出高學歷者對政策內容和跨部門協作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

最後,政黨認同亦是影響跨部門合作支持態度的重要因素。在泛綠陣營認同者中,約96%支持民間與政府合作應對外部威脅,而泛藍陣營的支持度不到50%,僅約42%。這顯示不同政治立場對於政策支持的態度存在顯著分歧,尤其在泛藍陣營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溝通和政策說明以消除疑慮。

說明:小數點四捨五入至整數。
資料來源: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安全民意調查(2024年11月網路調查)。

民防參與意願的群體差異


在戰時參與民防組織或支援社區防衛的意願上,交叉分析(圖3)顯示,男性與女性的參與意願相近,年齡層雖有些許變化,50至59歲、60歲以上者參與意願較低,但各年齡層的參與意願比例均在60%以上。此外,教育程度的影響也相對微弱,專科及以下學歷與研究所及以上學歷者的支持比例差距不大。

然而,政黨傾向的差異較為顯著。泛綠支持者中,願意(包括有點願意和非常願意)在戰時參加民防團或支援社區防衛的比例高達92%。可是,泛藍陣營認同者僅47%願意參與,超過五成不願意參與(53%),其中「非常不願意」占27%,「不太願意」占26%。

儘管多數民眾願意參與志願性民防組織,且性別、年齡與教育背景對參與意願的影響有限,這為政策推行提供了穩定的基礎。然而,政黨傾向上的分歧凸顯了政治信任對政策接受度的關鍵作用。未來政策應針對泛藍支持者展開溝通與信任建立,並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參與機制,以彌合政治立場帶來的差距,進一步鞏固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的執行力。



總結來說,民眾普遍支持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並表現出相當的參與意願,這為政策推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不過,政策的落實仍需進行有效的溝通、教育和演練,才能讓全社會韌性政策不僅停留於概念支持,更能轉化為實際行動。

[2] 本研究由國防安全研究院委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Pollcracy Lab線上調查實驗室執行,並以LimeSurvey網路民意調查系統進行訪問。訪問對象來自於政大選研中心歷次電訪案中所匯集而成之受訪者資料庫。調查以居住在台灣並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人為訪問對象。概念上,該資料庫的受訪者來自於隨機抽樣程序,但不可否認,是否願意參與網路調查則仍有自願性。這種以電話調查搜集的受訪者資料庫,雖然各項特徵仍和母體有差距,但整體偏誤仍較全然的自願樣本來得小很多,可被視為是「類機率樣本」,見俞振華,〈網路民意調查的理論與實務〉,陳陸輝主編《民意調查新論》(台北:五南,2013年),頁89-110。此次調查正式訪問自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至11月27日(星期三),針對受訪者資料庫之所有受訪者寄送網路問卷,共計27,204筆,完整填答者有1,200份,另有647份為受訪者中途棄答或是配額以滿,此部分不計入完整填答比例,完整填答比例為4.41%。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