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

台海危機再臨?兩次台海危機比較
瀏覽數
21859
2022.08.05
作者
沈明室
國家安全研究所 沈明室 研究員兼所長

關鍵字:台海危機、飛彈演習、聯合兩棲登陸、聯合火力打擊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前言


中國受到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台的刺激,在短時間內策畫大型的實彈演習,因為六個演習區環繞台灣劃設,劃設範圍進入台灣領海,部分媒體形容這是「第四次台海危機」。在學術上,危機有其傳統定義,主要強調當正常運作產生斷裂,且事端擴大難以彌補時,當然可以稱為危機。但是在中國演習才剛剛開始,實際行動內容、範圍及影響還未確立前,就界定危機,恐言之過早。為避免對中國行動的擴大解讀與誤判,本文特別將1995年、1996年台海危機與此次軍事行動加以比較,以了解中國實質軍事意圖。

行動目的


1995年及1996年的軍事演習主要因為李登輝前總統接受美國國會邀請到康乃爾大學訪問,並發表演說,使中國鷹派將領張萬年等人要求下,江澤民同意對台舉行軍演。當時1995年兩次軍事演習在台灣北部海域,1996年則有四次演習,最受注目的是針對台灣南北海域的飛彈試射。在飛彈試射之後,則在福建東山島附近的舉行萬人聯合兩棲登陸演習。但因為「啞彈」事件發生後,演習效用遞減,遂無疾而終。但是中國仍將此次演習視為「反獨鬥爭」的重大勝利。 此次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的軍事行動,台灣也無任何挑釁語言,只不過正值中國北戴河會議,在美中外交事件敏感下,中國必須展現強硬態度,強化對台威懾。因為時機敏感及勝負後果難料,中國並沒有要發動戰爭的意圖。

行動方法


上次台海危機的演習主要是飛彈試射、聯合兩棲登陸及對海面火力實彈射擊。1995年7月及8月各一次,在台灣北部區域的演習;1996年3月則分別舉行飛彈試射及兩棲登陸演習。從這次演習區的劃分及中國公布訊息來說,可能聚焦在火箭軍飛彈射擊、海空聯合火力打擊、轟炸機遠程奔襲、潛艦、航母執行反介入作戰等。上一次演習具備明顯的威懾意涵,但是當時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台灣國軍提升戰備,強化外島駐軍作戰準備,還將防空飛彈改裝為地對地飛彈,針對危機完成周密的軍事部署,危機才逐漸化解。 這次演習除了軍事演習科目外,演習前有假訊息的傳播、網路與駭客攻擊,接著就是聯合火力打擊的演練。將演習區劃入台灣領海之內,且環繞台灣重要港口,及經過台灣的國際航線與主要機場起降航道,等於驗證對台灣的封鎖作戰。為了避免引起國際爭端,演習只有三天,雖然不至於造成台灣能源及天然氣輸送阻礙,但影響了國際航班的調整及海運航線的進出港,亦不排除中國以此次演習為範本,當作未來攻台的參考。

行動手段


上次台海危機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主導下,成立南京戰區,策畫所有軍事行動。主要動用二砲部隊、海軍、空軍及陸軍兩棲摩步師及陸戰隊等,而從媒體訊息看起來,演習範圍雖然經過《新華社》公布,動用演習部隊仍以東部戰區為主。此次的軍事行動策畫,因為美國裴洛西訪問行程不確定,而有倉促應急現象。中國雖在事前公布,浙江地區裝甲車機動、東風17射擊等影片,然皆非此次實際的演訓狀況。但演習區劃分及媒體報導,顯示可能使用遠程火箭砲、空射巡弋飛彈的海空聯合實彈射擊等,反介入作戰必須運用航母戰鬥群及核潛艦等。執行封鎖作戰任務則需要大型驅逐艦等大型船艦,但是如何具體攔查船艦,則需要更多海上資源投入。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演習開始,中國戰略支援部隊網路系統部發動網軍對台灣政府單位關鍵基礎設施(電力)及民間單位發動網路攻擊,雖為低階的網路攻擊,但是不排除未來使用更針對性的高階網路攻擊方式。

如何看待此次中國軍事演習


1.此次軍事行動並非發動戰爭前奏,不排除有利時機將演習轉為戰爭,但中國需要更多時間動員與集結部署其他戰區及軍種的部隊。 2.中國對台作戰節奏及程序初步形成,明顯受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的影響,未來不排除在重要時機點,對台灣採取更進一步行動。 3.此次演習係僅僅因為美國高階官員來台訪問,因20大前時機敏感使中國暴怒而升高衝突,台灣並無挑釁行為,凸顯中國行動的合法性及正當性不足。 4.臺灣對此次演習都能預先研判情勢;掌握狀況;適時調動;配置兵力及能量,應處威脅;後續可將此次演習當作測試國家韌性與防衛作戰準備的契機,因為作戰程序類同於未來中國對台軍事行動,不論是網軍攻擊或封鎖作戰,都可提供國軍及有關單位借鑒,改進現有標準作業程序及作戰計畫。 5.因為中國強化軍事威脅,現有國防與後備動員改革須加速進行,原本制定的長遠建軍計畫,要有進入應急戰備的思考。 6.中國演習之前對台灣軍民設施發動網路攻擊,幸賴之前政府對於網路韌性的努力都能在極短時間內恢復。但民間企業委託資訊公司建置網頁,反應能力不足,未來須納入建構國家韌性的一環。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