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

美台軍援助可為國防自主加把力
瀏覽數
1795
2022.12.29
作者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 吳自立 副研究員
關鍵字: 軍事援助、國防產業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在2022年耶誕夜來臨前,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納入「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部分條文,授權美國國務院 2023 至 2027 年透過「外國軍事融資」 (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FMF)計畫,提供台灣 100 億美元無償軍援,每年至多 20 億美元,同時也授權提供台灣至多20億美元 FMF 貸款,還款期限為 12 年,亦授權美國總統動用「總統撥款權」(presidential drawdown authority),每年從國防部庫存挪用價值至多10億美元的防衛物資或服務給台灣。 [1]

自2021起年台海安全議題已漸成為美國政軍界的熱門話題。參眾兩院議員爭相提出與台灣安全議題相關法案,隨者俄烏戰事的發展與中共軍事能力提升與威脅活動的增加,美國國會對台灣議題的熱度不斷上升,在美國總統簽署2023年度NDAA成為法律之時獲致定論。筆者曾於2021年底針對美國對台軍事援助,從以色列的「軍事質量優勢(QEM)」案例探討我國可行的方向。[2] 以下將從FMF在以色列國防產業扮演的角色來探討我國可能面對的發展情勢。

美國FMF對以色列國防產業發展的影響


以色列是二戰以來美國對外援助累計最多的國家。美國和以色列政府先後簽署了三份關於軍事援助的10年期諒解備忘錄(MOU),迄今美國已向以色列提供了超過1,500億美元的援助。在2019年之前的10年間,美國每年對以色列的援助金額約為30億美元。2016年美國與以色列簽署總額380億美元的10年軍事援助協議,自2019年到2028年,美國每年提供大約3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資金。[3]

相較於對其他國家的軍援一般都與具體軍售或者軍訓項目綁定,美國對以色列的軍援條件顯得寬鬆,可以由該國自行運用,10年援助計劃確保了穩定性和可預測性。80年代美國小布希時代的10年援助計畫裡,還特別指明容許以色列將不超過26.3%的軍援額度以離岸採購(Off Shore Procurement, OSP)方式投入以色列國內自主國防產業。在前述國防產業發展過程中,以色列軍事技術不斷提高,甚至還成為美國重要的武器零部件供應者。隨著以色列國防工業的成功發展,美國在2016年歐巴馬時代設定了落日條款,要求自2019年起10年內逐步取消美國軍援用於購買以色列製造裝備的份額,至2028年後美國軍援只能用於美國製造的裝備。近年來,以色列對美國武器裝備出口達以色列軍火出口的20%,現在以色列國防工業已成為全球要角。[4]

台灣應積極爭取FMF的離岸採購份額


2023年度NDAA的立法成案讓美國政府在有法律依據的前提下,得以規劃執行協助我國強化軍事能力的各類方案,不論台灣是否被要求投入相對應的資源,台灣應積極尋求運用相當部份FMF資源(譬如以色列的26%),用以:

一、 提升國防產業技術質量:透過美台共同研發導入新技術協助台灣國防產業升級。

二、 建構穩定持久需求管道:美台政府共同協助台灣國防產業納入美國國防供應鏈體系。

美台投入的軍事資源如能透過以上的路徑:研發提升技術質量→技術應用產品市場化→開拓國內外市場取得再投入資源→繼續投入研發等形成投資正向循環,則台灣有機會建立持續穩定的自主國防產業。即便在國防上需提供與美國援助相對應的投入,這可以視為台灣為了提高國防自主能力而對國防產業發展的投資。以色列充分運用與發揮FMF在國防產業的效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武器供應商之一。台灣不必然一定要建構全球性的國防產業,但是台灣需要一個有利的國防產業發展環境來達成國防自主的目標,除了持續自我的努力,在FMF的助力下,建構自主國防的戰略目標達成可期。

行動版選單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