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強權的太空戰爭手段
2021.06.28
瀏覽數
278
前言
相較於地表戰爭(terrestrial warfare),太空與太空戰爭大抵構成了一個較為獨特的領域,例如太空戰範圍涵蓋全球並可在數小時內對任何地點產生影響、許多國家所使用的商用與民用衛星影像及雷達衛星可同時嘉惠軍民部門。太空戰可被用來強化情緒並可能驅使國家走向地表衝突。無人自主系統(unmanned automated systems)及可能與之搭配的武器將無可避免地形塑太空戰的樣態。
不同於大眾看法,雖然太空中的每一個目標都具有戰略性且成本動輒數百萬美元,但太空並不是一個目標眾多(target-rich)的環境。要想查證敵方蓄意攻擊行動、驗證哪一個國家或實體(entity)應當承擔責任、判定太空攻擊對地表上的戰役與戰爭最終戰局之影響,在太空環境之中極其困難。尤有甚者,敵人在太空發動奇襲遠比在地表上容易許多。太空與地表兩者之間存有重大的差異,關於地表戰爭有許多具體例子可供參考,太空戰爭則過於抽象且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可做為建構參考架構。真實太空戰似乎更像是衛星控制者(satellite controllers)之間所進行的精密電玩遊戲。因此,即使是太空戰的參與者,也不見得都能意識到自身行動背後所代表的潛在意涵。
近期人們開始大量闡述太空部隊及太空戰的可能性。對若干強權言,建立太空戰力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國防仰賴太空系統,或是認為其潛在敵人對太空能力的依賴更甚於本身。然而,由於在這個嶄新軍事領域缺乏廣泛經驗,贏得太空戰爭的最佳準則、戰略與戰術究竟為何,這些往往難以讓人全盤理解。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美國有沒有打贏未來太空戰爭的原則依據?雖然未來強權衝突中的太空戰戰略與戰術尚未有任何國家驗證過,但是太空戰的確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學者艾瑞克森(Andrew Erickson)和戈德斯坦(Lyle Goldstein)在兩人合著的《中國航太力量》(Chinese Aerospace Power)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太空戰準則與德國在廿世紀採用的戰略準則相似。 中國具有和德國相同的戰略觀,皆認為美國基於科技優勢,將在任何長期衝突中佔上風。因此,中國與美國之間所爆發的任何大國衝突,都將會以太空閃擊戰(space blitzkrieg)的形式揭開序幕。中國會發動閃電般奇襲來攻擊美國的太空資產,抑或是純粹以威脅美國太空資產作為手段,來讓美國難以決策並自我嚇阻(self-deter)?在缺乏太空狀況覺知(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SSA)能力的情況下,倘若美國亦將制太空權的資產用來威脅中國的太空系統,是否會導致迫在眉睫的戰略僵局而一觸即發,甚至意外演變成全面性太空大戰?首先發起攻擊的一方大抵會在未來太空戰爭勝出嗎?這些情況聽起來是否類似於缺乏相互大規模毀滅(mutual mass destruction)嚇阻機制所可能導致的核子戰爭風險?中國發展太空戰理論與準則正因為從無到有,所以不受任何太空傳統所影響。過去半個世紀,美國並不認為有發展太空戰準則之必要。美國或許較其任何潛在對手擁有更好、更多的太空戰力,但是如果缺乏適當的準則、戰略與戰術,其有可能被任何更靈活的部隊所擊敗。或許敵人在這個領域屬於新手,但正因為如此反而彈性更大、創新計畫更多,尤其是策畫奇襲。若能將地表戰爭的傳統準則、戰略與戰術運用進一步拓展至太空環境,將能豐富現代的太空戰思維。
本文透過對太空戰戰略與理則的探索,從而對這個議題帶來一些啟發。提供決策者在太空中作戰的一套規則,以及有關太空戰爭衝突升級與終止的一些想法。儘管判定太空發生異常狀況之原因相當困難;可能來自蓄意攻擊、意外事件或自然因素,瞭解潛在敵人的攻擊選項有哪些,仍然相當有助於最佳反應之決斷。
全文連結: 壹、強權的太空戰爭手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