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情勢

俄羅斯情報人員擴大滲透歐洲與國際組織
瀏覽數
1293
2022.06.30
作者
楊長蓉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楊長蓉 助理研究員

俄羅斯情報人員擴大滲透歐洲與國際組織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楊長蓉助理研究員
關鍵字: 俄羅斯、間諜、驅逐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荷蘭情報單位(Algemene Inlichtingen- en Veiligheidsdienst, AIVD)於2022年6月16日表示,其於4月間識破一名偽裝成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CC)實習生的俄羅斯軍事情報局(Glavnoye Razvedyvatelnoye Upravlenie, GRU)情報人員Sergey Vladimirovich Cherkasov。該員假造身分為巴西籍,使用假名 「Viktor Muller Ferreira」,並準備了非常詳細的背景故事以掩蓋其與俄羅斯的關係。AIVD認定該員構成潛在的國家安全威脅,並通知荷蘭移民當局(Immigratie en Naturalisatiedienst),在荷蘭機場將該情報人員攔截,並將該員遣返回巴西受審。 [1]

俄羅斯對歐洲與國際組織情報滲透無孔不入


近年來,荷蘭已經驅逐了20多名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的俄羅斯人。俄羅斯近年除了試圖滲透各國企業與高科技領域,由於荷蘭境內設有許多國際組織,在2018年亦有俄羅斯情報人員被指控駭入「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因而使歐盟(European Union)採取新制裁機制。[2]而國際刑事法院今年3月開始正式調查俄烏衝突下在烏克蘭發生的戰爭罪(war crimes)等潛在罪行,[3] 該俄羅斯情報人員也已成功取得實習生資格,若未被AIVD發現而進入國際刑事法院,可能將透過在國際刑事法院的實習期間取得烏克蘭情勢(Situation in Ukraine)相關調查資料,或是法院大樓的詳細資訊,以及未來安排別的情報人員進入等。

俄烏戰爭後歐洲各國加強反制間諜(espionage)活動


間諜與情報蒐集(intelligence gathering)一直是國家間的常態行為,且被認為是達到外交政策與確保國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工具之一。國際法並不禁止間諜活動,但這並不表示間諜活動處於法律真空,國家多以國內刑事法起訴與處罰外國間諜[4] 或是將可能從事情報活動的人員予以驅逐(expulsion)出境。

雖然國際法上未有明文禁止或規範間諜活動,然而間諜活動本質上即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有所牴觸,即侵害他國主權(sovereignty)以及違反「不干預原則」(principle of non-intervention)。此外,某些特定的間諜行為亦可能違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該公約中默認外交活動本質與情資蒐集某種程度上的關係,並在一定限度內容忍情報活動,惟若是超過限度,處理的方式之一即是稱某外交或情報人員為「不受歡迎外國人」(persona non grata),使其被召回原國家或將其驅逐出境。例如,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在2022年4月認定19名俄羅斯駐歐盟布魯塞爾(Brussels)外交官員因其進行違反外交地位的活動,將其列為「不受歡迎外國人」。[5] 挪威、[6] 希臘、[7] 法國 [8]等國亦是指出其境內的俄羅斯外交人員從事與其外交地位不符的活動,或是直接指出從事間諜行為,被認定為「不受歡迎外國人」而將其驅逐出境。荷蘭當局近期至少驅逐了17名俄羅斯外交與領事人員的可疑情報人員,不過俄羅斯對荷蘭的指控皆予以否認,並且也驅逐15位荷蘭駐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外交領事人員作為報復。[9]

除此之外,間諜活動可能會涉及侵害人權,特別是人民的隱私權(privacy),例如2013年的前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外包人員 Edward Snowden事件,政府機關,特別是情報單位透過「大規模監控」(Mass Surveillance)對人民所進行的無差別情報蒐集活動,雖然因應打擊恐怖主義、組織犯罪等,情蒐活動重要性愈發重要,但各國政府運用網路與科技對人民進行大規模監控行為引發不少憂慮與反彈。[10] 另外,商業與經濟間諜活動,包括竊取營業秘密等行為在近年更是頻繁,不少國家也因此加強立法管制相關行為。[11]

俄歐關係緊張影響常規情報活動方式


原則上國家之間的情報與反情報活動為常態行為,且即使被發現,也不一定會立即採取行動,國家情報單位亦很少揭露情報人員的詳細身分或是予以公開假身分內容。但自今年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至少有330位俄羅斯外交人員被從歐洲國家驅逐,[12] 原因包括違反前述《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不受歡迎外國人」或是涉及間諜活動以及構成潛在安全威脅等,對影響俄羅斯在歐洲的情報網有不少影響。

這次荷蘭情報單位AIVD罕見地選擇公開俄羅斯間諜的假身分,特別是其「傳奇」(legend)的詳細內容,[13] 其目的除了在於進一步了解他們的作案手法(modus operandi)之外,或許更帶有對俄羅斯威嚇的意涵。對荷蘭而言,這次除了將該情報人員驅逐出境,亦可選擇不揭露而持續密切監控與觀察該員之後續行動與意圖,但AIVD並未正式公布該員的真正動機與目的,或許其中有更多內情。但可知的是,如前述,今年諸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皆已驅逐不少俄羅斯外交與情報人員,對具有俄羅斯國籍或背景的人員也持續降低交流密度,俄羅斯若欲取得情報,在近期可能難以現場(in person)方式活動,而必須更加專注於線上與網路活動,或是與親俄國家,例如中國或白俄羅斯等國進行合作。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