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在對外關係上日益專斷甚至具侵略性,各界對台海爆發武裝衝突的關切日益提升,亦有許多關於戰爭何時爆發的預測。對臺灣及友盟來說,最理想的目標莫過於嚇阻(deterrence),使中國不採取己方不欲的行為,即戰爭。大致來說,嚇阻中國的途徑有二。其一,是「拒止的嚇阻」(deterrence by denial),使中國確信發動戰爭無法達到統一的政治目標;其二,是「懲罰的嚇阻」(deterrence by punishment),亦即使中國確信,即便發動戰爭,其得到的利益將遠不如付出的代價。而無論採取何種途徑,一般認為嚇阻成功的要素有三:嚇阻方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capability)、使用這些能力的「可信度」(credibility),以及將能力與決心轉化為可使被嚇阻方接收的訊息,亦即「溝通」(communication)。
本期國防情勢特刊檢視美國與臺灣為嚇阻中國而採取或應採取的策略。鑒於對臺灣與美國來說,最理想的情境莫過於「拒止的嚇阻」,多數文章多著墨於此,兩篇(鍾志東與許智翔)則探討或涉及「懲罰嚇阻」的層面。就嚇阻三要素而言,本期特刊因篇幅的限制與作者群的關切,主要聚焦於「能力」與「可信度」;與「溝通」相關的議題,僅能日後另文處理。
美國無疑是嚇阻中國的最重要因素,本期特刊因此以四篇探討其嚇阻作為。首先,舒孝煌的〈飛彈防禦時代的嚇阻〉著眼於美國發展飛彈防禦的能力,使其與盟友免於中國與俄羅斯的飛彈威脅。發展飛彈防禦的能力有其必要,但也可能引發對手的軍備競賽或升高衝突;俄烏戰爭另凸顯武器與彈藥的消耗問題,是美國與友盟因應台海軍事衝突時需考慮的課題。黃恩浩〈美國建構第一島鏈「嚇阻聯盟」的發展與侷限〉一文,申論美國自 2018 年以來試圖在印太地區建構「嚇阻聯盟」,整合其在第一島鏈的盟友與夥伴之戰略、作戰概念與能力,以集體力量的強化嚇阻中國發動軍事威脅。儘管如此,「嚇阻聯盟」因東亞的安全架構特色而面臨若干限制,中國則以「灰色地帶」策略並配合經濟脅迫手段反制美國。第三,若說黃恩浩乙文探討美國以聯盟強化軍事嚇阻能力,鍾志東的〈評析台海安全國際化的對中國嚇阻效果〉則探討美國聯盟策略在外交層面的展現。該文回顧美國將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的作為,讓台海的和平與穩定鑲嵌在歐美民主國家的利益之中,使其藉由支持臺灣發揮嚇阻中國擴張主義的效果。儘管此一策略的成效尚難定論且面臨中國的反制,臺灣至少應避免成為「麻煩製造者」,更應展現抗敵的意識。最後,李俊毅的〈美國的「整合嚇阻」:強化或削弱嚇阻中國的力道?〉檢討美國當前的「整合嚇阻」( integrated deterrence)概念。「整合嚇阻」試圖呈現美國統整各部會、機構與友盟的能力,在各領域與衝突光譜全面嚇阻中國的決心,但在組織與戰略層面猶有不足。更重要的,美國身為軍事超強,應清楚展現使用軍事武力嚇阻中國的意願,強化嚇阻作為的可信度。
本期特刊以兩篇文章探討臺灣的嚇阻之道。美國重要智庫近年來紛紛提出兩岸爆發衝突的兵推報告。這些報告的假定、情境與結果雖各不同,但仍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周若敏的〈從智庫報告來看美台嚇阻中國〉整理與比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與「海軍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CNA)兩份報告,爬梳美方認為有效嚇阻中國的重要條件。該文發現,為嚇阻中國,臺灣需在外交上保持與美國及盟友國家的合作、對內需提升人民防衛意志,軍方則要加強地面部隊訓練。許智翔的〈不對稱作戰能否真正嚇阻中國?〉探討臺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的嚇阻效果。該文以俄烏戰爭為前例,肯定「不對稱作戰」的作戰成效,然而戰爭的爆發意味嚇阻的失敗,因此僅憑「不對稱作戰」能力的發展,或不足以達到嚇阻的目的。對資源有限的臺灣來說,以「不對稱作戰」強化「拒止嚇阻」仍是應有的戰略。但除此之外,與友盟在政治、經濟、軍事的合作,也是強化嚇阻的必要之道。
最後,中國是否可被嚇阻,對臺灣安全至為關鍵。章榮明的〈如何形成對中國的「嚇阻」?〉認為,在中國的能力與決心大幅提升,同時視統一臺灣為核心利益的情況下,美國無論採取「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恐怕都難有嚇阻中國的效果;臺灣固然有強化國防的必要,但憑此亦有不足。爰此,該文認為民主國家應針對中國的弱點發展嚇阻策略,若可讓習近平與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對台動武可能導致其失去政權,或可更有效嚇阻中國。林柏州的〈北韓發展核武對中國的意涵〉探討北韓發展核武與多樣化載具形成核嚇阻的態勢。北韓的目的是抵禦美國的威脅,藉此維繫金氏政權。不過弔詭的是,北韓發展核武對中國未必有利。美、日、韓等國以因應北韓核武威脅為由,強化區域的安全合作與軍力部署,也加大了對中國的壓力。就此來說,擁核的北韓不僅不是中國的戰略資產,反而形成戰略負債。
本期特刊旨在探討上述課題。各篇文章未必能「解決」問題,但自我期許透過坦誠的討論,識別重要或尚待思辨的議題,供各界參考。
全文連結:國防情勢特刊28期-前言.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