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2019.12.06
瀏覽數
712
2019年美國國防部、國務院先後提出《印太戰略報告》與《自由開放印太:促進共同願景》報告,清晰呈現美國印太倡議的願景、構想,與行動方案,並指出印太地區是「攸關美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區域」、中國是美國在印太地區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對抗趨於明朗。貿易戰的形式雖與「印太戰略」不同,但二者都是華盛頓面對中國崛起,決定正面迎擊的兩大策略。在美國持續施壓下,中國經濟成長率走低,全球供應鏈分流及部分企業撤出中國已成趨勢。美中如何達成協議、貿易戰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及這場爭端帶來的產業鏈重組與貿易秩序變革,都將影響相關國家及區域與全球產業格局。
中國在貿易戰衝擊下,2018年經濟成長率為6.5%,但2019年第三季成長率已降至6%。北京雖設法透過政策加強吸引外資、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仍難遏制經濟頹勢。香港在「反送中」抗爭下,2019年GDP可能為負成長,香港的動盪也將影響中國外資利用與經濟發展。2019年中國國防預算增速減緩,但仍持續船艦與新武器生產開發。北京在台海、東海與南海的演訓及強勢「維權執法」,也引發各國憂慮。習近平與李克強持續推銷「一帶一路」,但其資金投入有減緩之勢。「一帶一路」的負面影響引發各國關注,美國的「藍點網絡計畫」、日本與歐盟的「基礎建設協議」,也被視為對「一帶一路」的反制。
日本、台灣、澳洲、印度、韓國均表達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支持。日本2018年底的《防衛計畫大綱》及2019年版《防衛白皮書》,均將中國威脅列為首位,直指中國已成為區域安全的最大隱憂。除持續提升軍備外,日本也與美國強化同盟合作,包括太空領域合作、共建陸基神盾飛彈防禦系統,並將網路攻擊納入美日共同防禦範圍。日中關係持續改善,但雙方的根本分歧仍在,日本仍以外交及安保方式,強化與東協國家合作,協助美國牽制中國。
在「印太戰略」下,美台關係持續升溫。「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美國國會通過多個友台法案,美艦通過台海公開化,2019年內,美國也通過總額超過百億美元的三筆重要對台軍售。惟台美關係雖有改善,但美國「一中政策」框架仍在,是值得注意之處。2019年兩岸關係對立程度升高。政治上,北京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外交上,奪取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邦交;軍事上,持續對台進行威懾;經濟及社會上,則一面發布「惠台」措施,一面持續對台輿論操作與社會滲透,對金門馬祖「應通盡通」的操作也持續加強。在美中貿易戰升溫下,台灣整體出口稍減,但電腦電子及光學產業、電力設備業、機械設備業的轉單及資金回流效應明顯。
在中國銳實力滲透公開化後,澳洲、紐西蘭也表達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支持。中國透過「一帶一路」投資與各種經營,已成為太平洋區域僅次於澳洲的第二大援助國。2019年9月,北京奪走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進一步擴大在該區域的影響力。「一帶一路」取得澳洲維多利亞州政府參與,顯示「地方包圍中央」模式的可行性。美、澳、紐、法已採取政策宣示、基礎建設與經濟援助,及軍事安全合作方式,強化與南太平洋國家關係,試圖遏制中國影響力擴張。惟澳洲雖在國安議題支持美國,但仍將中國視為重要貿易夥伴;紐西蘭國防與情報單位呼籲正視中國潛在威脅,但仍在美中科技競爭採取模糊立場。南太平洋的情勢發展仍難斷言。
印度對美國「印太戰略」的支持逐漸轉。繼2018年武漢非正式會晤後,印度總理莫迪與習近平於2019年10月在印度清奈舉行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印中關係大致穩定。但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在印度周邊的開展,莫迪政府積極強化與孟加拉關係,針對中國取得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99年經營權,印度也聯合日本,開發斯國可倫坡港的碼頭與設施以為制衡。由於美國「印太戰略」有助新德里抗衡中國威脅,亦有利印度推動「東進」政策,印度外交部已成立專司印太事務的部門,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也在2019年9月首度舉行部長級會議。
東協國家不願在美中之間選邊。2019年6月公布的《東協印太展望》,僅重申東協中心地位及開放、包容、以規則為基礎的區域秩序等原則。東協分別與中國、美國舉行海上演習,也反映其平衡而不選邊的立場。美國透過「印太戰略」,強化與東協國家關係,但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等國,均試圖在美中之間追求利益或保持平衡,越南則是東協唯一對中國採取抗拒態勢的國家。原訂2019年11月完成談判的RCEP,再度展延至2020年,印度則決定退出。RCEP簽署協議後,不排除可能和「一帶一路」結合,鞏固中國在東南亞的政經地位。
2019年俄羅斯與中國關係深化,在軍事上頗有聯合對抗美國「印太戰略」之勢。繼2018年首度應邀參與俄羅斯「東方─2018」演習後,中國再度獲邀參與2019年「中央─2019」演習,顯示雙方軍事合作進展。2019年6月,俄中締結「新時代全面戰略夥伴關係」;7月,俄中軍機於東北亞首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並進入日韓防空識別區;俄羅斯宣布正協助中國建立飛彈預警系統,顯示兩國已有軍事同盟之實,而美國因素咸信為促成俄中加速提升軍事合作的主因。俄中「無名有實」的軍事同盟未來仍待觀察。
在東海,中國仍派海警船前往釣魚台鄰接區與領海巡航,持續在進行油氣開發、繼續執行遠海長航任務,引發日、韓、台灣的警戒與抗議,美國則繼續派遣軍機穿越南海、東海,軍艦執行「航行自由任務」。日中關係改善、日韓關係惡化,及中俄關係強化,為東海情勢增添複雜性。在南海,中國取得一定進展。菲律賓、馬來西亞分別與中國建立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完成一讀,菲律賓也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共同開發」油氣資源的區域國家。但中國在南海的「維權執法」轉趨強硬,大量中國漁船包圍菲律賓中業島、在南康暗沙、北康暗沙阻撓馬來西亞油氣探勘、在萬安灘與越南對峙,都令區域國家憂慮。美國透過印太區域安全基金、「海上安全倡議」、《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強化南海周邊國家的海事安全覺知與執法能力。但除越南外,東協各國並未積極回應美國的「印太戰略」作為。
南韓表達對「印太戰略」的支持,但面對美、中、北韓的多重壓力,文在寅政府顯得左支右絀。駐韓美軍要求韓國正式啟動薩德部署程序,但習近平、王毅要求韓方撤除薩德部署;美國多次要求韓國禁用華為產品、要求韓國參與並表態支持南海「航行自由行動」,在不願得罪美中之下,韓國只能模糊以對。韓日關係惡化,韓國宣布終止與日本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但因影響美、日、韓情報合作,引發美方不滿,要求韓國續簽。經濟上,韓國是美、中之外,因美中貿易戰受損最大的國家。2019年無核化談判並無進展。2月川金二會協商破局後,金正恩加強與中俄往來,並多次試射火箭,對川普政府施壓。金正恩赴海參崴與普欽閉門會談;習近平、王毅先後訪問平壤,顯示北韓與俄中互動頻密。美國則容忍北韓試射短程彈道飛彈或火箭砲,並表示將持續推動無核化談判。