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列主義與中華文化如油與水一樣不能混合
瀏覽數
5710
2023.07.12
作者
沈明室
國家安全研究所 沈明室 研究員兼所長

關鍵字:馬列主義、意識形態、中華文化、中共理論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一、中國以馬列主義為魂,以中華文化為根的原因


近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建黨紀念會議上提出:「絕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絕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數典忘祖最終會犯失去魂脈和根脈的『顛覆性錯誤』」。習的談話顯示出他堅持馬列主義的根本意識形態,但又強調以中華文化為根,首次將中華文化與馬列主義,共同列為維持中國政權的關鍵要素。習近平上台後,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口號,證明習近平希望以民族主義帶動中國繁榮與興盛。在受到美國貿易與科技制裁後,中國經濟發展下滑,且因對外擴張,形成國際孤立狀態,習近平因此自認中國已經進入「百年未有之變局」。

如今為了挽救黨的形象與執政,習近平希望以馬列主義為中國執政的魂魄,在精神與運作凸顯馬列主義,這種馬列主義是已經中國化馬列主義,也就是習近平有關中共重大政策的各項指導方針,也可以將其說成馬列主義。另外,習近平從強調文化自信開始,至今要求以中華文化為根,主要目的在重回過去君臣倫理,以儒家精神統治與掌控人民。中國近期社會發生各種動亂,都是因為價值觀混淆及倫理喪失所致。在馬列主義與共產黨意識形態已經無法成為人民精神依賴下,只好回頭尋求與中國人最有關係的中華文化,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統治根本。中國提出所謂「中國式現代化」,其實就是在標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文化優勢,企圖排出西方思想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二、中國理論與意識型態的變化


中共自稱是社會主義政黨,中國是社會主義的政權,毛澤東時期以超越蘇聯,建立「共產主義天堂」為目標,高舉「三面紅旗」,動員全國人民投入各項建設與生產。事實證明這種民粹運動式的做法,只會帶來人禍與災難。改革開放後,中國致力引進外國資金發展經濟,帶動經濟與人民收入的提升。但是如何維繫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正當性,確保共產黨永續執政,一直是中共的難題。例如,在「三面紅旗」與文革中高舉的「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後毛澤東思想無法成為指導方針與理論依據,因而出現「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

趙紫陽時代嘗試性的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強調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發展經濟,等到國家經濟發展至高級階段後,就具備進入共產主義的條件。這種寄託於無法確定未來的合法性說法,隨著趙紫陽下台無法獲得檢證。鄧小平則提出「姓社姓資不爭辯」,藉自己權威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但在經濟上的市場經濟與政治上社會主義仍然格格不入,甚至成為黨官擁有絕對權力後貪腐與區域貧富不均的根源。爾後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甚至到習近平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標舉旗幟與口號雖然不同,都是在想辦法解決如何維持經濟發展與共產黨永續執政的合法性問題。

三、中華傳統取代馬列主義的嘗試


中國有一句順口溜提及:「提到共產主義就冷笑,提到馬列主義就譏笑,提到社會主義就失笑,提到為共產主義奮鬥就哈哈大笑。」暗諷過去強調的共產主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成為國家貧窮的根源。尤其在前蘇聯垮台後,馬列主義已經成為歷史灰燼,除北韓成為家族統治的社會主義政權外,至今標舉自己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古巴等國,早已實施市場經濟政策。在馬列主義成為人民笑柄後,在80年代中國曾經試圖恢復中華傳統,來取代馬列主義。主要鑑於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破壞,以及需要一套價值來取代馬列主義,以傳統文化價值做為維持中國社會運作基礎,以揚棄馬列主義「以階級鬥爭為綱」,造成家庭倫常的崩壞。

問題在於,中國過去自稱社會主義政權,強調無產階級專政,雖然改為人民民主專政,但真正意涵仍為共產黨的一黨專政。中華文化或可成為中國民間與家庭信仰與文化的基礎,但是在政治上,共產黨永續執政基礎來自於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制度,中華文化無法為共產黨執政提供很好的解決途徑,加上中國對於政治安全的焦慮感,至今仍以馬列主義為主要政治運作依據。但是中國所強調的馬列主義並非源自於原始及樸素的馬克思主義,而是經過列寧、史大林及毛澤東等人實踐過後的馬列主義,早已遠離人本主義,著重政權穩定與個人權威的樹立。

中國試圖彌補和代替早已解釋不通的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斷強調馬列主義中國化,還是無法成為人民的永久價值。中國從毛澤東之後強調馬列主義的中國化,早期在排除國際共黨對中國革命的干預,後期就是強調中國領導人對政策主導性,將歷代領導人的理論轉換成為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換言之,這些領導人的理論,就是馬列主義在中國實踐的成果,也符合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精神。

四、習近平以馬列主義為魂,中華文化為根做法能成功嗎?


從習近平相關談話可以看出,提倡馬列主義其實是在強化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尤其是在中共國內情勢紊亂,經濟崩壞,共產黨執政受到質疑之際,習近平必須先從理論上去合理化共產黨的執政。中國自詡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許多經濟政策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異。習近平一方面想以「國進民退」的方式,調整經濟政策,將市場經濟拉回國營與計畫經濟,降低市場經濟的成分;另一方面,想以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方式,將中國現有理論及意識型態昇華成為馬列主義的延續與發展,以強化中國社會主義政權的政治正當性。

但是因為國際經濟發展的本質與方向,早已經脫離工業革命或上一個世紀的發展型態,網路及人工智慧所發展出的消費與服務,早已成為創造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不論是科技或經營型態的發展,都要以資訊科技為基礎創新,才能發展出快速變化與更新的經營模式。一味強求與馬列主義的結合,或者將現代高科技發展方向,硬要套上馬列主義的內涵,其結果將可能適得其反。

另外,就中華文化而言,中國至少有四個年齡世代(五年為一個世代)經歷過文革的「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改革開放後,雖然已經看到過去傳統建築的恢復,以及傳統儀式的進行,都是在中國共產黨利益取向下的選擇,而非尊重與提倡中華文化的作為。因此,傳統文化與價值對共產黨僅有工具性作用,而非與共產意識形態融合。

用宣揚文化傳統來培養愛國主義,對政府來說要保險得多。如今中國共產黨企圖從傳統文化挑出對自己有利的內涵,尤其是等級制度以及對命令和秩序的遵守,實質已經違反了共產主義階級鬥爭論。本來要打破階級,為了統治又重新塑造等級制度,以利統治。宗教也是如此,宗教也是文化主要內涵之一,但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允許宗教存在,但又不允許宗教牴觸共產主義,只好強壓及控制宗教。此種宗教文化已經是政治或意識形態掌控,並非廣泛流通的文化。習近平表面上扮演中華文化復興者的角色,實質上仍在強化共產黨的統治能力。油和水是無法融合的,如果硬要裝在瓶子裡,仍然涇渭分明。既汙染了水,也稀釋了油的功能。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