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美印2+2對話與印太戰略展望
2019.12.27
瀏覽數
222
壹、新聞重點
2019年12月18日,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國防部長辛赫(Rajnath Singh)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在華府進行第二次美印2+2部長級對話(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雙方重申承諾,將共同努力支持自由、開放且包容的印太地區,深化合作處理區域與全球威脅,打擊恐怖主義、協調救災、訓練維和人員、推動透明永續的基礎建設,並提高海上安全。雙方歡迎進一步深化兩國人民關係的新倡議,包括兩國國會議員及年輕創業家的新交流計畫、進一步司法合作、擴大兩國大學研究夥伴關係,及新的雙邊科技協定。兩國也矢言要在水管理、海洋與太空領域展開新的合作。雙方並討論如何拓展兩國「21世紀國防夥伴關係」(21st century defense partnership),樂見美印軍方前所未見的合作水平,包括首次美印三軍聯合演習「老虎凱旋」(Tiger Triumph)演習、更多的資訊共享、擴大國防貿易、派遣聯絡官,及簽署促進印美民間國防工業合作的印美《工業安全附件》(Industrial Security Annex, ISA)等。[1]
貳、安全意涵
一、美印軍事安全合作逐步強化
繼2016年簽署《後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ogistics Exchange Memorandum of Agreement, LEMOA)後,2018年8月,美國宣布授予印度「戰略貿易授權」第一級地位(Strategic Trade Authorization-1, STA-1),使印度成為繼日韓之後,亞洲第三個能從美國進口各類高科技產品,包括敏感防禦技術的國家。同年9月,第一次美印2+2對話在印度舉行,雙方簽署《通訊相容與安全協定》(Communications Compatibility and Security Agreement, COMCASA),印度得以共享美國的機密通訊協定,並登入關鍵通訊網路,提升印、美兩國部隊的「作業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
2019年12月的第二次美印2+2部長會議,則使美、印軍事安全合作進一步深化。雙方簽署的《工業安全附件》,不但允許美、印在危機期間,透過安全的國防外交管道分享資訊,也允許美國公司與印度國有企業與民營公司合作,分享敏感的國防科技,這將有助「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的開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指出,此次兩國簽署《國防技術與貿易倡議》(Defense Technology and Trade Initiative, DTTI)之下的三個協議,將增進美、印雙方合作生產與共同開發關鍵技術的能力。此外,象徵美、印國防合作里程碑的首次三軍聯合軍事演習「老虎凱旋」,已於2019年11月13至21日在印度東南部海岸舉行,演習內容除人道救援外,也包含兩棲登陸作戰。[2] 過去印度就海上問題的聯繫對象主要是美軍印太司令部(Indo-Pacific Command),但此次美印聯合聲明指出,印美海軍的合作聯繫範圍,已從印太司令部,擴大到美軍中央司令部(Central Command),和職權範圍延伸到印度西部的非洲司令部(Africa Command)。
一般認為,要取得美國先進武器與通訊系統,必須簽署的三個協議,印度已完成LEMOA及COMCASA,下一個要完成的是《基本交流與合作協定》(Bas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 BECA)。若能簽署BECA,印度將能使用美國地理空間地圖,達到自動硬體系統與武器的軍事精準性。此節雙方在2019年8月的防衛規劃小組(Defense Planning Group, DPG)會議未能達成共識,將留待2020年繼續討論。
二、印度對印太戰略的支持轉趨積極
相對於日本、澳洲對印太戰略的正面回應,過去印度對於參與印太戰略的態度顯得猶豫。但此一態勢在2019年出現變化。2019年4月,印度外交部設立印太事務專責部門,並由外交部聯合秘書(Joint Secretary,相當於我外交部司長)竇萊斯瓦(Vikram Doraiswami)督導。9月,由美、日、印度、澳洲組成的四邊安全對話(QUAD)首度部長級會議,也在紐約舉行。
11月4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提出強調安全、可靠、穩定海域的「印太海洋倡議」(Indo-Pacific Oceans Initiative),強調在利害相關國家之間建立夥伴關係,以增進海上安全、永續使用海洋資源、災害預防及管理等。四邊安全對話也在高峰會場邊召開,重申四國致力在共同價值觀與原則及對國際法的尊重基礎上,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繁榮和包容的印太地區。
12月13至14日,印度外長蘇杰生主持在新德里舉行的第六屆「印度洋對話」(Indian Ocean Dialogue)及第11屆「德里對話」(Delhi Dialogue)。這是印度第一次將這兩個對話接續舉行,且主題都與印太區域相關。[3] 14日,蘇杰生外長在「德里對話」閉幕致詞中,將印度的印太政策範圍擴大到西印度洋及阿拉伯海,並指出印太的概念不只是經濟、文化與歷史連結,也包括總體戰略意涵。他並強調有必要讓不同的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s)投入更多時間與心力,以確保印太仍是自由、開放且包容的平台,並在區域內提供具體且有意義的合作倡議。
參、趨勢研判
一、美印夥伴關係的發展有其侷限
近年印度減少對俄羅斯的軍備依賴,並逐步增加對美軍購。印、美兩國在國際反恐、情報分享、軍事合作、網路安全、氣候變遷與核武安全等領域,也都強化合作。印度也低調地加強與日本、澳洲的軍事合作。但美、印夥伴關係要提升到戰略安全同盟仍存在許多障礙。
除了印度傳統上的不結盟外交之外,美、印之間存在的矛盾也是重要原因。例如,川普多次批評印度的高關稅令人不可忍受,甚至取消少部分印度進口美國的商品免稅優惠。印度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也不可能完全去除。印度向俄羅斯採購S-400防空飛彈系統仍按計畫進行,印度按照2020年交付第一套系統的時間表,已支付採購頭期款8.5億美元。美國期待讓印度扮演在南亞制衡中國的要角,印度則寄望華府在區域秩序上,扮演更強力的角色,以利印度持續發展經濟。雙方關係雖仍可能有所進展,但應只是互取所需的權宜結合。
二、更包容的「自由開放的印太」能否制約中國仍待觀察
由於近年中國增加在印度洋的海軍艦艇活動,並透過「一帶一路」在巴基斯坦投資「中巴經濟走廊」(China 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PEC)項目、修建中巴鐵公路、取得瓜達爾(Gwadar)港,甚至可能在未來派駐軍隊,讓印度感覺芒刺在背。印度向印太戰略靠攏,與中國的作為應有直接關係。相對地,美國希望透過印太戰略遏制中國軍事與戰略擴張,美印合作是其中的關鍵。2019年8月,美國副國務卿蘇利文(John Sullivan)在新德里會晤印度外長蘇杰生時,便明確表示,「我們尋求的,是讓中國按照規則秩序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但我們無法單獨做到這一點。這就是為何強而有力的美印夥伴關係,是決定中國最終能否成功地為其自身目的重塑亞洲的重要因素」。[4]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印太政策強調包容性,並堅稱不針對中國。雖然美日已改用「自由開放的印太」(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FOIP)或「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Region)為表述,但美日的印太戰略對中國的針對性漸趨明顯,而印度仍然堅持印太倡議的重點在加強連結、提升海上安全、反恐、反擴散與網路安全議題。印度雖然已同意提升四邊安全對話的層級,但仍然極力淡化其軍事意涵,馬拉巴爾(Malabar)聯合軍演也仍只有印度、美國、日本參與,而未邀請澳洲參加。
短期內印度的印太政策可能維持溫和立場。但隨著美中對抗態勢升高、各國對中國在南海作為的不滿轉強,或中國在印度洋、巴基斯坦持續擴大海軍活動及一帶一路工程,亦不排除印度可能進一步與美、日、澳洲強化合作,對中國採取較為強硬的作為。
[1]“Highlights of 2019 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 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8, 2019, https://reurl.cc/72A06d; “Joint Statement on the Second 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 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ecember 19, 2019, https://reurl.cc/rlb9Nk.
[2]2018年9月6日,印度外長史瓦拉吉(Sushma Swaraj)在美印首度2+2對話後,即宣布印、美將於2019年首度在印度東岸舉行三軍聯合軍演。2019年9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休士頓出席印度裔社群歡迎莫迪總理訪美時,首度宣布此一軍演名稱為「老虎凱旋」(Tiger Triumph)。2019年「老虎凱旋」演習分兩階段進行,11月13至16日在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濱海城市維沙哈巴南(Visakhapatnam),17到21日則在科坎納達(Kakinada)舉行。演習重點在人道救援、災害救助演練與雙方協調合作,但也包含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軍派遣第7艦隊船塢登陸艦「日耳曼敦」號(USS Germantown)及500多名海軍陸戰隊第3師官兵參與;印度則派出購自美國的16,900噸運輸艦「佳拉希瓦」號(INS Jalashwa)及1,200名三軍官兵參與。
[3]「印度洋對話」(Indian Ocean Dialogue, IOD)是印度與環印度洋國家聯盟(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IORA)各國的1.5軌對話平台,起源於2013年IORA的第13屆部長會議,首屆IOD於2014年在印度舉行。歷年討論議題涵蓋經濟合作、海上安全、藍色經濟、人道援助與減災等。2019年的主題為「印太:透過擴大的地理概念重新想像印度洋」(Indo-Pacific: Re-imagining the Indian Ocean through an Expanded Geography)。「德里對話」(Delhi Dialogue)則是印度與東協國家間最重要的1.5軌年度對話機制,討論議題涵蓋印度與東協的政治、安全、經濟、社會、文化交往等。2019年主題為「推進印太區域的夥伴關係」(Advancing Partnership in Indo-Pacific)。請見“11th Delhi Dialogue; 6th Indian Ocean Dialogue and associated events (December 13-14, 2019),” Press Release by Media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India, December 10, 2019, https://reurl.cc/M7mOlX.
[4]“Vitality of US-India ties key in determining whether China succeeds in reshaping Asia: US State Department,” Indian Express, August 17, 2019, https://tinyurl.com/s2klu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