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敘利亞運用長程打擊武器之意涵
2019.11.08
瀏覽數
138
壹、新聞重點
2019年10月26日美國在敘利亞境內對伊斯蘭國(ISIS)據點發動打擊,導致其領袖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身亡後,美國國防部公布相關細節,除運用未經指明的特種部隊襲擊其藏身的建築物外,並使用多種長程精準打擊武器,包括使用AGM-158B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Joint Air-to-Surface Standoff Missile, JASSM, 附圖1)摧毀該棟建物。這是該型武器第二次在敘利亞使用。此外,其衍生型長程反艦飛彈也將開始部署,將可有效增強美國海、空軍的長程及精準打擊能力。
貳、安全意涵
美國國防部在10月30日公布更多攻擊行動細節。[1] 巴格達迪藏身處距土耳其邊境僅4哩,美軍獲得大量情報,並拘留兩名伊斯蘭國戰士。在特種部隊執行「斬首任務」擊斃巴格達迪,蒐集完證據並離開現場後,美國發動空中攻擊,夷平該處建築物,除使用AGM-158外,並未公布投彈機種,另外尚使用8架配備地獄火飛彈的AH-64、配備M134迷你機砲的MH-47G特戰直升機,以及其他小口徑武器。在空中攻擊之後,美軍公布的新聞照片顯示,現場僅餘瓦礫,無任何建物殘存。
一、美軍第二度在中東戰場運用AGM-158
這是美國第二度在敘利亞使用AGM-158飛彈。近年美國雖多次在阿富汗、伊拉克、索馬利亞及利比亞發動空中攻擊,但一直未將AGM-158用於實戰。2018年4月1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在極短時間內聯合發動一次空中攻擊,摧毀敘境化武基地及生產工廠。[2] 聯軍由海上及空中共發射105枚巡弋飛彈,其中美國共使用85枚巡弋飛彈,包括空軍2架B-1轟炸機發射19枚AGM-158飛彈,海軍則由部署於紅海的「蒙特里號」(USS Monterey, CG 61)巡洋艦、「拉彭號」(USS Laboon, DDG 58)驅逐艦,及部署於阿拉伯海的「希金斯號」(USS Higgins, DDG 76)驅逐艦、維吉尼亞級(Virginia-class)攻擊潛艦「約翰華納號」(USS John Warner, SSN 785),共發射66枚戰斧攻陸飛彈(Tomahawk Land Attack Missiles, TLAM),英國則由龍捲風戰機發射風暴之影(Storm Shadow)巡弋飛彈,法國由FREMM級巡防艦「朗格多克號」(FS Languedoc, D-653)發射4枚SCALP-NAVAL海軍巡弋飛彈、疾風(Rafale)戰機發射8枚SCALP EG巡弋飛彈。由於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有嚴密防空系統保護,聯軍同時發射多枚巡弋飛彈,目的在壓制其防空火力,攻擊後的衛星照片顯示,巴札爾工廠(Barzah)已完全變成廢墟,雖然後來報導指出此次任務並未發揮摧毀其化武生產能力的效果,但仍是AGM-158的首戰任務。
二、美軍藉實戰驗證遠距精準打擊能力
AGM-158是美國目前最先進的傳統空射長程精準武器之一,目的在執行「第一日」任務,即穿透嚴密的敵方防空網,打擊高價值目標。過去美國海、空軍在執行穿透敵防空網的打擊任務時,依賴短程的雷射或GPS導引武器,由戰機攜帶,需在電戰機掩護下實施防空制壓(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 SEAD),突穿敵防空網,對敵方目標進行打擊,仍具高度風險,改用AGM-158可減少戰機遭敵方先進防空武器截擊的風險。
AGM-158彈體採匿蹤設計,雷達截面積較小,並追沿地形地貌以高次音速進行極低空飛行,具有突穿敵防空網能力,不用擔心遭敵防空系統攔截。其導引系統採慣性導航及抗干擾的GPS系統,當接近目標時,改用影像紅外線尋標器,可自動辨識並歸向目標,其誤差僅3碼。敘利亞擁有先進的俄製防空系統,如S-300及鎧甲短程防空系統等,對在敘境執行任務的聯軍飛機構成威脅。若使用增程型飛彈,B-1可以在遠離有防空飛彈保護的敘利亞空域之外發射飛彈,毋須依賴戰機或電子戰飛機掩護。過去美國海空軍戰機在高威脅性空域作戰時,需依賴美國海軍的EA-6B電子攻擊機支援,干擾或壓制敵方空防系統。,目前海軍航空隊的EA-6B已逐步由EA-18G取代,陸戰隊最後一支EA-6B中隊在結束部署中東任務之後,也在2019年3月退役,未來僅有海軍擁有EA-18G唯一一種電子攻擊機。[3] 若運用AGM-158,即可減輕電戰機任務負擔及降低作戰飛機面臨的威脅。
三、AGM-158衍生型具極佳運用彈性
AGM-158為美國海軍及空軍共同發展的空射型巡弋飛彈,用以取代舊式的AGM-86空射巡弋飛彈,從2009年開始服役,標準型射程為230哩(370公里)彈頭重450公斤,全重975公斤;增程型的AGM-158B(JASSM-ER)改用F107-WR-105渦輪扇發動機,射程可達575哩(925公里),於2014年開始服役。B-1轟炸機可攜帶24枚增程型的AGM-158B,射程延長至500哩,增加飛機投射彈藥時的安全距離; B-2可攜帶16枚; B-52可攜帶20枚,8枚置於彈倉,12枚攜掛於翼下。目前AGM-158B僅與B-1轟炸機整合(附圖3),但未來將可由其他載台發射,除轟炸機外,亦可由F-15E、F-16、F-35等戰機攜帶,不過因彈體太長,F-35無法裝置於彈艙內,僅能掛於翼下。美國空軍實驗室(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 AFRL)並選擇AGM-158做為「反電磁高能微波先進計畫」(Counter-electronic High Power Microwave Advanced Missile Project, CHAMP)的載台。AGM-158衍生型式如附表。
參、趨勢研判
在獵殺巴格達迪及2018年打擊敘利亞化武工廠兩次行動中,AGM-158的長程及精準打擊能力再獲驗證,同時美國海軍投資發展的AGM-158反艦衍生型也多次試射成功,並開始遞交。這顯示美國對長程打擊武器的迫切需要,以及AGM-158可滿足美軍在長程打擊武器上的空缺,亦反制中國在長程反艦武器上的威脅。
一、AGM-158 填補美軍長程打擊能力空缺
美國雖在2019年8月2日正式退出《美蘇關於銷毀中程及短程飛彈之條約》(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 簡稱INF),但除已服役的AGM-158及BGM-109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外,目前並無其他武器可以執行長程打擊任務。戰斧巡弋飛彈雖射程達2,800公里,新一代戰斧飛彈可由海軍戰機進行中繼導引,但僅能由水面艦或潛艦發射,無法由飛機發射,較不具使用彈性。原本戰斧飛彈有陸射及車載式兩種,因美國遵守INF限制而銷毀,未再進行部署。AGM-158服役後,使美軍增加長程打擊武器選項,填補缺乏長程打擊武器上的空缺。
二、長程反艦衍生型可反制A2/AD威脅
由於中國及俄羅斯海軍發展快速,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 Access/Area Denial, A2/AD)實力提升,所發展或部署之反艦彈道飛彈與超音速反艦飛彈,例如俄羅斯的P-800、俄印合作發展的布拉姆斯飛彈(BrahMos),或是中國製的鷹擊18等,多具有3馬赫以上飛行速度,速度及射程遠超過美國現有遠程打擊能力。美國海軍缺乏一型現代化的長程反艦飛彈,現有魚叉反艦飛彈(Harpoon)射程僅150哩,射程較長的標準6型飛彈雖可用以執行防空及反艦任務,但彈頭僅重140磅,無法對大型艦艇構成威脅,因此要求原發展廠商洛克希德馬汀(Lockheed Martin)以JASSM-ER為基礎,發展長程反艦武器(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 LRASM)。原本該計畫包括超音速及次音速兩型,超音速飛彈停止發展,次音速飛彈即為AGM-158C,可用以打擊水面艦艇,並可偵測敵方水面艦的雷達波並加以迴避,並可協調進行大規模攻擊,同時指向不同目標,以壓制敵方防空系統。AGM-158C採用多重感測器,允許自動尋找目標,並藉由內建資料庫由雷達輪廓以識別敵我或民用目標,並與發射平台雙向傳輸資料,允許在飛行途中修正航線。除匿蹤設計外,其以次音速飛行,雖然速度較慢,但紅外線跡訊也較低,使其較難被偵測。AGM-158C可由艦上或海軍戰機發射,同樣也可由B-1轟炸機發射,每架B-1可攜掛24枚,將對敵方海軍構成嚴重威脅。
三、美國加速部署AGM-158確保在印太地區軍事優勢
AGM-158C在2018年測試成功,並開始服役。從2019年起可由艦載的F/A-18E/F戰機攜帶,未來並可由艦上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或是裝置在發射箱內,由較小型的濱海戰鬥艦(LCS)發射。這不但改善美國海軍遠程打擊能力,也支持海軍的「分散式火力」(Distributed Firepower)新準則,由網路化感測器及分散火力構成多重發射平台。[4] 美國海軍未來可能以AGM-158C為基礎發展攻陸飛彈。洛馬已成功利用B-1轟炸機完成6次AGM-158C的試射,並成功打擊海上目標,達成測試目標,[5] 其中2018年5月22日的測試是模擬長程反艦飛彈齊射,由2架B-1各發射一枚AGM-158C,這2枚飛彈各自自行導航通過預設路徑,成功完成中段及末段導航轉換,以其本身感測器發現目標、自動識別,並命中目標。雖然戰斧巡弋飛彈射程更遠,也具反艦能力,但AGM-158C的導引系統具備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可被動偵測電磁訊號,本身不發射雷達訊號,再透過影像尋標系統辨識目標輪廓,比戰斧飛彈更為先進。另外美國海軍也開始部署新的「海軍打擊飛彈」(Naval Strike Missile, NSM,附圖2),顯示美國對中國及俄羅斯海軍與長程打擊武器快速發展的憂慮,及對長程火力的迫切需要。部署此類型長程精準打擊飛彈,將有助美國反制A2/AD威脅,確保在中東及印太地區的軍事優勢。
附圖1、AGM-158飛彈
附圖2、海軍打擊飛彈
資料來源:舒孝煌。
附圖3、B-1轟炸機裝掛AGM-158
資料來源:USAF, https://tinyurl.com/y4coohkg。彈首下方菱形為影像感測器的玻璃窗。
附表、AGM-158衍生型式
型號 |
型式 |
使用軍種 |
載台 |
射程 |
AGM-158A |
JASSM(聯合空對地距外飛彈) |
美國海空軍 |
B-1、戰機 |
379公里 |
AGM-158B |
JASSM-ER |
美國海空軍 |
B-1、戰機 |
925公里 |
AGM-158C |
LRASM(長程反艦飛彈) |
美國海空軍 |
B-1、戰機、水面艦 |
480~1,600公里 |
|
JASSM-XR (發展中) |
美國海空軍 |
-- |
1,900公里 |
資料來源:舒孝煌整理公開資訊製表。
[1]Brian Everstine, “Pentagon Provides Details, Videos of Baghdadi Raid,” Air Force Magazine, October 30, 2019, https://tinyurl.com/y2tpsvu4.
[2]Sean Gallagher, “What the latest strike on Syria succeeded at (and what it didn’t),” Ars Technica, April 19, 2018, https://tinyurl.com/y787jxz8.
[3]Shawn Snow, “EA-6B Prowler, one of the saltiest warfighters in the Marine Corps, retires,” Navy Times, March 8, 2019, https://reurl.cc/Ob5OZR.
[4]Sebastien Roblin, “Meet the LRASM: The U.S. Navy's Powerful New Missile,” National Interest, October 28, 2019, https://reurl.cc/mdRg8j.
[5]Franz Stefan Gady, “B1-B Bomber Successfully Test Fires New Long-Range Anti-Ship Missile,” The Diplomat, March 20, 2018, https://reurl.cc/6gj8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