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區域

近期美國官員訪問北京與2023布林肯中國行
瀏覽數
1206
2022.12.16
作者
陳亮智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陳亮智 副研究員

關鍵字:美中關係、大國競爭、分歧管控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12月12至13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康達(Daniel Kritenbrink)與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中國事務高級主任(Senior Director for China,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等一行美國國安與外交高層官員訪問北京,並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舉行會談。據了解,他們訪問北京的目的是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明(2023)年訪問中國預作準備,而布林肯將會是拜登政府上任後訪問中國的最高層級官員。雖然此次美中官員的會面對雙方關係的改善十分有限,但是在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14日的高峰會之後,肩負安排國務卿布林肯明年訪中行程的任務,此次美中兩國國安與外交高層官員的會晤可謂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1]

康達與羅森伯格訪中是落實拜習會結論的開始


此次國務院與白宮高層級外交與國安官員的出訪北京,基本上是今年11月14日拜習會之結論付諸實行的開始。從時間的序列來看,拜習兩人於11月14日的會晤中便做出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的規劃。稍後在11月17日,布林肯於泰國曼谷表示,他將透過訪問北京的方式強化美中雙方的溝通管道,並為拜習兩位領袖於峰會中所碰觸的議題尋求進一步的落實,因此華盛頓與北京將在未來的幾週討論具體的訪問時間與議程。[2]據此,則我們必須回顧拜習會的結論是什麼?以及美中繼續接觸、對話的意義為何?

拜習會的結論


拜習於今年在印尼峇里島的G20高峰會前首度實體會面晤談,過程可謂氣氛融洽,結果則是雙方都能接受,也都有得分,可說是一次雙贏的會談。但是仔細探究美中兩方的歧見部分,包括台灣問題、中國對區域秩序的破壞,以及雙方的戰略競爭等,事實上他們仍是各說各話,都沒向對方讓步,自然也沒有共識。如果兩國領袖無法在前述的議題上進一步縮短彼此的差異,那麼現在康達及羅森伯格與謝鋒的會談,及未來布林肯與王毅或楊潔箎的會談,恐怕也都只是不斷地重複「各自表述」。這些屬於「競爭的」(competitive),甚至是「衝突的」(conflictual)議題,根深蒂固地關係到各自的國家安全與戰略利益。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在兩國各個層級的國安、外交與軍事對話中,其出現妥協的機率極低。

然而,在兩國處於高度戰略競爭的當下,拜習會的部分結論仍有屬於「合作的」(cooperative)的面向,這些議題包括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宏觀經濟穩定、公共衛生安全、農業與全球糧食安全及人文交流等。雖然美中雙方在這些議題上的進展仍是一個未知數,而且普遍不被看好,但它們可能是推進美中關係的機會之窗。而所謂大國之間負責任的競爭,其實是不應該因為競爭與衝突而阻礙或放棄合作。因此,美中在各個層級加強相關領域合作的溝通對話仍有必要,拜習會如此,康達及羅森伯格與布林肯的訪中也是如此。[3]

美中繼續接觸、對話的意義


事實上,華盛頓與北京都明瞭彼此的戰略競爭與不可妥協之處,但顯然目前雙方並沒有徹底打破關係,而是仍然保持著接觸與對話。儘管這些會晤可能只是流於各自表述的一種形式,但是從某種角度而言,坦誠溝通或許還有增進彼此瞭解的機會,而這也顯示雙方願意嘗試管控風險,避免真正地走向軍事衝突的危機。另一方面,美中的繼續接觸與對話也是它們在競爭與衝突中尋求穩定雙邊關係的方法,因為撇去此方法,則雙方將落入真正的冷戰,誤解對方與情勢誤判的機率也隨之升高。因此,不論是此次康達及羅森伯格的訪問北京,抑或是明年布林肯的中國行,它們都是兩國在激烈競爭與衝突中繼續保持接觸、對話的實踐。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