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

為何中國核測試傳聞值得擔心
瀏覽數
1257
2020.04.22
作者
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 謝沛學 副研究員


為何中國核測試傳聞值得擔心
決策推演中心 謝沛學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低當量、戰術核武、嚇阻


美國國務院415日發布的「軍備控制條約遵守情況報告」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2020 Adherence to and Compliance with Arms Control,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Agreements and Commitments)中指出,諸多間接跡象顯示中國可能違反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CTBT)的規範,在新疆羅布泊秘密進行「低當量」(low-yield)核武測試,例如試驗場周邊的大規模地面挖掘、使用爆炸物密閉室,以及干擾監控數據傳輸等。儘管目前沒有直接證據,中國政府亦透過外交部駁斥。但鑑於近年來區域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有必要從「最壞情境的想定」,也就是中國打破過去不部署戰術核武的政策,開始製造並部署低當量戰術核武,探討其對東亞戰略秩序的可能衝擊。

低當量核武產生的嚇阻困境將加深美中對抗
雖然缺乏標準定義,一般咸信「低當量戰術核武」爆炸後產生能量小於1萬噸TNT,主要用來打擊戰場上敵方的部隊與軍事設施,而非深入敵境摧毀重要城市。由於殺傷範圍相對較小,且非針對敵境的戰略打擊,「低當量戰術核武」可能造成目標國在反應上的兩難局面。倘若以傳統的高當量戰略核武反擊,極可能升級為相互摧毀的核戰; 如果選擇不反擊,則無法嚇阻此種威脅,挑釁者則更有動機持續進逼。美國國防部2018年《核態勢評估報告》(2018 Nuclear Posture Report)即點明,俄羅斯近來試圖透過大力發展戰術核武,縮小美國在傳統軍力上的優勢。並不惜採取「以戰逼和」(escalation to de-escalation)的手段,降低第一擊戰術核武門檻,以取得先發制人的優勢。因此,今年2月美國國防部進行了一場兵推,探討俄羅斯使用低當量核武攻擊歐洲的想定,並於俄亥俄級(Ohio-class)核潛艦「田納西號」(USS Tennessee, BB-43)部署新開發的低當量三叉戟W76-2戰術核武,藉此抵銷俄羅斯透過低當量核武所創造的嚇阻困境。
解放軍自上個世紀90年代便掌握核武小型化的技術,且未跟隨美國冷戰後除役大多數戰術核武的政策,中國擁有發展低當量戰術核武的能力是合理的推斷。儘管中國官方立場宣稱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亦不正式部署戰術核武。但當美國開始部署低當量戰術核武,若解放軍沒有跟進,就輪到中國面臨嚇阻的困境。如果說美國是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策略與建軍方向(如藍水海軍突破島鏈)之針對目標,難以想像中國會容許美軍同時在戰略及戰術核武擁有優勢,發展並部署低當量戰術核武將是北京的最佳解。
當美、中皆擁有低當量戰術核武,最理想的結局是雙方保持理性,僅將低當量核武視為避免陷入被對手要脅勒索的嚇阻工具,即便發生衝突,尚仍控制在傳統武器的門檻。最糟的結局即如許多評論者所言,任何的核衝突終將升級為全面核戰。次佳的情況則是,美、中對於戰略與戰術核武的區分有清楚的認知,並有採取符合比例原則的手段還擊之默契,針對敵部隊與軍事設施的戰術核打擊,尚不足以引發全面核戰。即便如此,東亞仍必須為「有限度核衝突」做準備。

增加解放軍A2/AD能力的威脅
解放軍近年來加大力道發展核武投射能力,自2010年以來,已經先後部署包括東風-17、東風-26、巨浪-2、巨浪-3彈道飛彈,以及09-IV型核潛艦在內10種海、陸載台。相形之下,美軍僅增加了能投射B-61核彈的F-35A。近期配備有W76-2低當量戰術核彈的俄亥俄級核潛艦,最新的一艘也早在1997年便服役。此外,解放軍亦擁有大量的中、短程彈導飛彈,如東風-15。其中多數皆具有核武或常規彈頭兼備的酬載能力。若再加上近年來「極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s)技術大幅提升,不僅終端速度遠高於過去的彈道飛彈,同時還改善了因高速所產生的高熱狀態,導致彈頭內電子系統失常,難以進行精準打擊的問題。研發與部署低當量戰術核武,對解放軍而言更具吸引力與可行性。以酬載低當量核武的高速反艦彈道飛彈,如東風-17、東風-21D與東風-26,對美軍的航艦戰鬥群施以精準打擊,將大幅提升解放軍A2/AD的能力,增加美國介入印太地區爭端的困難。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