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日美軍部署戰場機器人之戰略意義
2018.08.24
瀏覽數
85
壹、新聞重點
駐日美軍部署戰術機器人,具戰略意義。駐沖繩的美軍陸戰隊於2018年8月配置「先進型戰場機器人」進行演訓,提高部隊處理爆裂物的效率及安全性。需注意的是,駐日美軍並無土製爆裂物威脅,相對的中國中短程彈道飛彈被視為機場主要威脅,而前述機器人可用於清理跑滑道遭飛彈攻擊的未爆彈或灑佈之子母彈(sub-ammunition)。由於美中軍事競爭升高,美軍陸戰隊此一戰術部署,可視為美軍戰備的指標。
貳、安全意涵
一、美軍嚴肅看待潛在衝突
美中對峙情勢升高,包括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2017)等一系列政府報告,[1] 皆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除持續中的貿易戰,南海軍事對抗、相互以機艦接近台灣等,都突顯中共擴張軍力的威脅升高。再由近日美軍P8巡邏機飛越南海的行動,美國海軍、印太司令部、駐日美軍三大單位皆透過官方社群媒體發佈「不理會中國警告」(warned off)的強勢回應,[2] 可說由戰略調整、戰場經營、乃至戰術層面,美軍皆提高對潛在衝突的戰備整備。
二、強化防護中國飛彈威脅
類似未爆彈或爆裂物之威脅,主要在伊拉克、阿富汗戰場,其他區域美軍對應此類任務並無急迫性。因此駐日美軍陸戰隊進行未爆彈處理演訓,並將機器人納入編裝之作法極為特殊。最可能的考量,中國將近2千枚的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用以攻擊沖繩美軍基地的可能性隨局勢提高。一旦啟戰,彈道飛彈、巡弋飛彈灑佈之子母彈、或未爆彈將是沖繩美國海空基地急需排除之威脅,以維持基地之作戰功能。
三、無人科技之應用與價值
主要目的在於降低工兵作業風險。此一機器人系統全稱為「先進無人機器平台」(advanced unmanned robotic platform)也稱地面無人載具,具有高度自主性,可協助特種工兵處理未爆彈、以及爆裂物。[3] 作業方式係利用傳統載具將機器人運至現場,放出機器人進行引信拆除、搬運、或放置引爆裝置,以解除爆炸威脅。除降低有生戰力的風險外,更可確保培訓不易的拆彈員與其技術得以保存與傳承。
參、趨勢研判
一、美軍持續強化戰備整備
除外界矚目的 F-35、福特級航艦等大型軍備,類似未爆彈處理、跑道修復、航艦母港調整等整備配套亦極重要。同時,共軍針對美軍關島、沖繩等基地,模擬攻擊航線、測試攔截能力等行動,都是蒐集飛行資訊、測試裝備、修訂作戰計畫的重要作為。此一情況如同古巴飛彈危機,表面重點為彈道飛彈,然而真正的危機為美軍水面艦與俄國潛艦對峙,一旦俄潛艦發射戰術核魚雷,核戰恐將爆發。因此易遭外界忽視的戰術及反制等細部作為,如機器人可用於處理機場跑滑道的爆裂物,實則為美軍反制中國飛彈的重點之一。
二、戰場機器人擴大運用
短期內主要是廣義無人載具之擴大運用,原訂2020年投入戰場的LS-3的「仿生機器人」(bionic robot)因電池科技仍待改進,因此暫緩投入服役時程。而擴大應用的軍事領域,除既有偵察、攻擊外,也將進一步用於通訊(communication)、「核輻生化爆」(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nuclear, explosive, CBRNE)偵測。進一步則是用於戰場救援,搬運或拖行傷兵離開火線。而澳洲雪梨大學發展的「馬拉松標靶」系統,也獲美陸戰隊採用訓練士兵射擊戰技,依「陸戰隊戰鬥實驗室」(Marine Corps Warfighting Lab)的數據,以此新科技接訓部隊,射擊精度可在24小時內提高一倍,效果極顯著。
三、相關技術適合台灣產業特性
美軍防備中國軍事威脅的因應作為,可納入風險評估依據。另參酌地面無人載具、機器人之技術特性,相當符合台灣精密機械、電機控制、軟體工程之產業強項,可評估發展軍事相關應用,不僅符合未來戰場需求,減輕少子化對戰場人力衝擊,也有助產業發展與升級。同時,類似機器人技術亦可投入醫療照護、災害防救等領域,降低人力成本,可說是具潛力且可行之兩用技術。
[1]其他包括《核態勢評估》(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18),《國防授權法》(NDAA 2019)、《中國軍力報告》(China Military Power Report 2018)。
[2]Jesse Johnson, “U.S. military has strong words for Beijing after warning during flight over South China Sea ,” Japan Times. Aug. 11, 2018. https://goo.gl/nsk3oV
[3]相關原文為,未爆彈(explosive ordnance disposal, EOD),簡易爆裂物(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