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嚇阻」:美國示警俄烏衝突將起
瀏覽數
484
2022.02.17
作者
李俊毅
國家安全研究所 李俊毅 副研究員

「偵查嚇阻」:美國示警俄烏衝突將起
國家安全研究所 李俊毅副研究員
關鍵字: 俄羅斯、烏克蘭、偵查嚇阻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2月11日,外媒報導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五角大廈示警北約各成員國,稱俄羅斯最快可能於2月16日侵略烏克蘭。據稱美方掌握詳細情資,包含個別俄軍單位進攻烏克蘭的路線及其在衝突中扮演的角色;美國亦考慮藉由公布俄國的計畫以破壞其行動。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11日的記者會上,指衝突爆發的風險已足夠高且立即,美國公民應盡速撤離,但強調這不意味俄國總統普欽(Vladimir Putin)已做出開戰的決定。其後,蘇利文與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在受訪時皆不願證實俄軍將於2月16日行動的報導。[1]

由當前的資訊尚無法論斷美國稱俄烏衝突將起的可信度,惟此舉可能是美國「偵查嚇阻」(deterrence by detection)的展現。此一概念由美國智庫提出,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伯格(David Berger)是主要倡議者之一,他亦主張美軍應將之應用在當前俄烏的緊張態勢。媒體評論亦指出,美國政府自2021年12月以來數度揭露俄國可能的行動,相關部門雖未使用「偵查嚇阻」的概念,但卻是相近的實踐。[2]

美軍重視「態勢感知」能力以塑造資訊環境


美軍在2001年以降的反恐戰爭以及2014年俄國兼併克里米亞的啟示之一,是掌握與塑造資訊環境的重要性。隨著資通訊科技的發達與各式新媒體的興起,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可藉此發展對其有利的敘事,從而獲取特定人口的支持或/與影響對手。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中,俄國以假訊息轉移外界對其軍事行動的焦點,並以媒體戰詆毀烏國政府的正當性、強調烏國境內俄裔人口面臨的危險,以及營造俄、烏民眾支持克里米亞加入俄國的輿論。部分受此影響,美國日益強調取得資訊優勢的重要性,以增進「態勢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作為決策的基礎。「偵查嚇阻」的提出,和此趨勢若合符節。

「偵查嚇阻」原本是美國智庫因應中國與俄羅斯發動「灰色地帶衝突」(grey zone conflicts)而發展的概念,其核心意涵是掌握並揭露對手的一舉一動,從而使對手不致輕舉妄動;易言之,這是一個「公開指責」(name and shame)的策略。提倡此一作戰概念的智庫報告則強調情監偵(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ISR)網絡的部署,特別是無人機的作用。[3] 美軍在烏克蘭危機中是否大量使用無人機,尚未可知。惟美國政府若干戳破(call out)俄國行動的作為,可說是「偵查嚇阻」的實踐。

美國以情報公開嚇阻俄國


美國於2022年1月起數度示警,稱俄國擬藉由「嫁禍」(false flag)行動,亦即炮製烏克蘭率先攻擊俄軍或烏國境內親俄叛軍的證據(如影片),為侵烏行動提供正當性。[4] 美國作出指控後,一旦此類情事出現,則無論其是否出自俄國的計畫,都很可能讓外界相信這些行動是俄國蓄意所為,從而破壞後者藉此升高衝突的正當性。相似地,媒體於2月7日報導美國官員洩露據稱是遭攔截的俄國內部對話,指俄國情報與軍事官員對於大規模入侵烏克蘭的成功率懷有疑慮,並抱怨其計畫遭西方國家公開揭露。[5] 美國此舉以及前述俄國最快將於2月16日發動攻擊的警告,旨在凸顯俄國的行動皆在美國的掌控中,從而有打擊俄方士氣,使俄國不致輕舉妄動的效果。相對的,這些舉措多少亦有鼓舞烏克蘭、其他北約成員國與美軍的作用。就此而言,「偵查嚇阻」旨在營造一個看似掌握對手全盤行動的資訊環境,使對手因權衡其行動已失先機且可能徒勞無功,而作出放棄的決定。

「偵查嚇阻」應是嚇阻的一環而非全部


儘管如此,「偵查嚇阻」仍有若干限制,就當前美國對局勢的應處來看,其不足之處有二。[6] 首先,僅掌握並公開對手的動態,未必足以迫使對手放棄行動。若對手評估己方行動仍有相當大的成功機率,或需付出的代價是可承受的,則恐難因為計畫遭揭露而中止。有論者認為,美國迄今拒絕派兵協防烏克蘭,僅協同其他北約盟國警告將對俄國採取經濟制裁,並增兵至部分北約東側成員國,但這些並不足以嚇阻俄國。設若普欽的確有對烏克蘭發動武裝衝突的準備,主動權仍在普欽一方。[7]

其次,「偵查嚇阻」涉及情報的蒐集與公開,對手不無反制之機。面對嚇阻方揭露的情資,被嚇阻的一方可全盤否認,亦可藉此操作嚇阻方「無中生有」甚或蓄意製造衝突。嚇阻方若公開(部分)證據以昭公信,則對手可能藉此偵知情報洩露的緣由,亦可採取否認的立場並試圖轉移焦點;若嚇阻方不提供證據,則被嚇阻者、其他國家與媒體亦將質疑其可信度,形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局面。俄國對於美國幾次的指控,不僅一概否認且指責美國「歇斯底里」;美國官員在記者會上拒絕媒體出示證據的要求,不僅常被媒體註記,亦成為俄國操作美國政府不受民眾信任的題材。[8] 烏克蘭危機仍在發展中,美國政府的情資是否可信的問題,只能留待日後驗證。惟當前的情勢適足顯示「偵查嚇阻」在情資處理上的困難。

良好的情監偵能力可識別與監測對手的侵略性作為,是精準的決策之所需。就此而言,「偵查嚇阻」有其重要性。惟僅憑情資的蒐集與揭露,恐不足以實現嚇阻的目標,「偵查嚇阻」因此應作為整體嚇阻策略的一部分而非替代選項。美國與北約欲成功嚇阻俄國侵略烏克蘭,最終仍需由決策者作出決斷,展現其遏止對手的能力與意志。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