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技

近期中國太空站發展情況評析
瀏覽數
1459
2022.05.12
作者
鄧巧琳
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 鄧巧琳 政策分析員

關鍵字: 中國太空發展、天宮空間站、太空競賽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4月29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召開《空間站任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評估報告》評審會議,回顧包含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天和核心艙入軌、神舟12及13號載人飛行、天舟二號及三號貨運飛船在內的六次飛行任務,評估結果指出中國自主研發的太空站「天宮空間站」已達成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任務目標,中國現已掌握太空站建造和運行相關的關鍵技術,具備實際建造太空站的條件,預計於今(2022)年年底完成在軌建造。[1]本文對此有以下幾點觀察。

中國載人航空「三步走」戰略正式邁入第三階段


「天宮空間站」將進入實際建造階段,顯示中國載人航空「三步走」戰略正式邁入第三階段。199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同時發布載人航空「三步走」戰略規劃,以太空船開發為出發點,逐步掌握艙外活動、太空飛行載具會合對接、太空實驗室建造與從事短期太空任務等相關技術,最終目標為建造規模較大且可長期運行的太空站。[2]

自2010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通過《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以及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大幅降低中美太空合作可能後,中國正式展開太空站自主研發與建造試驗。2021年4月,「天宮空間站」核心艙成功發射,至今已在軌運行一週年,成功完成貨運飛船、載人太空船的會合對接,中國太空人在太空生活與工作時間也提高至183天,顯示太空站之資源循環、電力等系統運作無礙。而在另二艙段「問天」與「夢天」實驗艙分別於今(2022)年7月與10月發射與核心艙接軌後,預示著中國太空站與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將成為目前唯二在軌運行的太空站,中國也成為新興太空強權之一。

中方欲主導太空發展話語權


而在中國成為新興太空強權之際,其始終堅持道德高位論述,力求掌握太空話語權。2016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簽署《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2018年5月,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與聯合國外太空事務辦公室,共同舉辦「中國空間站國際合作機會公告發布儀式」,正式邀請各國提出太空合作計畫申請,並強調「中國空間站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中國願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中國空間站打造成全人類在外(太)空共同的家。」[3]中國國防部今(2022)年4月底的例行記者會亦再度強調:「中方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太空,積極倡導防止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競賽,積極推動太空國際合作。」[4] 本文認為,中方此類話語與其近年在推動環境保護、氣候治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等全球治理與對外開放政策議題採取相似作法,[5] 試圖塑造「負責任的大國」之國家形象,增強其國際影響力,以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中國社會主義色彩的論述挑戰現行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秩序。

中國太空發展的潛在隱憂


然而,中國發展太空戰略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曾引發太空實驗室失控、火箭殘骸墜落等相關爭議事件,更甚者,中國近年亦傳出發展反衛星武器、繞地極音速導彈等太空武器,對於未來太空發展產生威脅。[6] 中國於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作為初步太空站發展技術研發試驗,然該實驗室於2016年與地面失去聯繫,並在2018年失控墜落。[7] 再者,承擔中國太空發射任務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曾多次發生殘骸墜毀事件,返回著陸點不明確,引發人民生命財產與環境安全隱憂。美國航天總署(NASA)即曾發表聲明指出,中國太空殘骸處理未達負責任的標凖。[8] 而在今(2022)年1月,中國裝備機械臂的實踐21號(SJ-21)衛星,運用機械臂改變已退役的北斗二號衛星之運行軌道,此舉引起美國高度重視,認為該行為除顯示中國已具備清除太空垃圾能力外,更展示其可能擁有捕捉其他衛星的能力。[9] 總結來說,中國太空戰略邁入第三階段,顯示中國已有能力於太空領域與美國競爭,未來中美兩國除了在政治、經濟、地緣政治、科技方面彼此競逐之外,太空也將成為美中角力的另一關鍵領域。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