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情勢

美國最強核動力攻擊潛艦到底撞到什麼?
瀏覽數
647

美國最強核動力攻擊潛艦到底撞到什麼?
國防戰略與資源所 江炘杓政策分析員
關鍵字:康乃狄克艦、海底地形圖、海事案件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據美國海軍研究協會新聞(USNI News)報導,太平洋艦隊發言人柯林頓上校(Capt. Bill Clinton107日證實,海狼級(Sea Wolf 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康乃狄克艦(USS Connecticut, SSN 22102日在南海與「不明物體」發生水下碰撞事件,造成11名官兵受傷。該艦於2021527日離開華盛頓州的基薩普―布雷摩頓(Kitsap-Bremerton)海軍基地,穿越太平洋;731日駛抵日本橫須賀,美第七艦隊(U.S. Seventh Fleet)指揮官湯瑪斯(Karl Thomas)中將曾於81日登艦視導;該艦旋於22日駛琉球海域參與美、英、日、荷海軍聯合演習;並於26日駛返橫須賀進行戰備整備;96日出港,經琉球、臺灣東部海域、巴士海峽進入南海執行水下巡弋任務。
200518日,一艘洛杉磯級(Los Angelos 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舊金山艦(USS San Francisco, SSN 711――於夏威夷附近海域潛航,高速撞上水下高山(underwater mountain),肇生一名士兵死亡、[1]25人輕重傷的重大海事。該艦雖已於2008年修復,但無法繼續執行高強度的水下戰備巡弋任務,只好於2016年轉為訓練艦。從美軍宣稱康乃狄克艦並不影響核反應器安全和穩定的航行作業以及人員受傷情況判斷,該艦仍在可控範圍。103日清晨在一艘驅逐艦的伴護下,自西沙海域經蘇祿海向菲律賓海航行,於108日駛抵關島。目前由常駐關島的潛艦修理艦蘭德艦(USS Emory S. Land, AS 39)進行進階損害管制(advanced damage control)處理,並實施初步維修。
由於美軍對事故資訊諱莫如深,保密到家,難免引起各方揣測,可能的臆測包括碰撞他國潛艦或商船;鑽油平台錨鍊;沉船(貨櫃或人工魚場);無人潛航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UUV);大型水中生物;海底山脈(submarine range)、海底隆起(rise)或海中突起的岩礁(rocky reef)等等不一而足。有些甚至誤將康乃狄克艦在20113月突穿北極冰帽造成帆罩(sail)受損的相片(攝於橫須賀美軍潛艦基地)當作本次碰撞事件的評論依據,足見各方對這艘全世界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艦發生事故感到好奇。在該艦抵達關島海軍基地阿普拉港(Apra Harbor)前,美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U.S. 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 NAVSEA)、太平洋海軍艦隊司令部(U.S. Pacific Fleet, USPACFLT)以及第七艦隊指揮部三個評估和調查小組已經分別抵達關島,可見該艦肇生碰撞事故同樣引起美軍高層重視,而這些層層的調查行動則間接證實康乃狄克艦受傷不輕。研判在完成海事案件調查與損害評估,並決定修護政策後,該艦將駛回布雷摩頓港,進普吉特灣海軍造船廠(Puget Sound Naval Shipyard)進行深度維修。本文針對所有可能的碰撞猜測逐一分析,進而推判出最可能的肇因

碰撞他國潛艦或商船的可能性

為保持水下的隱密性,潛艦的主動式聲納非必要通常不會拍發,只靠被動聲納和聽音陣列掌握周遭的水下動靜。康乃狄克艦巡弋南海屬機密任務,尤其不會輕易暴露自身的動態。但即便是兩艘潛艦都保持靜音狀態,康乃狄克艦舷側的AN/BQG-5低頻被動寬孔徑陣列聲納(wide aperture array, WAA)和艦艏球型主被動聲納陣列組成的AN/BQQ-5D整合式聲納系統仍可透過接收音源的時間差,掌握水面或水下目標的動態,對於可能發生碰撞的目標不可能不採措施避碰。甚且一旦知道對方存在,會設法隱蔽自己,迴避對方追蹤,於是得以避免出現碰撞危機。復因潛艦蓄意衝撞會造成嚴重的致命後果,現階段美中雙方機艦遭遇都顯得相當克制,不至於出現上述衝撞的臆測。若是碰撞商船,絕對不會只是康乃狄克艦受損,然而並沒有商船遭潛艦碰撞的任何訊息。因此,碰撞潛艦或商船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

碰撞鑽油平台錨鍊的可能性

西沙海域的鑽油平台分屬中、越兩國(有些是越南委託其他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開採),由於鑽油平台體積龐大,對航行安全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美國海、空軍對南海地區的偵察活動一向非常密切,不可能沒有掌握,美國海軍艦船的電子海圖也一定會標示所有鑽油平台的位置。康乃狄克艦的任務在於從水下打擊水面作戰支隊,前往南海部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熟悉南海的水下環境,於執行水下巡弋任務時,並沒有對鑽油平台或其他人工設施採取無謂接近行動的必要性。更何況海狼級潛艦的艦艏有一具AN/BQS-24高頻近距離主動聲納,主要用於冰下環境以及偵測水雷。該艦若有非要接近海中人工設施不可的理由,基於航行安全需要,沒有不開啟近距離主動聲納搜索定位之理。因此,基本可以判斷該艦碰撞鑽油平台錨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碰撞沈船(貨櫃或人工魚場)的可能性

按照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規定,沉船和人工魚場等人工固定設施應透過《航船布告》(Notice to Mariner)通報各該國公務和民用船舶公司以及漁業組織,有關部門並應通報IMO,海圖也會據以標示沉船和人工魚場的位置和深度,艦船於制定航行計畫時即可參考安全深度或避開。古沈船和沉底貨櫃雖不在海圖顯示,但因古船都是木質船體,而沉底貨櫃甚至不及潛艦的高度,尚不至於對水中航行的潛艦構成威脅。海圖標示的沉船和人工魚場皆為鋼製材質,由於固著於海床,潛艦撞擊就跟碰撞堅硬的岩礁一樣,會造成不小的傷害,但康乃狄克艦在正常情況下並沒有貼近海床航行的必要性。另有認為是撞到海中懸浮的貨櫃,該艦曾於2011年突破北極厚重的冰帽上浮,雖造成帆罩外層鋼板輕微破損,卻驗證了其艦體的堅固性;潛艦撞擊懸浮的貨櫃會輕微受損,尚不至於造成人員撕裂傷。因此,碰撞沈船、貨櫃或人工魚場的可能性也可以排除。

碰撞無人潛航器的可能性

早期的無人潛航器體積偏小,主要用來偵察海底的地形和地貌。依靠自體聲納和偵測識別系統,透過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動靈活避障,在設定的海域自主航行偵察。近幾年的無人潛航器有朝向大型化和武器化發展的趨勢,也稱為「無人潛艦」,不過都還處於驗證階段,尚未正式服役。儘管無人潛航器推進俥葉的噪音很低,仍可被訓練有素的聲納手辨識出來,從而採取避碰措施。在雙方都具備避碰能力之下,發生碰撞的可能性相當低。即便是任一方出現失誤而撞上,由於無人潛航器的重量和速度都無法與藍鯨相比,更無法撼動9,000餘噸排水量的核潛艦,應不至於造成該艦的艦體(hull)和人員受到太大的傷害。因此,可以排除碰撞無人潛航器的可能性。

碰撞水中生物的可能性

水中生物要能夠對潛艦構成傷害,其巨大的體積條件恐怕非藍鯨莫屬。然而,藍鯨所以能夠毫無障礙地優游於大洋深海之中,在於牠們都具有敏銳的水中感知能力,聲納就是模仿鯨豚的偵測原理設計的產品。藍鯨的偵測能力遠比潛艦的聲納系統要高,相對的效果更好,在水中不會有擦碰海底山脈、岩礁之虞,也會儘可能迴避水中目標;潛艦則可透過聽音系統辨識鯨魚的方位而預採迴避航向。另潛艦碰撞藍鯨,往往造成鯨魚死亡,而潛艦僅受損輕微,並無人員傷亡紀錄。根據康乃狄克艦人員受傷的情況判斷,碰撞藍鯨的可能性亦可排除。

碰撞海底山脈、隆起或岩礁的可能性

美國海軍測量艦在1990年代已經大致將南海的海底地形、底質、深度、海水的鹽分和溫度等特性調查得非常仔細。進入21世紀以來,解放軍及海上民兵力量大幅提升,相當程度地制約美軍對南海海底的復查作業。南海的海底地形,包括海底山脈、隆起或岩礁,經過30年大小規模不等的地震或地殼擠壓,以及中國和越南抽砂、吹填造島而導致海底地形發生變化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除非出現人員違失,以海狼級潛艦性能優越的主被動聲納系統,不可能使其與活動或固定目標發生碰撞,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使用已經失真的海底地形圖。不精確的海圖將增加潛艦水下航行的風險,尤其是潛艦若試圖在海底山脈、隆起或岩礁之間掩蔽穿梭,更容易增加擦撞山壁和岩礁的機率。在排除前述各種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之後,並根據康乃狄克艦官兵撞傷、瘀血以及撕裂傷的傷勢判斷,該艦極可能是因為缺乏更新的南海海底地形圖而肇生撞擊海底山脈、隆起或礁岩(俗稱「撞山」)的海事事故。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網站指出,衛星在103日發現康乃狄克艦於西沙東南方海域上浮。該水域距離關島約1,900浬,若以18節速率航行,四天半可以抵達,然而用了六天多的時間才到關島,顯示該艦最快只能以12節的速率航行,以避免海水衝擊使受損的部位擴大;依此情況判斷,康乃狄克艦碰撞的部位應該是在艦身,而不是帆罩。
「行船走馬三分險」是包括海軍在內所有的行船人都無法迴避的風險,船舶航行期間,包括撞船、碰撞水中漂流物、撞碼頭、撞山、觸礁、擱淺等等,稍有不慎隨時都可能發生。其肇因可能是人為操作疏失(包括海圖老舊未更新),也可能是機械故障;後者可能難以避免,但前者不應任其發生。操作不失誤的前提是精實的船藝訓練和落實的航海作業。只有訓練到本能反應的程度,才可能降低行船走馬的風險;更新海圖情資則是確保航安的必要條件和根本。康乃狄克艦若在不熟悉的海域(uncharted high-sea)航行,卻又拘泥於隱密性而不主動拍發聲納定位,就可能會偏離航道而發生碰撞事故。所幸,該艦碰撞時的速度應該不會太高,才沒有造成更嚴重的人員傷亡。由於海狼級潛艦是美軍最強的水下打擊武力,美海軍在完成事故調查後,該艦艦長阿爾吉拉尼(Cameron Aljilani)中校免不了要為此海事案件所導致的損失以及因此而耽誤的前進部署任務,承擔主要的事故責任。

[1] Sam LaGrone, “UPDATED: Attack Submarine USS Connecticut Suffers Underwater Collision in South China Sea,” USNI News, October 7, 2021, https://news.usni.org/2021/10/07/breaking-attack-submarine-uss-connecticut-suffers-underwater-in-pacific.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