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太平洋夥伴、印太戰略與綜合嚇阻
國家安全研究所 李哲全副研究員
關鍵字: 藍色太平洋夥伴、綜合嚇阻、印太戰略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6月24日(美東時間),白宮宣布美國與澳洲、日本、紐西蘭、英國成立非正式集團「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以下稱PBP)。五國一致支持太平洋地區人民發展福祉,強化區域「繁榮、韌性與安全」,並將促進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外交關係。本倡議將與「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緊密合作,配合「2050藍色太平洋大陸策略」(2050 Strategy for the Blue Pacific Continent),增進太平洋區域主義,今年內也將在美國舉行五國外長會議確認相關進展。 [1]
美國建構的多層次合作架構需證明其效度與可持續性
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在其冷戰時期以華府為軸心,以其盟邦夥伴為輪幅的輻輳(hub and spoke)架構基礎上,在印太區域迅速建構出多個三邊與多邊架構。以澳紐及南太區域來說,除了傳統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ANZUS,或稱澳紐美防衛公約)外,「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在2017年恢復運作,並在2021年提升到領袖層級對話;去年9月簽署的澳洲、英國、美國安全協議(AUKUS),由美英向澳輸出核潛艇技術與能力,並進行先進軍事科技的共同研發。今年5月底,拜登宣布啟動,目前有14國參與的「印太經濟架構」中,也有澳洲、紐西蘭及斐濟三個大洋洲南太國家的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多邊主義建構的正式與非正式機制,雖然包含許多倡議、計畫與工作小組,但目前達成的具體成果仍然有限。正如這次PBP聯合聲明指出,惟有傾聽並協助太平洋島國的需求,才能確保此一機制有效存在與持續發展。
美澳紐回防必須加快援助步伐
過去幾年,美國、澳洲、紐西蘭對太平洋島國的關注雖有提升,但援助力度相對於中國而言恐有不足。2015年4月,中國《央視》發布官方版的一帶一路路線圖,首度將南太平洋島國納入範圍。經過幾年的經營,今年4月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定,並可能在未來取得軍事基地,對北京而言可能只是階段性的成果。
PBP聲明指出,五國在華府與太平洋島國代表討論到諸多合作議題,包括氣候危機、連結與運輸、海事安全與保護、衛生、繁榮與教育等方面強化合作。根據匿名美國官員向媒體表示,PBP旨在提升五國在太平洋的外交存在感,並協助斐濟、帛琉、薩摩亞、馬紹爾群島等島國因應氣候變遷、非法捕魚等問題,並企圖反制中國的太平洋策略。 [2]PBP五國的回防仍可亡羊補牢,但必須劍及履及。
5月底,王毅的南太之行雖然未能成功簽署10國安全協議,但《路透社》日前報導稱,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正尋求在今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召開的最後一天(7月14日),主辦與南太10個國家的視訊會議,並簽署一項多邊協定。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尊重島國意見,今年暫不舉行對話活動。 [3]由此可以看出美中在太平洋島國的競爭已經邁向短兵相接的地步。
PBP是「綜合嚇阻」的一環?
2021年4月30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印太司令交接儀式上,首度提出「綜合嚇阻」的概念。根據美國官員公開闡述及今年3月美國國防部文件,「綜合嚇阻」旨在透過無縫結合美國各作戰領域、戰區及所有衝突形式的資源與工具,並與盟邦夥伴合作,確保美國與盟邦夥伴都能夠勸阻或擊退對手的侵略行動。 [4]由此可知,「綜合嚇阻」至少具備兩大要素:一、結合跨領域(cross-domain)能力:「綜合嚇阻」不僅要依靠軍事力量嚇阻對手,也必須結合整個政府的可用能力,包括外交、經濟、金融、科技、情報等方面能力,進行綜合運用;二、結合盟邦夥伴力量:「綜合嚇阻」不僅是美國自己的工作,更須結合盟邦與夥伴,才能發揮最大嚇阻力量。
PBP著眼的不僅是經濟與外交面向。6月23日,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討會上指出,美國需要在太平洋地區成立更多外交機構,與太平洋島國有更多聯繫,但《金融時報》也引述一名美國官員指出,關於這次PBP,美國擴大參與太平洋事務確實有「不可否認的安全因素」,「我們之後可能會採取某些安全步驟,協助鞏固美國在該區域的立場,包括更多美國船艦到訪,甚至不排除會有稍微更定期性的訪問」。坎博也透露PBP除了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和日本之外,「韓國、德國、加拿大也想進一步參與合作」,將透過非官方、適當的模式進行互動,以建立夥伴關係。
根據「綜合嚇阻」概念,結合全政府跨領域能力及盟邦夥伴的各方面力量,才有可能反制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與威脅。目前看來,PBP似乎符合「綜合嚇阻」的要件。但未來PBP五國或更多國家,是否能夠攜手合作,提供更多資源給太平洋島國,以抗衡中國來勢洶洶的擴張,仍然有待觀察。
關鍵字: 藍色太平洋夥伴、綜合嚇阻、印太戰略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2022年6月24日(美東時間),白宮宣布美國與澳洲、日本、紐西蘭、英國成立非正式集團「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以下稱PBP)。五國一致支持太平洋地區人民發展福祉,強化區域「繁榮、韌性與安全」,並將促進與太平洋島國的經濟、外交關係。本倡議將與「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緊密合作,配合「2050藍色太平洋大陸策略」(2050 Strategy for the Blue Pacific Continent),增進太平洋區域主義,今年內也將在美國舉行五國外長會議確認相關進展。 [1]
美國建構的多層次合作架構需證明其效度與可持續性
從川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在其冷戰時期以華府為軸心,以其盟邦夥伴為輪幅的輻輳(hub and spoke)架構基礎上,在印太區域迅速建構出多個三邊與多邊架構。以澳紐及南太區域來說,除了傳統的「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ANZUS,或稱澳紐美防衛公約)外,「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在2017年恢復運作,並在2021年提升到領袖層級對話;去年9月簽署的澳洲、英國、美國安全協議(AUKUS),由美英向澳輸出核潛艇技術與能力,並進行先進軍事科技的共同研發。今年5月底,拜登宣布啟動,目前有14國參與的「印太經濟架構」中,也有澳洲、紐西蘭及斐濟三個大洋洲南太國家的參與。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多邊主義建構的正式與非正式機制,雖然包含許多倡議、計畫與工作小組,但目前達成的具體成果仍然有限。正如這次PBP聯合聲明指出,惟有傾聽並協助太平洋島國的需求,才能確保此一機制有效存在與持續發展。
美澳紐回防必須加快援助步伐
過去幾年,美國、澳洲、紐西蘭對太平洋島國的關注雖有提升,但援助力度相對於中國而言恐有不足。2015年4月,中國《央視》發布官方版的一帶一路路線圖,首度將南太平洋島國納入範圍。經過幾年的經營,今年4月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定,並可能在未來取得軍事基地,對北京而言可能只是階段性的成果。
PBP聲明指出,五國在華府與太平洋島國代表討論到諸多合作議題,包括氣候危機、連結與運輸、海事安全與保護、衛生、繁榮與教育等方面強化合作。根據匿名美國官員向媒體表示,PBP旨在提升五國在太平洋的外交存在感,並協助斐濟、帛琉、薩摩亞、馬紹爾群島等島國因應氣候變遷、非法捕魚等問題,並企圖反制中國的太平洋策略。 [2]PBP五國的回防仍可亡羊補牢,但必須劍及履及。
5月底,王毅的南太之行雖然未能成功簽署10國安全協議,但《路透社》日前報導稱,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正尋求在今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召開的最後一天(7月14日),主辦與南太10個國家的視訊會議,並簽署一項多邊協定。對此中國外交部表示,尊重島國意見,今年暫不舉行對話活動。 [3]由此可以看出美中在太平洋島國的競爭已經邁向短兵相接的地步。
PBP是「綜合嚇阻」的一環?
2021年4月30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印太司令交接儀式上,首度提出「綜合嚇阻」的概念。根據美國官員公開闡述及今年3月美國國防部文件,「綜合嚇阻」旨在透過無縫結合美國各作戰領域、戰區及所有衝突形式的資源與工具,並與盟邦夥伴合作,確保美國與盟邦夥伴都能夠勸阻或擊退對手的侵略行動。 [4]由此可知,「綜合嚇阻」至少具備兩大要素:一、結合跨領域(cross-domain)能力:「綜合嚇阻」不僅要依靠軍事力量嚇阻對手,也必須結合整個政府的可用能力,包括外交、經濟、金融、科技、情報等方面能力,進行綜合運用;二、結合盟邦夥伴力量:「綜合嚇阻」不僅是美國自己的工作,更須結合盟邦與夥伴,才能發揮最大嚇阻力量。
PBP著眼的不僅是經濟與外交面向。6月23日,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討會上指出,美國需要在太平洋地區成立更多外交機構,與太平洋島國有更多聯繫,但《金融時報》也引述一名美國官員指出,關於這次PBP,美國擴大參與太平洋事務確實有「不可否認的安全因素」,「我們之後可能會採取某些安全步驟,協助鞏固美國在該區域的立場,包括更多美國船艦到訪,甚至不排除會有稍微更定期性的訪問」。坎博也透露PBP除了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和日本之外,「韓國、德國、加拿大也想進一步參與合作」,將透過非官方、適當的模式進行互動,以建立夥伴關係。
根據「綜合嚇阻」概念,結合全政府跨領域能力及盟邦夥伴的各方面力量,才有可能反制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與威脅。目前看來,PBP似乎符合「綜合嚇阻」的要件。但未來PBP五國或更多國家,是否能夠攜手合作,提供更多資源給太平洋島國,以抗衡中國來勢洶洶的擴張,仍然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