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期
壹、新聞重點
美國國防部海軍部水面作戰處長巴士歐(Ron Boxall)於2019年5月29日表示,美國海軍將在2021年前於伯克級驅逐艦「普瑞布爾號」(USS Preble)裝設名為AN/SEQ-3的「整合光學眩目與監視高能雷射系統」(High Energy Lase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dazzler and Surveillance, HELIOS),以之取代現有滾體飛彈/公羊飛彈(Rolling Airframe Missile/RAM)。由於此艘軍艦隸屬美軍印太司令部,且經常巡弋台海與南海,[1]美國將雷射武器裝載於此,除顯示艦載雷射武器技術已具備實戰能力,也凸顯美中在雷射武器技術的競爭態勢。
貳、安全意涵
一、美國雷射武器研發雖具優勢但實戰能力仍有限
雷射武器異於傳統武器之處,在於它可同時執行搜索、標定、追蹤、摧毀等功能,大大壓縮敵軍反應時間,可有效提升精準打擊能力。此類高能雷射(High Energy Laser, HEL)使用1次約30美元,相較於公羊飛彈每枚價值100萬美元、愛國者3型330萬美元、標準3型飛彈1,000-1,500萬美元低廉許多,卻可創造相同的效用,[2]只要供電無虞也無酬載數量限制,已被美國視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不過其使用作戰領域無法及於水下,僅能在地面、水面、空中與太空,且作戰效能可能受到天候、大氣條件及距離影響。目前除了陸軍在2018年7月成立未來司令部(Army Futures Command),其防空飛彈小組正研究雷射在防空系統的未來作用;美國海軍宣布將在2021年於伯克級驅逐艦裝置「整合光學眩目與監視高能雷射系統」,功率約60千瓦(KW),用於反制反艦飛彈;空軍研究實驗室(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也在2019年4月成功測試「自我防禦高能雷射發射器」(Self-Protect High Energy Laser Demonstrator, SHiELD)攔截多枚飛彈。這些發展顯示多個雷射武器技術趨近於成熟,將進入實戰部署。
二、中國雷射武器以致盲及軟殺功能為主
中國在2005年運用設置於新疆的陸基雷射裝置,讓600公里低地球軌道衛星短暫失能;[3]美國國防部國防情報局發布的2018年《太空安全的挑戰》(Challenges to Security in Space)報告預估,中國陸基反衛星武器恐在2020年完成部署。另外,中國已完成研發多款可攜式雷射武器,例如PY132A、WJG-202或BBQ-905等戰術型雷射眩目槍;99式坦克所搭載「雷射主動對抗系統」,含雷射預警系統、致盲雷射發射器,屬干擾作用;中國工程物理學院所屬企業與中國科學院也研發「低空衛士」雷射攔截系統,可在12平方公里間、5秒內快速鎖定、追蹤與擊落低慢速小型無人載具;[4]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在2018年珠海航展展示研發中的LW-30雷射卡車,具3萬瓦功率、可摧毀2.5公里遠之電子設備、無人機、飛行器等目標;總觀其能力,主要是針對目標進行致盲、破壞光電效能的「軟殺」,以打擊行進緩慢的無人載具或固定系統為主,但多數能力未經官方證實。
參、趨勢研判
一、美國雷射武器計畫與預算需求正逐漸增加
近年中國積極研發雷射武器,例如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學院等均有專案研究,並藉由「中國製造2025」與「軍民融合」等手段,快速拉近與美國的研發落差。對此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曾在1990年代發展「中紅外線先進化學雷射」(Mid-Infrared Advanced Chemical Laser, MIRACL)測試干擾衛星的能力;陸海空軍研發單位近期亦投入固定研發預算,其中陸軍在2018財政年度計4個項目,研發預算達1.3億美元;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2018年公布《科學與技術2030》(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30)計畫影片,透露將雷射武器列為第6代戰機配備,希望在2030年取得實戰效能,未來應會持續投資雷射武器研究及實戰部署。
二、中國將持續運用雷射武器干擾外國軍隊活動
美國與中國均為1995年《關於雷射致盲武器議定書》(Protocol on Blinding Laser Weapons)簽署國,禁止使用會導致士兵永久失明的武器。但各國目前現有武器多屬造成暫時性致盲、摧毀軍用機艦等功能,因此不受此國際法規範。中國已開始透過解放軍或民兵使用雷射武器,例如2018年美軍C-130軍機於吉布地執行任務時,遭駐紮當地的中國軍隊以雷射照射造成飛行員眼睛受傷;美軍印太司令部2018年6月指出,其飛行員於東海執行任務已遭中國雷射干擾超過20次。2019年5月29日,1架澳洲海軍直升機於南海執行任務時,也遭中國漁船(疑為海上民兵)以雷射鎖定干擾駕駛。[5]未來雷射武器恐將擴散至非國家行為者,各國政府須嚴防恐怖分子取得類似可攜式致盲性雷射步槍,可能隨時隨地干擾各國軍隊執行任務。目前,中國研發雷射武器能力雖仍有侷限,無法克服為維持龐大電流功率所導致的龐大發電設施,其機動性亦差,且易受到雪、雨、雷、霧等天氣因素影響其精度。未來若能提升功率效能,朝向小型化、機動化發展,爭取制空、制電磁權的能力仍不容小覷。
附表、美中雷射武器發展現況
|
美國
|
中國
|
手持
|
-
|
ZKZM-500雷射步槍、ZM-87、WJG-2002、PY131A、PY132A眩目槍、BBQ-905干擾槍
|
陸基
|
● 高能雷射戰術車載發射器(High Energy Laser Tactical Vehicle Demonstrator, HEL TVD)
● 多任務高能雷射(Multi-Mission High Energy Laser, MMHEL)
● 機動實驗高能雷射(Mobile Experimental High Energy Laser, MEHEL)
● 高能雷射機動實驗卡車(High Energy Laser Mobile Test Truck, HELMTT)
● 陸軍直升機實驗雷射裝置(Testing Lasers on Army Helicopters)
|
● 低空衛士系統 JD-3主動對抗系統
● 沉默獵手防空系統
● 反衛星雷射武器
|
海基
|
整合光學眩目與監視高能雷射系統
|
畢昇號實驗艦疑設置雷射砲測試
|
空基
|
自我防禦高能雷射發射器
|
致盲用途雷射裝置
|
太空
|
中紅外線先進化學雷射
|
神光系統
|
資料來源:林柏州整理自Andrew Feickert, “U.S. Army Weapons-Related Directed Energy (DE) Programs: Background and Potential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bruary 12, 2018, https://tinyurl.com/y4k7wg3n, pp. 8-14及其他公開資料。中國雷射武器能量多數仍不確定。
[1] 88th Air Base Wing Public Affairs, “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completes successful shoot down of air-launched missiles,” U.S. Air Force, May 3, 2019, https://tinyurl.com/y3xgbkym
[2] Andrew Feickert, “U.S. Army Weapons-Related Directed Energy (DE) Programs: Background and Potential Issues for Congres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February 12, 2018, https://fas.org/sgp/crs/weapons/R45098.pdf
[3] Richard Fisher, “China’s Progress with Directed Energy Weapons,”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February 23, 2017, https://tinyurl.com/y47xa3tk
[4] 〈「低空衛士」出手又快又準 有效護衛空域12平方公里〉,《人民網》,2014年11月2日,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1102/c172467-25958884.html。
[5] Ryan Browne, “Chinese lasers injure US military pilots in Africa, Pentagon says,” CNN, May 4, 2018, https://tinyurl.com/y6b47d2u; Eric Tegler, “Laser Dazzling of U.S. Military Pilots Spreads to Pacific,”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June 19, 2018, https://tinyurl.com/yyfkv4ld; Andrew Greene, “Australian military aircraft targeted with lasers during South China Sea flights,” ABC News, May 29, 2019, https://tinyurl.com/y2jqos7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