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情勢

反制中國機艦擾台的關鍵是鬥而不破
瀏覽數
725
2020.04.24
作者
蘇紫雲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蘇紫雲 研究員 兼所長

反制中國機艦擾台的關鍵是鬥而不破
國防產業所 蘇紫雲副研究員
關鍵字:中國航艦、灰帶嚇阻、灰帶衝突

中國航艦「遼寧」號於2020423日由南海穿越台灣南部巴士海峽持續向東航行,公開資料顯示其在我國防空識別區周邊水域,換算經緯度資料則距台灣本島僅約60浬左右,可說極為迫近。另中國公務船於2020418日在南海跟監騷擾馬來西亞船隻,美國國務院隨即呼籲中國停止挑釁、霸凌他國船隻。北京在全球疫情肆虐、衝擊經濟與政治穩定的情況下,仍執著展現兵力投射造成各國不安,實屬不智之舉。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軍本身也在波斯灣遭遇伊朗快艇的狼群戰術騷擾,以及在地中海遭遇俄國戰機的「危險攔截」(unsafe intercept)。類似事件都是藉由武力進行「灰帶衝突」(gray zone conflict)以達成政治目標的手段之一。

灰帶衝突定義與案例

在國際衝突史中所謂的「灰帶衝突」存在已久,以往「戰爭邊緣」(brinkmanship)政策,以及著重非軍事手段的「間接路線」(indirect approach)以及「間接戰略」(indirect strategy)都是接近的作法。由於反應時間的壓縮,因此危機可能快速升級造成「總統上刺刀」—親上火線的現象,例如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公開表示將下令摧毀伊朗包圍美國海軍艦艇。另一方面,灰帶衝突的手段包含經濟、資訊攻擊,以及「準軍事」(quasi-military)等手段,而準軍事行動更具脅迫性、時間壓力,且更為民眾關注,因此成為特定國家傳達政治意志或宣傳的工具,就如同克勞賽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所稱的「軍事為政治手段的延續」一般。
就「灰帶衝突」的定義來看,知名的學者型外交官坎南(George Kennan)在1948年提出「不造成戰爭卻能達成國家目標的一切手段」(employment of all the means at a nation’s command, short of war, to achieve its national objectives)被學界視為近代最早的類似概念。此外,美國2018年發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The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認為,中、俄近年採行的灰帶衝突手段將傳統的「戰爭與和平」的二分法打破。而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2019年的《藉灰帶競爭獲取利益》(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Gray Zone)則指出「灰帶衝突」行動的主要特徵為:(一)灰帶行動低於軍事反擊的正當門檻;(二)灰帶行動為「切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並非全面性或一步到位;(三)灰色行動以非軍事性手段為主,並維持低於戰爭門檻的準軍事(quasi-military)壓力;(四)灰色行動主要針對目標國的政治、族群、性別的歧異等內部弱點。
另外,灰色衝突的實務案例甚多,大致可分為(一)低強度武裝衝突:如印巴的小規模空戰;(二)敵意行動:以軍機、船艦的危險動作攔截他國機艦;(三)領空領海挑釁:以軍機船艦刻意進入防空識別區甚至領空領海;(四)海事挑釁:包括漁船等非公務船的海事糾紛等四大類型。

反制中國機艦擾台的戰術與藝術

綜觀台海目前的政治與地緣情勢,安全的地理性指標以「防空識別區」(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ADIZ)、「台海中線」(Davis line)為主。「台海中線」類似印巴邊界「控制線」(Line of Control, LOC),發揮軍事緩衝的作用。因此針對在緩衝區且為灰帶衝突的回應,首重政治目的判斷,以合乎比例原則的手段,使反制目標與手段相匹配,避免示弱或過激。同時,應參考各國實務作法及智庫研究,綜整核心原則,如劃出底線作為嚇阻依據;嚇阻必須清楚且執行;面對灰色衝突必須展現反制決心才能建立嚇阻的可信度;以及承受合理風險。若一味想避免衝突,只會鼓勵對手採取更多脅迫(coercion)行動。
筆者以為,類似灰帶衝突的本質是「群眾心理戰」(public psychological warfare),試圖影響對手國的內部政治與決策。準此,國防部公布中共遼寧艦的監偵影像,符合各國處理類似事件的案例,不僅可強化「公眾心理總體防衛」(general public psychological defense),且在不示弱的原則下避免衝突升高,保留有效的政策迴旋空間。展現處理危機的戰術與藝術,鬥而不破才能有效反制灰色衝突的威脅。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